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及对策_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与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9 03:23: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攀升,隔代家庭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对豫南农村213个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隔代监护人年岁已大,且要从事繁重的农活,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故有近55%的人对于孙辈的监护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种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氛围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高
      刘某,9岁,上小学二年级,已由爷爷奶奶照管了3年,由于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低,又对孩子溺爱,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玩好就没事了,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偶尔问一下时,孩子会说:“我作业写完了。”结果一看,只是随便乱画而已,敷衍了事,学习很不自觉。在被调查的213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者不足18%,67%的学生成绩属中等或偏下。其中39%以上的孩子透露自己在家很少学习,放学回家后,大多数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或玩耍,爷爷奶奶也不管他们。据对教师的调查得知: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知难而退,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作业完成情况极为糟糕,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行;有的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
      2.留守儿童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合群、叛逆、暴躁等特点
      苏某,11岁,上小学五年级,已由爷爷奶奶照管三年,三年中其父母回家一次。据调查,苏某原本活泼开朗,非常好动,自父母离家后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在家时多以电视为伴。调查数据显示,有46%的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家后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和他人交往;有17%的儿童变得不服从祖辈管教,非常叛逆;有28%的儿童性格变得暴躁、冲动。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家庭对儿童的‘基本信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基本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儿童与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良好关系和互动形成”。但对留守儿童来说,由于亲子互动的缺失,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造成了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大。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他们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价值观偏移
      调查中发现,对于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21%的隔代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声色俱厉的训斥,甚至采用暴力;有35%的人对孩子百般袒护,认为孩子还小,可以原谅。有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别的孩子欺负,回家告诉爷爷奶奶后,他们不但不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反而鼓动孩子实行报复,导致事态扩大。加之有一部分隔代监护人责任心不强,内心顾虑较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理。监护的缺失更加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真空”。
      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留守儿童中逐渐盛行。有46%的儿童每个月有30元以上的零用钱,但大部分儿童将父母给予的零花钱大肆铺张浪费,用于购买书籍的极少!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甚至走上了违法乱纪的道路。
      4.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存在缺陷
      张某,出生不久就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之爱,当他和别的小孩子一块玩的时候显得很不自信,看着很胆怯,有自卑感,时间久了就变得沉默寡言,慢慢地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教育场所,儿童体验着由父母及家庭环境带来的一切影响,萌发着个性特征,为今后的人格发展打基础。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离开父母的照顾,与父母间的互动减少,感觉刺激缺乏,生活单调,变化较少,这些都可能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造成诸如爱激动、偏激、自卑、任性、自私、放纵、自闭抑郁、嫉妒、压抑、逃避、多疑、依赖、冷漠等个性缺陷,为将来心理紊乱的产生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5.爱的能力的缺失
      王某,4岁,父母打工在外,与爷爷奶奶生活了两年。期间妈妈回来一次,在家呆了一个月。据老人介绍:他妈妈回来时给他买了很多衣服、玩具和零食,可无论妈妈怎样哄他,爷爷奶奶怎么教他,他就是不靠近妈妈,不和她讲话,也不叫她。经过一个月的相处,他妈妈走的那天才勉强叫了声“妈妈”。老人还告诉我们,他妈妈走后他没有丝毫的想念,而且当老人问他为什么不叫“妈妈”时,孩子说:“她又不管我,我为什么要叫她啊”。当爸妈把他接到打工的地方去上学的时候,曾因为作业没按时完成,妈妈轻轻打了他一下,他就背着书包离家出走!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而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抚,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爸爸”和“妈妈”在他们心中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相互关爱、理解、宽容等爱的能力是缺失的。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对策
      1.提高监护人的责任心、教育意识和教育素质
      与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监护人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肤浅,教养态度被动。他们的教育方式多是粗暴型和放任型。其中31﹪的认为“棍棒下面出人才”,45﹪的认为“树大自然直”。他们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因此,优化和提升监护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家长们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孩子的权利、意愿,理解孩子;要和孩子一道制定可行的家规,同时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感和独立性。在处理孩子问题上,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2.农民工家长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质量
      农民工家长一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子女联系,所谈论的话题除了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叮嘱孩子听话,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与思想道德状况。而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也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孩子心里有话,受了委屈都不愿和他们讲。
      因此,年轻父母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职责,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老人沟通,尊重、关心老人,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和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使他们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3.建立三级联动的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地方教育局、妇联、村组织等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
      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对留守儿童在心理、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从心理、情感层面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并利用家长学校或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一定的家庭教育的培训,传授先进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监护人的文化素质。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建立学校为指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保证的三结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使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教学与管理,2010(3).
      [2] 张国祥.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 吴承江,黄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2005(12).
      [4] 林燕华.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
      (责任编辑:付一静)

    推荐访问:儿童心理 留守 发展状况 对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