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托尔斯泰的作品【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时间:2020-03-25 07:19: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托尔斯泰主义;仁爱;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忏悔   摘要: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其思想来源是复杂的、多重的。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旨是仁爱精神,其内容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忏悔意识。对此,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志码:A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思想艺术家,其终身宏愿是拯救人类灵魂,开拓大同世界。他的文学创作与其思想探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的一生是苦苦追寻探索的一生,其追寻的结果就是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其思想来源是非常复杂的、多重的。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来源
      
      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教来源之一就是东正教思想。东正教是托尔斯泰主义得以产生的土壤。东正教是俄罗斯国教,当时的整个俄罗斯民族都笼罩在浓厚的东正教氛围之中。托尔斯泰作为一名俄罗斯贵族,一出生就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徒。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笃信东正教的塔吉雅娜姑姑培育长大。这些都培育了托尔斯泰最初的宗教仁爱精神。
      然而,当时俄国的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制度相互勾结,迫害真正信奉基督的教徒,背离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精神。托尔斯泰为此深为痛苦、反感,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在上大学期间,托尔斯泰接受了卢梭、休谟、伏尔泰等为代表的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在这些启蒙思想家中,托尔斯泰特别推崇卢梭。卢梭那回归自然、平等博爱的自由思想让托尔斯泰产生了深深的心理认同。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把卢梭的像章挂在自己的胸前。
      托尔斯泰博览群书,先后接受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欧洲古典哲学家康德和西方近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等人的宗教观的影响,因此,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中一度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他曾广泛引用这些先哲们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宗教的认识。例如:苏格拉底曾说:“我们接近的真理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摆脱生命。”[’’“肉体生命是罪恶和谎言。肉体生命的消灭便是幸福,我们应当心向往之。”叔本华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也曾说过:“生命是个不应存在的东西,是罪恶,转化为空无是唯一的幸福。”这些先哲、圣人们对生命的否定、对死亡的礼赞深深影响着托尔斯泰,使其陷入悲观的境地,从而对他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具有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列文,当他保留宗法制农村的理想破灭后,就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企图以自杀的方式来求得彻底的解脱和灵魂的宁静。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了一场“激变”。由于与俄国地主阶级的传统观念的决裂,他那探求的目光由喧扰的西方转向静止的东方。东方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我国老子和孔子等人的学说深深地吸引着托尔斯泰。他大量阅读老子、孔子、孟子以及墨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亲自编写《每日贤人语录》和《阅读园地》等书,引用大量的中国古代格言、谚语以及老子、孔子等人的箴言。托尔斯泰曾说:“我被中国圣贤极大地吸引住了……这些书给了我合乎道德的教益。”他承认:“孔子和孟子对他的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的影响强烈。”总之,托尔斯泰主义正是在东西方哲学、宗教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福音书”和东方,特别是中国宗教哲学的综合体。
      
      二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要内容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创立的新宗教,它是以全人类的仁爱精神为宗旨,以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忏悔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学说。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托尔斯泰主义的实质:“托尔斯泰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正是这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的思想体系。因此也就有悲观主义的调子,也就有一切都微不足道,一切物质的东西的微不足道的信念,也就有对‘精神’、对‘万物本源’的信仰,而人对于这个本源不过是一个‘被派进来进行拯救自己灵魂事业’的工作者。”
      
      1勿以暴力抗恶
      “勿以暴力抗恶”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内容。它来自《圣经》的《马太福音》,其精髓是托尔斯泰的主要思想――仁爱精神。《托尔斯泰文学书简》一书这样写道:“爱是一股极大的力量。一旦失去爱便没有欢乐,没有生活,没有上帝……上帝是仁爱的化身。”托尔斯泰所说的爱不是一种利己的爱,而是一种博爱。他把仁爱和人类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幸福在于勿抗恶,宽恕和热爱他人。托尔斯泰之所以主张“勿以暴力抗恶”,是因为他认为,暴力就是主要的恶,以暴力对抗暴力,必然产生新的暴力,是根绝不了的。他曾用草割去又会长出来的故事说明抗恶的徒劳,必须通过连根拔除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忍耐”,通过“爱”,通过“道德自我完善”去感化、消除恶。
      托尔斯泰把“仁爱”精神和“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化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战争与和平》中的两个贵族青年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祖霍夫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其“仁爱”精神和“勿以暴力抗恶”的信条。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出身高贵,但却十分鄙视上流社会的庸俗无聊,一心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当其作为库图佐夫的副官在奥茨特里齐战场上英勇作战而负伤后,躺在空旷的战场上,仰望无垠的天空,他终于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仁爱,决定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的上帝――仁爱复归。小说中的另一位贵族青年彼埃尔・别祖霍夫也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上流社会的腐败、妻子的堕落曾一度使他感到痛苦失望。后来,他受到共济会的博爱主义教义的影响,从痛苦中振作起来,热心于宗教慈善事业。“勿以暴力抗恶”的最好体现者应该算是普拉东了。他赤裸裸地体现了托尔斯泰的退守忍让、消极无为的思想。他不仅在屈辱的俘虏生涯中泰然自得、随遇而安,而且逢人便说那个殉难者的宗教故事,已经把“爱仇敌”的思想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值得说明的是,托尔斯泰主张“勿以暴力抗恶”并不意味着他不反对邪恶。他对一切邪恶都是深恶痛绝的,但他只是消极地反对、谴责,而不是积极地想办法去消灭。托尔斯泰的良方是退让、仁爱、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修养。
      
