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就农业、游牧业的出现谈自然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生态牧业

    时间:2020-03-27 07:35: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解读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阐释了恩格斯关于生态自然环境决定了生产方式的理论。以我国内蒙大草原与古希腊商业的发展为例,批驳了有些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说明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而在于是否适宜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尊重自然,构建一种先进的文化进而选择一种适宜的生产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伟大发展目标。�
      【关键词】 农业;游牧业;自然生态环境;农耕文化;游牧文化
      ��
      在读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之前,我印象中关于农业、游牧业(也有称“牧业”、“畜牧业”)的产生都是这样的描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农业从游牧业生产中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进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游牧业要比农业原始、落后,正如原始社会要落后于封建社会、原始人要落后于现代人一样。我想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或印象。�
      进化论者认为: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等等一系列文化现象和生物进化一样,都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逐渐地发展。在解释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的发展顺序,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把各民族放在其发展顺序的某一阶段,把欧洲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一致性和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出现相同文化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忽视了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这就是进化论者的思想,在今天我们看来,这种思想的局限性无须多言。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受进化论思想影响颇深,在其著作中可以看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子。长期以来,进化论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国人的思想,我国的宣传教育对于原著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偏颇,长期以来,我国受“农业先进、游牧落后”思想影响,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将重农轻牧的产业政策在不同地方一以贯之,忽视了自然生态环境对一定地域生产方式的基础性决定作用,所产生的恶劣后果可以从内蒙古草原的发展历程清晰看到。�
      即便是深受影响,恩格斯在原著《起源》一书中的描写也与我们以前被传授的大不相同,可见之前各种教科书的编写者对于原著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偏颇的。�
      《起源》中有这样的描述:“野蛮时代的特有的标志,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在东大陆,是从驯养家畜开始;在西大陆,是从靠灌溉之助栽培食用植物以及在建筑上使用干砖(即用阳光晒干的生砖)和石头开始。……在东大陆,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是从驯养供给乳和肉的动物开始的,而植物的种植,这里在这一时期似乎很久还不知道。……十分可能,谷物的种植在这里首先是由牲畜饲料的需要所引起的,只是到了后来,才成为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1]��
      由此可见,农业和游牧业作为人类野蛮时代开始的标志,是没有统一的先后之分的,只是在不同的地方,也即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各自作为当地的人群为适应一定环境的生存条件所逐渐创造的生产方式而已。笔者认为非得从时间上确切考证到底是农业在先还是牧业在先已没有任何意义,只需明确一点,即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有的地方是先有农业,有的地方是先有牧业,除此而外的任何说法(即先有此,后有彼)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其实无须辩驳农业与游牧业何者落后何者先进,这是因为农业与游牧业本就产生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的不同地域,而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之间是没有比较标准的,这是因为不同区域、民族或国家之间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大环境(这里的大环境是指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在内的)各不相同,而文化均是为满足本环境下人们的需要,在本环境下适应的文化在他环境下不一定是适应的。因此,所谓的优秀、先进的文化必先冠之以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环境前提。�
      所有的生物为了延续生命都必须满足某种基本需求,人类也不例外。这些需求都要从生物生存的环境中求得,人要适应于生态环境,所以像任何有机体一样,人类必须具有调适于生态环境或成为它一部分的潜能。人类运用其文化实现对生存环境的调适,与此同时,生存环境也在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相应改变,在这种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新的文化因素不断产生,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新的文化有时是适应于环境的,这时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人类可从生存环境中取得所需而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样的文化就是先进的;有时却相反,相反的时候人类总是输家,会受到自然界无情的惩罚,这样的文化就是落后的。�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东面的爱琴海和西面爱奥尼亚海的群岛和岛屿,以及今土耳其西南沿海,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东部沿岸地区。地小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为其地理环境特色。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港湾众多,海峡连绵,为希腊文明提供了面向海洋的自然条件。以希腊工商业城邦的代表雅典为例,雅典境内多山,土质贫薄,只有几片不大的平原和河流谷地适于种植谷物,农业相对斯巴达等城邦落后。山坡上适于栽种葡萄、橄榄等果树,山中蕴藏着大量的银矿、优质陶土和为希腊建筑所需要的大理石,这些有利于雅典人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同时,由于雅典所处的阿提卡半岛是希腊和爱琴海与世界联系的前缘地带,因而为航海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雅典城邦充分依托自然环境,逐步由封闭的农业经济转向开放的商品经济。�
      希腊绵延曲折的海岸线为希腊提供了众多的天然良港,大海将希腊和世界连为一体,同时也成为希腊扩大生存空间的便利通道,促进了希腊早期的对外殖民和后来的海外贸易,也促进了希腊充分吸收包括东方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了璀璨的古希腊文明。�
      从原著的描写可以清晰的看到恩格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对生产方式产生的基础性决定作用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而决非机械的用一个划定的发展先后的框架去在任何一个地方生硬地套用。正如《起源》中有这样的描述:“随着野蛮时代的到来,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这时两大陆的自然条件上的差异,就有了意义。……由于自然条件的这种差异,两个半球上的居民,从此以后,便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2]�的确如此,我们本应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大多数人的认识是人类社会由游牧到定居,到农耕,在走向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这是天经地义的必由之路,草原也不能例外。这样一种认识要从我们的宣传教育上找原因,我们的教科书,是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的,是站在农耕文化的立场看待游牧文化的。�
