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吹尽黄沙始见金]吹尽黄沙始见金的解释

    时间:2019-02-11 03:29: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从设置情境、净化心灵、重视积累和情感态度四方面论述了中专语文课程培养和提高中专学生语文素质的做法,从中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在有限的中专语文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中专学生 语文素质 培养
      
      目前,在许多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许多学生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中等专业学校的语文课应在这学校教育的最后时刻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关于语言方面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它是指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它其实包含一种人文精神,就是让学生将来怎样看待社会、人生和世界,就是如何做人。《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有热爱祖国语文的能力,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发达的思维、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中专语文课程应重视给学生提供某种精神品质,使学生将来走进社会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闯荡时有一种内在资源,一种内心力量,有一个精神家园。有人说过:教育就是学生把所学的东西忘掉以后剩下的那些东西――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忘掉的,但培养的品性却不可能忘掉。这些最后剩下的东西才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中专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与其他语文课程一样,它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的内容就是“语言”的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实践。怎样在中专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呢?经过多年的中专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情境,注重学生在文本(课文)中的感悟
      
      语文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连接社会与个人,历史与现代,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完成‘言语主体’(学生)的自我实现,并与其他课程一道,实现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塑造,并以生产和创造‘完善的人’为最终旨归”。[1]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境,铺垫感情,以触动学生心灵中的那根弦,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情境相接通,相交融,实现体悟情感、洞悉人性、丰富心灵、涵养人格,经过多篇优秀篇章的熏陶感染,会逐渐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渐渐体会、理解、运用语文的路数(听、说、读、写经验)以培养语感,在某些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感知语言运用的某些规律,从而达到表达和交际的目的。
      “立足今天语境,再现原有语境,从而与作者和作品中的景、物、人、事作超越时空的精神遭遇和心灵对话”[2]。哲学家说:读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朋友谈话。学语文也是这样,需要让学生与作者以及文本中的人、事、物做心灵遭遇,成为跨越时空的知音。如果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趟心灵感悟的美妙旅行,学生也会真正喜欢上语文课。如在学习《故乡的榕树》一文时,可以设计一些营造情境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情绪,设计一些音乐做朗读的背景,触发学生情感的想象和联想。我设计的导语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游子思乡,叶落归根已深植于我们民族的血液中,这一主题也是古今诗文经常吟唱的。唐代诗人李白吟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代诗人席慕蓉说:故乡的歌是一首清远的笛,总在有月光的晚上响起。……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而一位海外游子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永存于记忆深处的故乡美景,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如此浓重而动人,让我们走入作者描绘的山水画中一起去感受吧!”接着我选择了马思聪的《思乡曲》作为朗读背景音乐。在浓郁悠扬的音乐声中聆听饱含深情的男中音朗读全文,全班学生鸦雀无声,心潮随音乐、文字而起伏,创设了与课文情感完全融合的情境,既达到了“披文入情”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得到了感悟:中华民族从古到今都重土重乡,故土难离,从而在心灵上受到了一次民族情感的洗礼。
      
      二、净化心灵,注重对美好情感的心灵体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发乎情。”语文课实际上离不开“情”,要适当煽情、激情、动情,突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让学生体验美好的情感,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教书育人的作用,从而更快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从文本(课本)的美好情感出发,认识、明了人间的至美真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如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自己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尊重,真正懂得自然中的一切生命都有被尊重的权利,生命的价值不容任何人否定,哪怕是一花一草,都有必要给予尊重和爱护,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文情怀。这些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有重要意义。
      如在学习小小说《永远的蝴蝶》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一遍课文,然后请学生单人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表达,教师在《梁祝》的音乐背景中再范读一遍全文。该小说讲述了一对热恋的年轻人在即将举行婚礼的前夕,姑娘突遭车祸离开人间的悲剧故事,而这场车祸就发生在男青年的眼前,刹那间,恋人生离死别,天人永隔,男青年目睹这惨烈的一幕,只感到“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这些描绘内心巨大悲痛的动人语句和凄美的画面极具冲击心灵的力量,学生们无不为这一首爱情挽歌扼腕叹息,教室里寂静一片,只有凄婉的《梁祝》余音回荡在教室上空。这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情观”的教育,让他们明白“爱情当然美丽,彼岸更另有天地”的人生哲理,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纯洁真挚的爱情故事确实可以净化心灵,可以让学生明白爱情中的真、善、美。中专学校的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的可以更多。
      语文学习需要“随文学习,学在精彩处,学在疑难处”。如在学习《十首足矣》一文时,文中十首唐诗各有各的精妙处。试举一例: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提醒学生注意“密密”、“迟迟”两个叠词的意蕴:“慈母”担心孩子出门在外时间长,衣裳的针脚要缝得密实些,这样才可以穿久些。这些百转千回的心思萦绕在慈母心中,多么感人。什么是无私的母爱?这就是!天下慈母同此心,提醒学生珍视父母养育自己的恩德,懂得珍惜亲情,学会感恩。这些美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课文中明白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他人”的真谛,懂得给予周围的人更多的关爱。这些都是语文课“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又一途径。
      
