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时间:2020-03-23 07:44: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常洁琼(1988-),女,河南洛阳人,中国矿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一就读学生。学校名称: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达尔文主义在社会领域的运用对哈代的作品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在《无名的裘德》中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子更是随处可见。本文即运用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来探讨造成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不同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中图分类号:I56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2
      �
      �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有着永恒的魅力,其中《无名的裘德》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中外文学家及批评家对造成小说中主要人物不同命运的原因也说法不一。本文将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角度深入探讨造成小说中主要人物不同命运的原因。
      �1.维多利亚时期社会背景
      �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而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更加贫困;2.人们在爱情和性方面变得更加拘谨。女性只能依靠男性,男性则在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3.功利主义的广泛流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要从”实用”的角度讲;4.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物种起源》后引出了维多利亚人激烈的争论,旷日持久的信仰与科学之间的争论也由此开始.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在一个价值观、体制、社会思想发生激烈变革的时代。作为下层的劳动人民,任何不切实际的愿望和行为都是与这样一个社会现实相违背的,都是不适合这个社会发展的。而正是几位主人公在面对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才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命运。
      �2.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在社会关系领域的应用.它最早是由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著名学者赫伯特.斯宾塞首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社会的进步源于最优秀的个人或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通观整个人类历史,斯宾塞提到,社会就像个丛林,只有最适应的――才能生存.虽然淘汰的过程十分残酷,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益无害的,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逐步进化到公正和平的社会.即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而被淘汰的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3.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命运
      �生活背景、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往往导致人物命运的各不相同。《无名的裘德》中存在以下三种人物类型:第一类是在新形势下走向消亡的裘德;第二类既留恋理想中的美好却又不得不承认无奈现实的苏;而第三类就像费劳孙和艾拉白拉那样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转变。
      �3.1裘德的“义无反顾”
      �众所周知幼年时的裘德就酷爱读书,并立志去基督寺成为一名大学生。并且当他的老师费劳孙离开村子时告诉裘德他将去基督寺拿个大学毕业的招牌然后在教堂做个圣职后这种愿望变得更加强烈。从此,基督寺也就成了裘德心中的天堂,为此他更加努力地读书……殊不知,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维多利亚社会,出身贫穷的他是不可能有机会和那些有钱的富家子弟一同坐在基督堂接受所谓的“高等教育”的。正像同乡所说“大学不是向你这样的人而是为有钱人开放的”。[1]116而且后来他申请大学得到的回复“鉴于你是一个工匠,最好还是干你自己的石匠本行而不是上学” [1]120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说从一开始的裘德的努力方向就是错误的,是有悖于这个社会的现状的,因此不管他付出了多少常人都无法付出的努力都是不会被这个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纵然固执的裘德无法放弃自己对于读书生活的向往,他在大学校园附近徘徊流连;他做石匠就雕刻大学城的建筑;做面包师就把自己做的面包取名为大“学城糕点”;甚至当他已经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之后还抱着这个“梦想”冒雨观看基督寺的游行……裘德的坚持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裘德一心追求学业时,他不理智地被自己的第一任妻子艾拉白拉所勾引并很快结了婚,婚后的裘德并不幸福,因为妻子艾拉白拉认为他是个外表英俊却没有本事,不能赚钱养家的男人,因此婚后不久她与另一个男人结了婚。在这期间,裘德遇到了自己的真爱苏并不顾这个社会的排斥和苏相爱并同居,这时的裘德不仅面临着外界的排斥而且还受着感情上的煎熬,因为一方面他和苏的未婚同居是有悖社会的习俗的,另一方面是前妻艾拉白拉丧夫之后又故伎重演来找他,裘德徘徊在两个女人之间不知所措。并且艾拉白拉把自己和裘德的孩子也带回了裘德和苏的世界里,纵然苏很大度的接受了这个孩子并且尽全力使孩子们过得更幸福,可是孩子的自杀却使她的精神趋于崩溃,继而无奈的离开了裘德。裘德面对痛失爱子和妻子的双重痛苦,自然一蹶不振。这里在主人公们生活的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对于爱情婚姻的观念仍然十分保守,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品德优秀的人的一种奖励,男女双方不管有无感情,一旦在教堂举行了神圣的仪式,就得终生结合在一起。离婚则是不道德的、为世人所唾弃的。��[2]529�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被视作真正的婚姻并受到社会和人们的认可,而人类纯真美好的真爱则被视为见不得人的勾当并受到排斥和唾弃,书中主人公裘德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所以他的感情悲剧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3.2苏的“无可奈何”