      我国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大体以秦长城为分界。长城分布在今日地理区划的复种区北界附近,这并非偶然的巧合,它表明我国古代两大经济区是以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并形成明显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生产结构和生产技术。长城以南、甘肃青海以东地区,气温和降雨量都比较适合农耕的要求,可以实行复种。在这里,定居农业民族占统治地位,其生产结构的特点是实行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多种经营。农桑茶并举或耕织结合成为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在广大农户中,畜牧业是作为副业存在的。在长城以北,横亘着适合气候干燥寒冷、沙漠草原相间分布的蒙古高原,发展农耕条件比较差,但却是优良的牧场。在这广阔的舞台上,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半游牧民族相继代兴。他们拥有数以万计、十万计乃至百万计的庞大畜群,在茫茫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食畜肉、饮奶酪、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畜群是他们主要的生活资料,也是他们的生产资料。游牧民族并非没有种植业,不过种植业比例很小。与游猎相结合的游牧几乎是唯一的衣食之源。�
      内蒙古自治区本属长城以北的天然牧场,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农耕”先进、“游牧”落后这一传统社会思想根深蒂固,在农业与畜牧业之间所做出的错误的产业选择――“重农轻牧”,在这里产生巨大的影响:清朝后期,清王朝废止以前实施250余年的关于限制汉民移居蒙地的“边禁”政策,正式开放蒙荒,并改私垦为官垦。清统治者在内蒙古实施的这一所谓“新政”,敞开了内地汉民大量涌入草原地区的门户,开始在察哈尔、乌兰察布等西部地区,尔后在昭乌达、哲里木等东部地区有大批汉民移居;民国时期,无论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党,均沿袭了清朝放垦内蒙古草原的“蒙地汉化”政策,并为此制订了许多奖励开垦的办法。伴随从沿海各省通往内蒙古铁路的修筑,移民大量涌入,使草原地区开垦规模更加扩大,除经东北地区继续移入内蒙古东部,开垦昭乌达盟东部和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东麓平齐铁路沿线地区外,也大批涌向河套西部、伊盟中部等西部地区,开辟许多不适于耕作的地区为农田;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出现了“牧民不吃亏心粮”、大批生产建设兵团开进草原地区的现象,直到1997年还在鼓励扩大耕地。��[3]�由于没有充分尊重自然条件,错误地选择生产方式而使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如今只剩下少数的优良牧场,荒漠化、沙尘暴等等的生态问题已不仅是内蒙古当地的事情了。“重农轻牧”这样的产业选择其文化根源就是认为农耕先进而游牧落后,不分地理环境一味的将农耕文化作为主导文化,从而致使起源于草原并最适应于草原生态地区的游牧文化逐渐衰落。�
      从内蒙古草原的历史演进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理性地以本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选择适宜的产业模式就一定要建立一种适宜的主导文化,在未来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草原地区的主导文化应是以游牧文化的精髓为基础,充分吸收包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一种开放性体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地理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作为生产力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自然环境,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甚至具有决定意义。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怎样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来成就自身的发展的。�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构建一种先进的文化进而选择一种适宜的产业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伟大发展目标。��
      【注 释】�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四卷,19.�
      [3] 根据恩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的文化学透视.2003年曾经草原-内蒙古生态与游牧文化展专家讲座,整理后所得.��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2]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 [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4] 恩和.曾经草原-内蒙古生态与游牧文化展.专家讲座,2003.�
      [5] 刘书润.这里的草原静悄悄,游牧文明过时了吗?��
      【作者简介】�
      赵利春(1976-),法学硕士,现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
      (上接第1页)�
      
      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必须开放和交往,又在开放和交往之中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应丧失自我,邓小平的开放理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延续和发展。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到邓小平的开放思想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这一巨大的历史跨度充分反映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价值,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
      【注 释】�
      [1] 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114.�
      [2] 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8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4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5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42.�
      [6] 张星炜.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适用性问题探讨[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2).113.�
      [7]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131.�
      [8]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48.��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黑格尔.历史哲学[M].三联书店,1956.�
      [4]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李蕾.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11(7).�
      [8] 洪波.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与嬗变[J].探讨与争鸣,2006(6).�
      [9] 张凤莲.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当代意义[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10] 张星炜.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适用性问题探讨[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2).�
      [11] 高放,华翊.热话题与冷思考(五)―关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1).��
      【作者简介】�
      杨丽杰(1987.11-),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
      
      �
      (上接第6页)�
      
       【参考文献】�
      [1] 程延园.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0-197.�
      [2] 王连巍.社会保险工作在改善劳动关系中的作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3] 姜涛,尚志刚.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关系转接中相关问题的探析[J].经营管理,2010.��
      【作者简介】�
      张 农(1961-),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亚欧铁路多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险.

    推荐访问:基础性 游牧 生态环境 就农业、游牧业的出现谈自然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