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谣言传播机制研究】谣言传播机制

    时间:2020-08-12 07:26: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谣言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传播范围非常广。本文以2011年3月份出现的“盐慌”事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来研究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   【关键词】谣言 “盐慌” 社会机制 心理机制
      
      一、文献综述
      1、“谣言”的定义
      一般来说,“谣言”被认为是“一些未经证实却被广为传播的信息,其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暗示环境中可能存在潜在威胁,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警觉。”①1951年,美国学者彼德逊(Peterson W.)和盖斯特(Gist N.)在《谣言与舆论》(《Ru-
      mor and Public Opinion》)一文中给“谣言”作如下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②
      2、谣言的传播机制
      很多学者都将谣言的传播机制分为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两个方面。如奥尔波特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谣言,在《谣言心理学》一书中,他们指出谣言的传播有其基本的法则,并且对谣言传播的心理动机进行了归纳,指出谣言歪曲的基本模式,即简化作用、强化作用和同化作用。夏明钊在其所著的《谣言这东西》中对谣言产生的社会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谣言的产生与其所在的社会传统与社会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
      1、谣言的传播途径
      由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人际传播成为谣言传播最主要的途径。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其在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作为一种相对严谨的媒介形式,其参与谣言传播的力度较小,更多的是进行一些事实性的报道。
      第一、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有其深刻的情感因素,谣言信息一般暗示环境中可能存在潜在威胁,希望人们能够提高对环境的警觉。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将与谣言有关的信息告知他们情感维度内的人,即通过人际传播的形式告知身边的朋友,无论是出于提醒的目的还是出于维系情感的手段。在“盐慌”事件中可以看出,与以往传播方式不同,起关键作用的不是互联网上陌生人之间的转发,而是亲朋好友的“善意提醒”:食盐不贵,买多了问题不大,买少了问题却不少。人际传播作为巩固情感纽带的一种方式,加速了谣言的传播。另一方面,由于语言比文字更具灵活性、可转换性和掩饰性,因此,口头形式更适合谣言的传播与扩散。现实中的谣言传递链条严重依赖人际传播。法国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在他的《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一书中说“谣言并不是从陌生人那儿得来的,恰恰相反,是从我们熟悉的人那里来的”。这一现象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也得到了呈现:朋友因素占据谣言传播途径的主要部分。
      第二、互联网为谣言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构成了谣言传播新的生存环境。从传播路径的角度,可以将网络谣言划分为现实参与型网络谣言和原发性网络谣言。前者是指网络谣言从现实中发端,有一定程度的扩散后再进入互联网,呈现口头传播、手机传播和互联网传播并行发展的状态。原发性网络谣言是指网络谣言由某个或若干网民发帖等行为而引起,经过众多网民相应的回复行为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后才开始的现实传播。后者相对来说更为理性。即便如此,网络的瞬时无限量传播为谣言的滋生和扩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一条消息一经发布就有可能传遍网络,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使人们在试图验证信息真实与否之前就被动地卷入到信息弥漫的浩瀚洪流之中,在无形之中成为谣言的附和者和传播者。网络谣言主要通过文字进行传播,这一介质特性决定网络谣言传播要比传播的口头谣言更具理性,其一是文字传播的可保持性好,二是文字表达相较口头表达更有逻辑性。此外,网络谣言传播的接受人群更多元化,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讨论和争议。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谣言的接受者更容易趋同和走向极端,而网络谣言的接受者中由于存在更多的不同意见,意见趋同和极端化的可能性就要低很多。网络的匿名性,使用户无须提供自身真实身份信息,也不用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容易造成谣言传播。
      第三、传统媒体仍然是网民心中的权威消息来源。传统媒体由于其相对专业性和严谨性,一般不会成为谣言的产生源和直接传播源。但当传统媒体的报道不够准确,或者是细节做得不到位的时候,也会成为滋生谣言的源头。同时传统媒体所作的关于谣言情况的一些事实性报道往往会强化人们的恐慌意识。如在此次“盐慌”过程中,很多人就是在收看到电视上关于人们抢盐的报道后,参与到购盐大军中去的。
      三、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1、散布谣言的动机