      �从《无名的裘德》中不难看出苏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人,她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大胆反对男权社会的学术界以及宗教信仰。在学术上苏追求男性所独有的学术自由;“我固然不懂拉丁文和希腊文,可懂希腊文和拉丁文文法。不过我是靠英文译本看了大部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经典著作,也看过别的书。我看过兰普里耶、加特卢斯、马夏勒、朱文纳尔、卢西昂、毕蒙和弗来彻、薄伽丘、斯卡隆、德•勃朗托姆,还有斯特恩、笛福、斯摩勒特、菲尔丁、莎士比亚、《圣经》等等,等等。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书凡是蛊惑人心的地方全都引人入胜,最后总叫人生出神秘感。”��[1]135�从中不难看出苏的确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女人,可是作为男权社会的一个附属品,像苏这样激进的女性必定不会受到男权社会的欢迎和认可,因此她生活下去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在爱情和婚姻方面,苏曾经与三个男人住在一起。依次是一个大学生,费劳孙和裘德。然而苏却未同其中任何一个人发生过性关系,因为她不赞同婚姻中男性对妻子的性控制并且试图靠压抑男人的性欲去挑战约定俗成的婚姻,以致最后和裘德同居而被社会所排挤而靠裘德打短工艰难度日。最终这种贫苦的生活引起裘德同艾拉白拉的儿子“时光小老人”对世界的绝望而杀掉弟妹并自杀,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给她的教训。苏作为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的做法是与这个社会背道而行的,因此她必定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最后的结局只能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毁灭。��[3]�
      �3.3费劳孙和艾拉白拉的“坦然自若”
      �众所周知,费劳孙和艾拉白拉作为裘德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人物,分别在其学业以及爱情上起了很大的影响。费劳孙作为裘德小时候心目中的偶像,一直被裘德视为学业上的启明星,然而,当裘德还在一味执着地追求自己能成为一名基督堂的大学生而碰壁时,费劳孙却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开始寻求别的出路,这是因为他意识到了那些高等教育的大门只是对富人敞开的,作为穷人的他只能另谋出路否则就无法生存,于是便成为了一名老师以至后来成为小学校长。所以说“费劳孙是那种能看清社会本质的人,他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和裘德一样经历过学术失败,但他懂得选择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让自己适应社会”。��[4]�并且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当他发现妻子爱的是裘德而并非他时,他坦然的接受了让妻子同情人私奔这一现实,因而遭到了学校以及世人的唾弃和排挤以致被免职。可是当他得知自己的妻子痛失爱子之时,他诚恳的给妻子写信使其回到自己身边并声称他想让妻子回到身边与爱情无关,他只是让这个社会重新接纳他,让他拥有以前的一切。接着苏接受了他的建议回到了他的身边,于是他们的结合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祝福,这样费劳孙不仅重新拥有了妻子,而且又当上了小学校长。这里不难看出费得孙的确意识到了适应这个社会来迎合大众观点的重要性,正是因此,他才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5]�
      �关于裘德的第一任妻子艾拉白拉,读者可能都认为她是一个粗俗不堪、放荡不羁的乡村女子,她以挑逗异性为乐,并且当她看上了年轻英俊的裘德,就千方百计想引诱他,以致到她结婚以后,当她发现裘德无法满足她的欲望时,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裘德带着全家到了澳大利亚。继而在没有办过离婚手续的情况下就与一个在悉尼开旅馆的英国人结了婚。在旅馆老板死了之后,她又开始对被她抛弃的裘德与淑之间的感情忌妒痛恨并无耻的把裘德诱骗到她身边。在裘德最后重病缠身,奄奄一息时她也全然不顾,甚至就在裘德咽气时还与不再年轻的维尔伯大夫调情。甚至还厚颜无耻地说“ 我这会儿不能象我年轻的时候那样,挑挑拣拣的了,找不到年轻的,只好弄个年老的了”。��[1]283�像艾拉白拉这种女人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视和唾弃,但是试想,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男权社会里,一个穷苦出身的乡下女子又该怎么生存呢?艾拉贝拉的确是一个很实际的女性,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得以生存下来从而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她对学术、宗教等男人的特权领域从不干预,承认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卑微地位,一心想靠丈夫生活,因此她一生的目标就是通过色相引诱到一个有能力供养她的丈夫。也许她这样的确有损自己的形象和道德,但是正是因为她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并积极的去创造自己赖以生存的条件才使她受到了这个男权社会的欢迎,并存活下来。��[3]�
      �4.结论
      �《无名的裘德》中的社会环境就像一个丛林,生物界生存竞争的原则在人类社会也起着支配作用。在这一变革的社会中,不管主观意愿如何,人们不得不屈从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这一生存竞争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名的裘德》说明了在传统事物即将被新事物替代之时,唯有积极转变自身去适应这个社会才能生存下去这一道理,因此它就不仅仅只是赞扬主人公裘德对自身信念坚持的一曲赞歌。
      �
      �参考文献:
      �[1] Hardy,Thomas.Jude the Obsc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2]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 [Z].张谷若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3] 朱 虹,适者生存 ―《无名的裘德》中淑与艾拉贝拉之比较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7月第22卷第7期.