      三、重视积累,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育家说:教育即生活。生活是一所大学,在其中可以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既可以开阔视野,又能认识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们到真实和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有启发、有感触的语句。因为语文学习的时空是无限开放的,随时随地均可进行。比如,我让学生注意从生活中去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从电视、广播、杂志、报纸、流行歌曲,甚至街头牌匾广告中去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广告语,学习它们的表达方式。学生收集了很多有意思的广告语和歌词,下面列举其中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中国移动公司广告)
      “一旦拥有,别无所求。”(手表广告)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广告)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歌曲《酒干倘卖无》)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公益歌曲)
      “真情像草原广阔,层层风雨不能阻隔。总有云开日出时候,万丈阳光照耀你我。”(歌曲《一剪梅》)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心里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谢的蓝莲花。”(歌曲《蓝莲花》)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歌曲《发如雪》)
      “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歌曲《七里香》)
      这些广告语和歌词都是创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它们精练生动形象,富于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极为准确地表达了彼时彼刻的某种情绪和感受,极为传神,完全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词、句的新角度,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鲜活和灵动,语言文字的运用一点也不神秘、不困难,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伴随着我们。这样美的句子会让学生爱上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更乐意去学习它,使用它。这样的句子积累多了,学生自然学会了灵活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印度谚语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中专语文课应该在不多的课时和有限的时间里抓住一切时机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四、培养情感态度,具备健康的价值观
      
      林语堂在《论读书》中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这一说法很有道理。中专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以此为基础,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美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价值观。中专学生入校时大多为十七、八岁,正是青春后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两性情感有所憧憬,他们开始注意异性,春心萌动,容易坠入情网。作为学校和教师,应对学生们这一特殊心理发展时期的情感需要予以重视,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全盘否定,也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进行“堵”,较好的方法是加以正确的引导,用“疏”的方法对其心理需求予以适当满足。现代诗《致橡树》表达了对一种颇富时代气息的爱情观的追求――既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终生相依的爱情。诗中有力鞭挞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表达了爱情不是对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以木棉树象征女性阴柔之美,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二者合二为一,才是完美爱情的观念,对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的情感态度,培养健康的爱情观、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除此之外,还有苏轼的《前赤壁赋》可以培养学生具备豁达的人生态度,超然地看待生死和人生得失等等。以上几例,证明利用文本(课本)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学生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上发挥主导作用,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这也就达到了中专学校语文课的教学目的。
      比起普通高中语文课,中专学校的语文课应更重视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明白课本中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写的,怎样表达的。有教育家说:“语文教学应当着意于精神,着眼于能力,着手于语言。”此话极有见地,也很透彻地点明了语文课程的精髓。
      总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方式途径应该是多元的,是有无限的空间可以开放的。重视对中专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引导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当前中专语文课程应加强的部分。我们应从过去只注重教学生课文中“写了什么”的旧思路转变到教会学生课本是“怎样说”的,自己可以“怎样说”的思路上来。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基本特征,从而走好学生在校教育的最后一程,为社会培养真正合格的具有一定素养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论.潘新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黄沙 始见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