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从跨文化视角重新审视交际教学法的有效性|故事教学法的有效性

    时间:2019-05-18 03:28: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学派”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他的语言理论的核心成分是语言习得者的交际能力和情景语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语言教学领域也诞生了交际教学法,并在中国的外语教学课堂上备受推崇。笔者拟从跨文化视角重新评价交际教学法在中国外语教学课堂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23-02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韩礼德为首的功能语言学派崭露头角,向语言形式研究提出了挑战,随之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注重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即言语,并把传统语言学认为是语言研究边缘因素的成分纳入到自己研究框架的中心部分,如把具体语境、社会文化等拿来分析语言现象,这又是语言学的一次历史进步,此语言理论也带来了欧洲语言教学方法的革命,从传统的翻译法、听说法等转变到现在的交际法。交际法强调在真实情景中完成语言交际任务,注重一对一或小组互动,这种教学法在欧洲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当把它引入到中国的外语教学课堂时,我们必须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对它的冲击。许力生(2006)对比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会导致交际法在中国外语教学课堂中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从跨文化交际方面重新审视交际教学法。
      一、跨文化语境与语言教学之间的联系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把语境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是用来描述意义潜势和语言体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韩礼德等人(Halliday,1978;Martin,1992)[1]认为语境是分层次的,大致有以下几个层次: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但是,他们的理论对语言交际的动态性不够重视,即对文化的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理查兹(1998)[2]曾论述过语言教学的复杂性,在多种决定语言教学能否成功的因素中,他首先说到的就是社会文化因素。就如何在语言课堂上呈现文化内容,克拉姆申(Kramsch,1998:23~24)[3]指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长期以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供相关文化信息,介绍目的语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提供事实为主;另一种是对文化间的差异作出解释。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外语学习者脱离语境,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因此,即使他们学习了英美文化概况等课程以后,在实际生活中与英语本族语者交流时,仍然不能有效地发展其交际能力,即在具体的场景中说什么、如何说等不能分辨。这就说明机械地传递信息、解释信息,对于教授语言文化有很大的缺陷。在这方面,克拉姆申认为,文化不仅被看作是事实和意义,还被看作是学习者意义与本族语者意义相争斗的场所。从这种角度说,在具体的场景和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当外语学习者发现自己的母语文本化与目的语文化发生碰撞和冲突后,应该积极与之协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服从目的语文化的语用规约。
      二、交际教学法产生的背景与重新评估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效度
      交际教学法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为适应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大陆各国之间日益增长的相互交流需要,以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有关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教学大纲以意念范畴而不是以语法项目为根据而设计,主张通过进行有意义的交际任务来组织教学,强调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这种新兴的教学法在欧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目前,交际法也被中国外语教学课堂广泛应用和推广。在其风行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下这种“移用”能否在任何外语教学环境中推崇。
      许力生(2006)[4]曾说:“中国文化归属于‘集体意识’较高,‘自我意识’较低的文化群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群体概念和归属意识较为强烈,为避免被孤立于群体之外,常常会有从众的心理和行为,而且面子观念很重,强调维护自身的面子和不伤害他人的面子以保持和谐的气氛。丢面子会让人觉得尴尬、羞耻。所以,保持沉默、不主动表态或随大流是经常采用保护自己面子的方法。”因此,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当老师要求先讨论然后发言,很少有学生主动表态,大部分都是等待,这与西方所推崇的个体观念的价值取向相反。以上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对交际法在中国英语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外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与之而产生的教学方法当然也有着较大的不同。母语的习得是在人自然的言语使用环境中发生的,自幼家庭小的集体与学校的系统教育互相作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文化习俗与语用规约,教学法的采用有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环境运用;而外语教学是在母语已习得的基础上,在学校接受纯理论的教育下学习此语言的语法系统知识,而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也只是关于历史、地理、经济、教育等知识的教授,知识容量之大,信息之杂,学生即使被动地接受了信息,在其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仍很有限。交际法强调一对一的或小组的互动、教师的责任是创造环境、布置任务,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中心。但是课堂如何做到真正有效的一对一的交际是很难的,因为缺乏真正的实际交际情景。库克(Cook,1996;转引自许力生,2006)[4]指出,我们不能忘记,课堂教学的方式是要因文化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所处的文化环境和适应社会需要,不能以某种教学法来“一统天下”。尽管现在交际法相当流行,但似乎并未提出什么新颖、独到的语言训练方法。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估因素很多,诸多因素的地位也不同,这些对教学法的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外语学习者所具有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外语学习方面会带来较大的冲突。因此,我们不能把交际教学法当做一个普遍法则广泛运用,而忽视外语教学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以及具体可行、学生的特征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我们不能忘记,交际教学法根植于欧洲,英语是其母语,在欧洲取得了很大成功这在现实中已经得到印证,但是这并不能说交际法就能在外语教学中取得成功,尤其是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对教学法的实施和效果评估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这是不能忽视的。任何教学法的形成都有其社会文化根源,在具体教学中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不取决于方法本身,而是要看是否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没有相应的社会文化条件,没有卷入其中的师生充分理解与配合,再好的教学法也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
      三、结束语
      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会引起语言教学法的相应变化。结构主义和乔氏的转换生成语法强调语言形式化研究,翻译法、听说法等都侧重语言某个层面的技能训练,本质上都是把语言教授与学习放在语言形式上,语言的学习与具体使用环境完全脱节。因此,导致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薄弱。20世纪50、60年代,以韩礼德为首的语言学家创立了功能语言学,把语境用到语言形式的分析上,在语言教学法上也随之产生了交际法。其强调一对一的或小组互动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但是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发现,把欧洲产生的交际法“借用”到中国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必然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挫折。因此,在采用任何教学法时,社会文化之间的碰撞就成为必须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Martin, 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 Philade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
      2 Richards, J. C.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 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 许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教学法 交际 视角 重新审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