      在问及调查者告知别人“盐慌”这一消息时,他们所持的目的,27%的人是为了劝说他人买盐,19%的人是为了劝说他人不要买盐,46%的人仅将其作为娱乐话题与他人分享,8%的人是持有这三个目的以外的其他目的。我们将这这四种目的或动机分别归纳为:促进、反对、无关、其他。
      促进:即希望事态沿着既有的趋势继续往下发展。
      反对:出于制止或阻挠的目的劝说他人放弃行为而使事态得到制止。
      无关:没有很强的目的倾向性,只是将信息作为娱乐话题在人际交流中供人分享。
      其他:以上三种目的之外的其他目的。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其目的性并不是很强,而正是这种无关的传播方式所起到的效果却更为明显。因为目的的无关性而使信息内容显得客观,受众倾向于接受这样的信息。以促进或反对为目的的信息传播,特别是谣言信息的传播,类似于“诉诸感情”或“诉诸理性”的劝服方式,其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并且它还受到信息接受者自身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性格、经历、文化水平等。而且这种方式更容易让人产生恐慌感。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受到“无关”信息的影响。
      2、接受谣言的心理机制
      (1)信息控制和宁信心理。心理学家发现,面对发生的事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采取行动,改变环境,而当遇到困难,无法采取行动时,他们会试图去理解和解释事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获取信息是一种控制形式,此称为“信息控制”。所谓“信息控制”,是指当个体获得关于有害事件本身的信息时所产生的控制意识。这些信息包括:该事件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它将在什么时候发生,引发它的原因是什么,它涉及到什么程序,它会持续多久,等等。
      在“盐慌”事件中,38.5%的人将“盐的价格会上涨”作为他们劝说别人买盐的理由,23%的人在劝说他人买盐是所使用的理由是“中国的海盐会受到日本辐射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成为人们劝说他人买盐最主要的两个原因。这类谣言旨在提供有关人们生活最基本的信息,因此被称为信息类谣言。信息类谣言表现出的正是人们试图了解事件以确定自己的应对方式和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是恐慌事件后,信息类谣言极易产生的心理机制。
      同时,警示类的信息可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外界形势的信息能让人们对事件有清楚的认识,进一步指导今后的生活。对这类信息,人们的心理状态就是“万一它是真的怎么办,其后果肯定非常严重。所以,我就必须告知家人和朋友。”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状态被称为“宁信心理”,是突发事件后信息类谣言得以传播的一种心理机制。
      (2)归因心理和次级控制。根据baum等提出的次级控制理论的解释,当人们面对不能影响或控制的环境(即他们失去了初级控制)时,他们会试图解释和理解当前的情况,使焦虑得到解释和正当化,从而获得次级控制。
      次级控制中解释的环节便是归因。归因理论考察的是行为可察觉的原因,而不是真正作用于人或影响一种结果的决定因素。这涉及到人们对事实进行合理的想象与阐释。
      在此次事件中,由日本的核泄露导致的中国的“盐慌”,正是这种想象和阐释的结果。即由日本核泄露联想到核能会污染海水,而海水是海盐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盐的供应肯定会受到影响,于是大家纷纷买盐。另一方面,盐能防辐射也为大家争相买盐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3、人们的既有态度与他们对谣言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在88个调查对象中,有5人相信“盐慌”,72人不相信,11人不清楚。在相信“盐慌”的五人中,有4人参与买盐;在不相信“盐慌”的72人中只有3人参与买盐,其他69人都未参与;在不清楚会不会有“盐慌”的11人中有6人参与买盐,其比例分别如下:80%,93.8%和54.5%。
      这表明,人们的既有倾向性会影响他们对谣言的态度。原本持有坚定立场的人在谣言发生时,会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而态度不明确的人在谣言发生时,则很容易受到影响。
      4、最接近需求至上原则
      在问及人们买盐的目的时,有69.2%的人是担心其他人将市场上的盐买完了,因此买一些备用;15.4%的人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只有7.7%的人是为了防辐射。
      在整个“盐慌”的传播过程中,虽然谣言的最初形式是“食盐可以防辐射”,但在人们的实际购买行为中,其购买目的却不完全表现于此,而更多的是担心食盐被其他听信谣言的人买完,自己无盐可用。这一担心自己利益受损的心理导致了人们的实际购买行为。这表明,参与到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当中,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其最实际的利益,即最接近的需求。谣言传播的重要动力即是对利益的关注。利益的驱动导致了人们去关注“盐慌”,又因此对谣言进行了传播,也因为担心自身利益的损害,才会进行实际的购买行为。在一个谣言从产生到最终消失的整个过程中,人们自身的实际利益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①孙嘉卿、金盛华、曹慎慎,《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5・12汶川地震谣言为例》,《心理科学进展》,2009
      ②[法]卡普费雷:《谣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0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谣言 机制 传播 谣言传播机制研究 传播机制的三个阶段 谣言的定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