      �[4] Butler Lance.Thomas Hard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199.
      �[5] 朱 虹,适者生存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与费劳孙之比较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1月第23卷第1期.
      
      
      
      �(下接第65页)
      人名Michelangelo 和Mozart; 连词or表明了一种添加关系。
      �在S34中,出现了三种语法衔接手段,即人称指称、比较指称和添加型连结。人称代词their和they指代前面出现的Eve Curie和Helen Keller; like表明一种比较关系,即像…一样,它属于比较指称;连词and表明一种添加关系,它属于添加型连结。
      �第七段中出现的所有衔接手段使得整个段落语义更加连贯和紧密。
      �4.结束语
      �当在进行读写活动时,不仅关乎词汇的掌握多少,以及语法条目的熟练融通,同样,篇章结构,语义关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篇章结构及语义关系之间的理论,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篇章结构的整体概念以及句与句之间相互关系,对学生的阅读及写作将会有较大帮助。同时,也对广大的英语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去关注学生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时,可以向学生灌输篇章结构和语义关系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获得谋篇技巧和衔接连贯的语言表达方式。
      �
      �参考文献:
      �[1] Hoey,Michael(1983),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London:Allen & Unwin.
      �[2] 翟象俊.大学英语精读(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下接第69页)
      原诗用词华丽、意义明晰,翻译时若简单地选用雕琢的词语来对应,往往只是色彩浓丽的词藻堆砌,难以达到有效传达原诗整体意境的效果。如杨译第二节中“美在她绺绺黑发上飘荡,/ 也在她的腮颊上洒布柔辉”一句,句中使用了两个颇具动感的词语,“飘荡”(wave)和“洒布”(lighten)。这两个动词的选用符合杨译措辞优美的风格,充满激情。但仔细推敲可知,原诗女主人公气质娴静,此二词的动感未免过于强烈,使原诗意境的再现有失精确。而查译为“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上,/ 或者散布淡淡的光辉”,句中动词的选用体现了译者对动与静的适当调配。“波动”和“散布”描述出了女主人公姗姗而来的形象,与其端庄娴静的气质相符,恰如其分地传译了原诗的动感意境。
      �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捕捉原诗神韵以再现原诗意境成了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虽然英国浪漫派诗歌一贯有着铺陈直率的风格,意义相对明晰,但翻译时绝非简单的字句对应。要想充分营造“活跃生命的传达”这一动态意境,必须真切领会原诗所传达的“活跃生命”,并且恰如其分地把其“活跃”程度表达出来。意境动态美的再现要求从动词上寻求突破,因此译者要有对动词的驾驭功力,以选用恰当的动词来营造动与静的协调。这样才能凭借动词创造出生动具体的意象,并权衡全诗的整体意境,将各个动态意象融为一体,准确地再现原诗的核心意境。
      �结 语
      �浪漫派英诗多为诗意明晰的规范格律体,因此译者很容易将翻译的重心放在形式和词藻上,但追求整齐的形式和华丽的词句不能以损害原诗的意蕴为代价,相反,译诗形式的安排和语言的择取都应服从于原诗意境的再造,并在意蕴传达中和谐地融为一体。在形式移植方面,若完全拘泥于固定的节奏和韵式会扭曲自然的语言和连贯的诗意,译诗可采用一定的变格来再现原诗形式,以原诗整体意蕴的传达为意旨。而这又要以原诗核心意境的精确再现为宗旨,以使译诗的形蕴能最大限度地和原诗求得统一,使“知其不可译而译之”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
      �参考文献:
      �[1] Byron,Lord.Byron:Poems [M].Selected by A.S.B.Glover.England:Penguin Books,1954
      �[2] Curran,Stuart(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ritish Romanticism [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 Manning,Peter.Reading Romantics:Texts and Contexts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 Oliver,Mary.Rules for the Dance [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8
      �[5] 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6] 艾青.诗论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7] 陈伯良.穆旦传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8] 吴战垒.中国诗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杨德豫译.拜伦抒情诗七十首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0] 杨德豫译.拜伦抒情诗选(英汉对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11] 查良铮译.拜伦诗选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12]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推荐访问: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作文800字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