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回归课堂原点的深度教学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时间:2020-03-13 07:16: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误区之一:“挂羊头卖狗肉”――语文性质“魂不附体”   不同的原料,常常就决定着佳肴的口味;不同的文本,也是影响语文味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说明文、科普文在教学中的语文味自然会比文字优美生动、情感真挚动人的记叙文、散文淡一些,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把这些课文上成科学课、探索课。同样,就是一些语言优美、人文内涵丰富的课文,也不能上成文学鉴赏课、思想品德课。
      当下的一些语文课(甚至是一些级别较高的示范课),为了体现“综合”,为了追求“高度”,常常是将描述科普常识的课文,上成了科学技术探索课;将写历史事件的课文,上成了历史知识、历史故事介绍课;将展现名人、伟人风采的课文,上成了人物故事叙述课……“挂着羊头”(打着语文课程综合性的幌子),“卖起狗肉”(做着非语文的事情),置语文的本体特征于不顾,置语文学习的规律于不顾,堂而皇之地丢弃了语言历练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难以提高。正如崔峦老师所讲:“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矫正】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守语文教学的本体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诚如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健康的、生态的“语文味”,自然不会是某一种单纯的“味儿”,它应当是一种杂糅中飘溢醇正的“味儿”,应当是复合中彰显统一的“味儿”,应当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味儿”。但,语文就是语文,它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更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教学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必须履行自己的使命,必须担负自己的职责,必须把那些不属于语文的东西的拒之门外,唯此方显语文的真正本色。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刻都不能忘记: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
      【课例】
      教学《少年王冕》一课,牢牢把握高年段的教学目标,以一连串的数字作为线索,巧妙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关注和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将学生的阅读重心牵引到语文的本体上来。
      师:细细阅读课文的同学会发现,其实这篇课文是由几个数字串起来的,快速浏览课文,你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了这几个数字:7、10、13、14、17、18。
      生:我发现了这篇课文是根据王冕的年龄来写的,写了他的成长过程。
      师:看,用王冕的年龄来做线索,故事的情节发展就特别的清晰,特别的自然,读起来也特别的舒服。将王冕从7岁到17、18岁这十年间成长的故事用一篇文章写出来,难度可想而知,可是,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生:重要的事情详细写,这叫详略得当。
      师:重点写了几件事?
      生:重点写了“放牛”和“画荷花”这两件事。
      师:一定是这两件事对王冕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要用心去品悟。
      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以理解文本内容为最终旨归的传统窠臼中挣脱出来,走向以学习文本语言、关注言语表达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才算是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原点。
      误区之二:“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涛声依旧”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热潮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可否认,改革难免会有不当之处,就是正确的设想在操作中也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焕发了活力,孕育了生机,学生在课堂读书的时间明显多了,感悟明显充分了,质疑明显大胆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有一些语文课出现了明显的“顾此失彼”现象――“语文味”严重欠缺。如为了落实学生感悟,教师不敢“讲”;为了追求个性化阅读,教师不敢“导”;为了彰显活力,教师不敢带着学生“写”;为了凸现学生质疑,教师盲目“问”;讲小组合作,就把座位由秧田式改为马蹄式;讲综合性学习,就开场报告会、研究会、展示会;提倡工具性了,就多做几张练习……
      于是,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还语文课本色,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这番话完全是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极左或极右的教学行为而提出的,是在“倡导新课改精神”的前提下提出的,可有些教师偏偏断章取义,搞“歪曲理解”,将极具综合性的“语文味”狭义地理解为昔日的“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只是体现“语文味”的一种形式,虽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便“重操旧业”,无度、无趣、无味地进行机械枯燥的训练,课堂上充斥的是只有字词句篇章的“语文知识灌输”,毫无人文性可言,还美其名曰:“凸显工具性,飘溢语文味。”这种“穿新鞋”(喊着新课改的口号),却“走老路”(视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法宝)的做法,置学习语文的情趣、意趣于不顾,置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于不顾,又“走回去”了。
      【矫正】天光云影共徘徊――彰显语文教学的本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启迪思维,接受熏陶;同时亦要引领学生潜心品味、用心消化、凝心积累、精心运用文本的语言。学生受到了丰厚的情感熏陶,潜移默化中又得到了“表达的方法”,语言发展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观照;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崔峦老师的这番精辟的论述,正是对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训练的最好诠释。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本身,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写什么”(即对文本内容本身的理解),更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怎样写”(即探寻表达的形式与方法)。如果忽略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将具有借鉴价值的表现手法弃之不顾,必将使得“语文味”丧尽。
      【课例】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很多教师所确立的教学重点为“扫路人的豁达开朗,热爱生活”,而对文本表述上的特色却没有发现,加以重视。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在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便将学生的阅读视角智慧地牵引到文本独特的表达特色上。
      师:课文中还有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吗?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读一读这段文字,你能发现作者在描写游客的时候,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连用了四个四字词语。
      生:我补充一下,应该加上“层层叠叠”这个词语,共计五个四字词语。
      师:同学们,课文的主角是扫路人,可是作者却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天游峰,这一自然段中又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游人,这是否顾此失彼呢?