      2道德的自我完善
      “道德的自我完善”是托尔斯泰主义的另一重要内容。所谓“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希望通过修复童心,靠自我牺牲的道德信念保持人性的纯洁。他希望以道德的纯洁完善来赢得他人,特别是穷苦人民的谅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从而改进社会。托尔斯泰认为:人是为自己的灵魂而活着,人活着就是为了上帝。人类生存的勇气就在自我之中,就在对善的坚定信仰当中。《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充分而完整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和过程。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贵族少爷,刚开始精神上处于一种昏睡状态。他过着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生活,精神上极度空 虚。不过,在他的灵魂深处却潜藏着一颗追求正义的种子。聂赫留朵夫年轻时抱着“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的观点,不仅写过这一类的论文,而且真的把一小块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土地分给农民。他对卡秋莎最初也怀有纯真的爱情。这些都为聂赫留朵夫后来的“道德完善”提供了基础。当他在陪审席上认出卡秋莎之后如坐针毡,内心展开了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斗争。最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去监狱探望卡秋莎,这是他“道德完善”的第一步。为了解救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一次次上法院、下农村,访问一个又一个法官、将军、省长、国务大臣、宫廷侍从。他四处奔走,目睹了俄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痛感“这一切都很可憎,同时又很可耻。真是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他彻底地否定了自己,否定了自己的贵族朋友,甚至否定了自己的父母,否定了整个上流社会。为此,他放弃了自己的庄园,放弃了舒适的贵族生活,陪同玛丝洛娃走上了流放西伯利亚之路,终于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达到了精神“复活”,从而获得了新生。
      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原本是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姑娘,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感情最初只是一种少女朦胧的初恋,但她纯洁的感情很快就被贵族少爷无情地糟蹋了。怀孕后,她被驱逐出贵族之家,历尽人间沧桑,最后沦落为妓女,过了七年非人的生活。但苦难远没有尽头,她又被诬告为谋财害命而进了监狱。尽管如此,玛丝洛娃仍旧那样善良,那样厚道。在监狱中也不忘关心别人,尽量帮助难友。聂赫留朵夫是她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她恨透了聂赫留朵夫。但发现后者确有真诚的悔改之意时,她还是从心底里原谅了他,并在政治犯西蒙松的影响下走上了新生之路。
      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复活说明了:只有通过个人在宗教道德上的完善,才能达到真正的完善;只有个人本身在自己的灵魂中建立起天堂,才能建立起人们所期待的那个外部的天堂。
      
      3忏悔意识
      托尔斯泰主义中的第三层内涵是忏悔意识。这主要来源于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和对肉体生命的否定。基督教宣扬人类的“原罪”,认为人一来到世上就应不断地忏悔、苦修、祈祷和赞美上帝,以求赎免罪恶,来世进入天堂。忏悔就是通过向上帝承认自己的罪过,乞求上帝的宽恕。他认为人通常具有两重性: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是精神的人时,表现出人性、善良;是动物的人时,表现出兽性、丑恶。理想的人生应当是一个弃恶扬善的过程。
      “忏悔意识”自始至终贯穿于托尔斯泰的创作之中。早期创作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描写了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在自己的庄园里进行改革及其失败的经历。在小说里,作者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农民贫苦的生活状况,揭示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尖锐对立,而且通过对聂赫留朵夫这个具有自传色彩的忏悔贵族雏形的塑造,反映了托尔斯泰早期的精神探索。
      经历了十年创作过程的中篇小说《哥萨克》也是一部探索贵族阶级出路的作品。贵族青年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和城市文明,来到高加索寻找理想中的自由和幸福,对贵族阶级的罪行进行忏悔。但由于他的阶级本性所决定,他最终也无法在哥萨克农民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理想。
      托尔斯泰在其世界观激变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中塑造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更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形象,是托尔斯泰塑造的一系列忏悔贵族形象的最终总结。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集中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中的忏悔意识。通过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和认真的精神探索,聂赫留朵夫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及本阶级所犯下的罪行。他真诚地悔罪,希望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得到救赎。他最终从宗教中得到启示,按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去工作,从而在精神上得到“复活”。
      
      三 总结与简评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从艺术家、道德家的角度出发,为俄国人民设想出来的一条摆脱苦难的途径。他把改造社会的着眼点放在以“仁爱”为核心的宗教道德理想之上,这是不切实际的。正如列宁所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然而,托尔斯泰主义与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一起构成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和看待。
      
      参考文献:
      [1][2]苏格拉底,智慧花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5](俄)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6][9] (俄)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文学书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8]托尔斯泰,复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推荐访问:托尔斯泰 浅析 主义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主义 什么是托尔斯泰主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