•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论发展“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的意义

    时间:2021-01-17 04:01: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服务业具有促进劳动报酬提高和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效应,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的理顺。从产业视角出发,应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那些具备较强就业吸纳能力、且平均工资水平较稳定地处于中等位置的行业,即“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以发挥更加突出的增加劳动报酬、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一、从产业视角破解收入分配问题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存在两大问题,结构不合理和差距过大。从收入分配结构看,居民收入比重,特别是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从收入分配差距来看,居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理顺收入分配格局刻不容缓。从现阶段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现实条件出发,有必要从产业视角出发,选取既能够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又有利于扭转收入差距扩大之势的行业,作为重要抓手和推手,使收入分配调节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产业政策向服务业倾斜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报酬
      由于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具有最强、最稳定的就业吸纳能力,而就业是劳动报酬的基础,因此促进服务业发展有利于稳步增加劳动报酬及其比重。
      就业吸纳能力可以从就业结构和就业弹性两个角度来考察。就业结构,是各个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三次产业吸纳就业存量的相对水平。就业弹性,是产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对应的该产业就业增长的百分点,揭示了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量的水平。
      (一)服务业就业比重稳步提高,“十二五”时期将超过农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1978—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70.5%下降至38.1%,年均下降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2.2%稳步提高至34.1%,平均每年上升0.71个百分点。30余年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只有1982年出现过0.15个百分点的小幅下降,其余年份都呈上升态势。同期,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7.3%震荡上升至27.8%,平均每年上升0.34个百分点。在1989—1990年以及1998—2002年期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都出现了逐年下降的情况。从就业结构上看,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有2/3以上流向了服务业。按此趋势发展,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在2012年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三次产业中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二)服务业就业弹性高于三次产业平均水平,是“十二五”持续稳定吸纳就业的产业
      从就业弹性看,1978—2009年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加0.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加0.18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是三次产业平均水平的3.4倍,是第二产业的2.4倍。在1978年以来的绝大部分年份,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都高于国民经济总体的水平,在各个阶段都对就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与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再次说明服务业吸收了农业转移劳动力的主要部分。
      以5年为周期计算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进一步看出:(1)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均为正值,第三产业始终在吸纳就业;(2)第二产业不止一次出现了就业弹性为负值的情况,曾经起到了挤出就业的作用;(3)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均值较高、离散系数较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的均值较低、离散系数较高,第三产业可以稳定地促进就业,而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不太稳定。
      综合就业结构和就业弹性两个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强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就业增长更加稳定。可以预判,服务业在“十二五”时期会继续保持较快、较稳定创造就业岗位的效应。
      三、产业政策向服务业倾斜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服务业具备的持续稳定吸纳就业的能力,使其能够促进劳动报酬及其比重的提高。劳动报酬属于工资性收入,通常来讲,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比非工资性收入的差距要小。所以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增加劳动报酬的服务业也有助于遏制和扭转收入差距的扩大。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工薪收入之比为6倍左右(按收入5等份分组),而财产性收入之比约为15倍。在财产性收入内部,房屋出租收入的最高与最低收入比为10倍,利息收入差距近20倍,股息与红利收入差距高达40倍。可见,财产性收入的两极分化程度远远超过工薪收入。
      我国农村居民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差距的对比情况与城镇类似。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之比为9倍,而财产性收入的最高与最低收入比高达18倍以上。
      由上述城乡居民分组数据可以推知,由于服务业能够通过持续稳定的就业吸纳来增加劳动报酬,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上会产生抑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效应。
      四、服务业的分类与“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
      根据不同服务行业的功能,可将服务业划分为流通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以及个人服务业,其中,流通服务业也可称为配送性服务业;根据服务提供来源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可划分为市场型服务业与非市场型服务业;根据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新兴服务业、补充性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根据服务对象及其所处的生产环节,可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是生产者在竞争性市场购买的服务,该类服务主要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属于中间投入环节;消费性服务是消费者在竞争性市场购买的服务,属于最终产品环节;公共性服务是由政府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也属于最终产品环节。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服务业被划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门是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分别是流通服务类、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类、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类、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类。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各个服务行业之间不仅在就业吸纳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平均工资水平上也有显著差别,并非全部服务业行业的发展都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鉴于此,可以从就业吸纳能力和平均工资变化两个维度,识别具备较强就业吸纳能力、且平均工资水平较稳定地处于中等位置的行业,即“均等促进性”服务行业,将其作为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既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又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服务行业。
      五、“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的识别
      (一)维度一:就业吸纳能力
      计算行业就业弹性涉及行业增加值及其折减水平的统计,这方面的公开统计资料不太全面。而且,2003年以来行业分类做出了较大调整,不利于前后数据的比较。考虑到可比的行业统计数据时间序列比较短,在就业结构、就业弹性之外,可增加年均就业人员增长率作为参考指标,综合评价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1、占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7.14%
      按照2003年以来的行业分类标准,服务业内部的大行业共有14个,完全平均分布的单个服务行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7.14%,以此作为参照,超过此水平的,作为符合“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标准之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5个行业符合标准。
      2、名义增加值就业弹性超过0.09
      2005—2007年,第三产业名义增加值提高1个百分点,该产业就业人员增加0.09个百分点。以此作为参照,高于此就业弹性的,作为符合“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标准之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10个行业符合标准。

    推荐访问:均等 服务行业 意义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