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解读《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歌词

    时间:2020-03-24 07:27: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带着自己的前理解对原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文本既有开放性,又有定向性。前者表现为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的阐释往往是不同的,而后者使得读者不能天马行空般地对文本进行过度阐释。本文试以接受美学理论分析了对作品《老人与海》的不同阐释,并从中得出结论:读者只能在肯定文本定向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
      关键词:接受美学;前理解;阐释;创造性阅读
      作者简介:陈丹琰(1980-),女,江苏无锡人,现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外语学院专任教师,讲师,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039-02
      20世纪,文学研究的重点曾一度从作家转移到作品。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和现象学批评等都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作品文本的语言、结构、意义等问题,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将作品视为一个自足的体系,把文学研究圈在文本的狭小天地里,读者只是一个在文本指导下的感觉主体,充其量是充当鉴赏者或批评者角色。20世纪60年代之后,以尧斯、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把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本中心转移到接受者(读者),他们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参与作用,能动创造,并给这种创造以充分而广阔的自由天地,即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
      厄纳斯特・海明威把自己的创作比做“冰山”,并用“冰山原理”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技巧。他曾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作。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在《老人与海》中,他洗练的文字风格和下意识的象征隐喻,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文学性如此强的小说,其语言自然留给人们很大的阐释空间。和大多数巨著一样,海明威的这篇小说读起来有多层涵义。一方面,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带有悲剧性的冒险故事。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道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寓言,它描述了人所具有的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如何从灾难和实际失败的环境中攫取精神上的胜利。再一方面,这部作品带有一种宗教意义的隐喻,作者不引人注目地添加了基督教的一些象征和比喻。美国的评论里,最有力的一种论调是桑提亚哥象征着耶稣。八十四天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意味着不断的受难。而老人背负着鱼如耶稣背负着十字架走上骷髅地。在最后老人的努力尽数付之东流,意味着耶稣的受难。对这样的论调,不太了解基督教经典的读者会觉得略显牵强附会。这是因为文本除了确定性之外还存在不确定性或空白,用接受美学的术语来说是“召唤结构”,这种空白中止了文本模式的联结性或中断了文本的最优联结,这样就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机遇,促使读者以自己的经验或所谓的“前理解”去填充弥补空白,这使得阅读本身成为一种积极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纯粹的接受信息的被动行为。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接受美学否定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固有的,不变的,而是认为作品和接受一样具有历史性、开放性。
      一改往昔的烽烟战场或凌寒绝顶的环境,《老人与海》选择了一个随处可见的小渔村。一个孤独的老人,被长久地阳光暴晒后皮肤上留有老人斑,酷爱棒球,在整整八十四天未曾钓到鱼之后遭到周围人善意的嘲笑,而安之若素,毅然在加勒比海上开始了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记。小说的大半篇幅都描写着一件事:桑提亚哥的钓钩成功地进入了一条鱼的脏腑。但是那一条巨大的鱼却反客为主,牵带着他的渔船四处飘荡。在此期间他只是紧紧地攥住渔线,不断自言自语消磨着时光。在经过漫长的努力之后,鱼死去了,桑提亚哥将它绑在了船旁。在被一条凶猛的大鱼带入苍茫大海之时,他的手抽筋了,手掌筋络划破了,饥饿使他吞食生鱼。对待这一切,桑提亚哥带着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平静,表现得低调而轻松。不断地自言自语之时,他还在挂念着马特奥的棒球赛。这是一种真正的勇武和自信。即使他的年纪已衰迈,但是在他喃喃自语的安静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勇敢的心。桑提亚哥蹒跚着回到自己的屋中睡下,沉睡中他梦见了少年时望见过的非洲雄狮。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预示着他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以上只是对《老人与海》的一种广为人接受的阐释,即认为它是一首英雄主义赞歌,歌颂的正是桑提亚哥。毕竟文学作品不是摆在那儿恒定不变的客体,而是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显现过程,它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而这种历史性又取决于读者的理解。随着时代的不同,接受者总有新的意义发现,与文本原意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一种交往模式。
      在现代社会,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形象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在一些读者眼中,他不再是令人崇拜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点傻,有点迂腐的人物。第一,科德角的一位渔民谈了自己的看法:桑提亚哥应该把鱼身上的肉割下来放在舱底,余下的留给鲨鱼。其二,忙了三天三夜,老人除了弄回一副鱼骨外,别无他获,岂不悲哉?他为什么不与别的渔夫一样,索性让钓索随流漂去?起码可以尽快捕到猎物,尽可能地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捕到的猎物虽然不大,但可以放入船中,免受侵蚀和攻击,然后得胜回家,岂不妙哉?第三,当马林鱼招来成群结队的鲨鱼进攻时,他也至少有两种选择:争分夺秒,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马林鱼肉保存起来;抑或放弃那条捕到的大鱼,安全第一,“留得绿水在,哪怕没鱼捕?!”如上所述一些读者发现:首先,他行事没有预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过大的鱼和过远的航程定会引来鲨鱼,这是常识。正是他的没有预见,导致了策略上的失误,岂能不败乎?其次,他分不清主次,把握不住主流,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再次,他处事莽撞,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过于严重。常用“想当年”的冠军风采去拼,不考虑自己已是行将入土之人,逞能的结果是差点搭上老命。最后,事后不总结,不反思。他只会糊弄小男孩,搞盲目崇拜,相互吹捧,给自己增添一丝“传奇”色彩。这样的一个人,难道还算不上傻或是迂腐吗?事实上,这种阐释也是有理的,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许多领域的生产已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面对困难,人们似乎更善于以智取胜。那么,桑提亚哥的行为被视为是傻人的蛮干就不足为奇了。可见,读者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这种环境先行地占有了他,并赋予他一定的前理解,进而影响他对文本的阅读。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文本来。然而,接受理论在指出文本中存在“空白”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它仍具有基本定向功能的“图式框架”。因此,读者应把原文文本的定向性作为阅读的起点,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阅读将会导致对文本的过度诠释。真理往前多跨出半步则导向了谬误。如果把创造性阅读理解成不顾作品的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则只有创造而无阅读了。只有在肯定作品有自身意义的基础上的“共同创造”才是科学的。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结尾处首创了“两难构架”――那个拖着一条大鱼残骸返回陆地的老头儿,到底是一个成功者还是一个失败者?是智者还是愚者?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为此争论不休。正因为怎样去定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怎样去定论也都会为对立观点留下充分的反驳余地。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即在把握住文本定向性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前理解,或借助于别人的前理解去阅读;努力发掘别人还没发现的作品的其他含义;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将阅读与生活相联系,用阅读去影响生活。解读《老人与海》,感悟接受美学,以上正是接受美学给我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隆溪,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
      [2]黄源深、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4]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解读 老人与海 解读《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解读 老人与海读后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