      生:我认为没有。只有写出天游峰的高和险,才能突出游人的累。而游人越是“累”,越能突出扫路人的了不起。
      师:分析得头头是道。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有意的反衬。记得学习过《水》这篇课文,作者为了突出缺水的“苦”却大量地写了水带来的“乐”,用“乐”来反衬“苦”,这里写游人的“累”,就是为了突出扫路人的了不起。
      师:好一个反衬!你们发现了作者语句表达的奥妙。
      这样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落实到“表达层面”,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指向“说”“写”的生命表达。面对文本,没有在文本内容中纠缠不休(因为这样的内容是“人人皆知的”),而是直面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言语形式。引领学生触摸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体悟奇特的言语秘妙,彰显语文教学的本真,课堂的“语文味”一下子浓烈起来。
      误区之三:“光打雷不下雨”――脱离语言“雾里看花”
      前不久,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课始播放一段关于黄河及羊皮筏子的录像,课中又播放了一段关于艄公驾驶羊皮筏子的视频。到了感受艄公“镇定和机敏,智慧和勇敢”的独特人格魅力时,就急匆匆地开展所谓的“对话”,学生所讲的皆是只有“文字符号”的意义与形象的空壳,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深处,更没有走进艄公的内心深处。一节课才40分钟,可单单播放视频录像这一环节就达10分钟之多,这样的视听盛宴是否有些喧宾夺主呢?“光打雷”(寄希望于一切辅助手段),“不下雨”(与文本语言擦肩而过,思想交锋浅尝辄止),永远不会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永远不会走进文本的大处、深处,永远没有“语文味”,永远不会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矫正】为有源头活水来――追溯语文教学的本源
      语言不是工具,而是本体。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就是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牢牢把握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关键的语词,还是要理直气壮地咀嚼、心平气和地玩味。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妨用“语言”这一工具对上述设计加以“改装”:(1)提炼原有录像中的精华部分,压缩录像播放时间,将画面与词句对接,引导学生看录像、说词句、到文本中圈划词句,再将文本中的相关词句与录像整合后同步呈现,从而收获视像与语言文字的交融,符号与形象的糅合。(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成乘客,走进文本之中,充分接触文本中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反复研读,与艄公展开心灵对话,把感受颇深的语句划下来,并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收获吸收理解与表达运用的交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糅合。这样一来,阅读教学的目的达到了。
      【课例】
      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紧扣文本,遵循“语言――情意――语言”言语生成的心理机制,充分发挥语言的张力,浓浓的语文味漫溢课堂。学生的言语品性得到陶冶,言语智慧得到焕发,在充满情趣的言语互动中,师生享受着言语生命的温情滋润。选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便可窥探一二。
      师:你们再读一读课文,透过一词一句能感受到李白怎样的情感?
      生:我从“李白依然伫立……”这句话看出李白极其舍不得让孟浩然走。
      师: “伫立”可以换成“站立”吗?
      生:不可以,伫立是长时间的站着。
      生:伫立的程度深一些。
      生:不可以,“伫立”中有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而“站立”的情感太浅了。
      师:好一个“深一些”,好一个“太浅了”,体会太深了!
      生:我关注的是“凝视”,非常专注的看着一处。
      师:可文章的前面一个词说“消失”,他还能看见吗?
      生:看不见,但是李白的心渐渐随着孟浩然离去了,所以还在凝视。
      师:这省略号在表达着怎样的情感?
      生:永远也收不回来的心。
      师:流尽的是江水,流不尽的是浓浓的情,这一江春水中寄托了李白的浓浓的情感。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这段文字,用心体会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表达的情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教语文,必须牢记自己的使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做到“文”“意”兼得,“情”“趣”相映,“语文味”就一定是纯正的、生态的,就一定能创造出语文课的敞亮境界。王崧舟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味”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真水无香,语文课只能以语文方式来呈现,用语文的方法去学习,课堂的学习才是高效的,语文味才是纯正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责编 /张 鹤

    推荐访问:原点 语文教学 回归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回归原点 原点回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