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流量主诱导点击技巧 [有效教学中诱导答问的技巧]

    时间:2019-02-03 03:25: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随着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阅读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学生对文本的反映是多元的,有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深刻的,甚或是错误的。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巧妙地诱导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教师诱导学生答问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六个提问技巧提供已知,探究感悟;增设同例,引导类化;弹性处理,意在蓄势;捕捉偶然,归纳引申;就势归谬,逼其反推;回扣原文,启发答问。
      关键词: 有效教学 诱导答问 技巧
      
      随着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连阅读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疑问?”诸如此类的课堂提问逐渐增多。诚然,这样提问的确是准确地践行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值得倡导的。但学生对文本的反映是多元的,有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深刻的,甚或是错误的。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巧妙地诱导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诱导学生答问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提供已知,探究感悟
      课堂提问,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在学生答问卡壳或理解不到位或困难时,教师应当适度提示思考,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经验或提供旧知,启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探究感悟,顺利完成答问。如我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时,文中铮铮铁汉黄晓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描写道:“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liǔ)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阅读完这段文字后,学生只是感受到黄晓文很了不起,能够不顾疼痛坚持抢险。学生的感悟是肤浅的,黄晓文经历的又是一种怎样的疼痛呢?他克服这种疼痛又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呢?他身上又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呢?这些仅仅是一个“了不起”能概括的吗?于是我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自己被刺伤、割伤的经历,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受伤后的真实感受。有了这个情感基础后,再次联系生活经验,黄晓文扎的是铁钉,铁钉平躺在地上是扎不进去,要想扎进去唯一的可能是铁钉竖立或斜立在地上,一个铁钉最短也至少得有二到三厘米,长的可能有十厘米左右,而黄晓文是扛着沙包并且是在奔跑中一脚猛踩上去的,也就是说一根铁钉几乎完全插入了黄晓文的脚中,这是怎样的一种疼痛啊。此时,有的学生脸上已露出难以忍受的表情,有的学生说:“这里要命的痛。”有的说:“撕心裂肺可能也不过如此。”有的则说:“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坚持抢险,真是铁汉一个,要是我早趴下了。”此时,学生在根据已有的经验真切感受到了黄晓文所经历的痛苦后,从内心深处涌起了对他的尊重,涌起了对人民子弟兵的爱,而人民子弟兵那种不顾艰险、不怕牺牲、一心为了人民群众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心中。
      二、增设同例,引导类化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不说但又不宜直说,不能不讲但又难以详讲的问题。此时,若巧妙增设相同或相反的例子,或许比详讲直说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珍珠鸟》一文中这样描写幼小的珍珠鸟:“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学生在自读课文后提出这样的疑问:“文中为什么不称它为小珍珠鸟而叫它小家伙?”因为才初读课文,其他同学众说纷纭。有的说,珍珠鸟还小,可以叫它小家伙;有的说,珍珠鸟是个小动物,可以叫它小家伙。怎么办?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积极性不可打压,况且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又无法详细讲解。此时,我只好巧设同例,顺势设问:“比如你妈妈不叫你名字,而叫你小家伙怎样?”学生立即触类旁通,豁然开朗,大叫:“喜爱,对珍珠鸟的喜爱!”
      三、弹性处理,意在蓄势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老课文了,课文虽老,但教法应该不老。于是在教学时我在板书课题后立即提问:“什么才是最大的麦穗?”学生对我的问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问题还需要答吗?太简单了,最大的麦穗就是最大的那个。对于这个看法,我没有立即评判,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暂时搁在一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课文学习完毕后,我才继续引导学生讨论,此时你对什么才是最大的麦穗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此时的答案可谓是精彩异常:“田里那些大的麦穗,即使它再大,它也不属于我,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拥有的麦穗才是最大的。”
      这一环节之所以成功,在于开讲之前,就抓住提挈全文、关乎全局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回答。这看起来不符合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我们的本意并不在于获得正确的答案,而在于激起学生求答的欲望,形成强烈的探究心理。学完全文,正确的作答之势已经形成,且学生迫不及待解决还悬在那里的问题,所以答问正确而且热烈。
      四、捕捉偶然,归纳引申
      有时提问卡壳,多方启发未必能奏效,而巧取课堂之中某些偶然因素可以获得意料不到的启答效果。一次我在上作文兴趣小组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矛盾的心理活动?”问题一出,学生陷入沉默,多方启发也未遂人愿。我正准备“自告奋勇”地说出答案,突然发现有个学生刚举手又放下了,这时我立即捕捉住这一颇具启答潜力的偶然因素,询问学生:“你为什么刚举手又放下呢?”学生回答:“我想举手回答,是因为头脑里有个模糊的答案。正因为是模糊的答案,我怕讲错所以又放下了。”我立即引导全班分析归纳:“他刚才头脑出现了几种想法?”“两种。”“这两种想法是一致的,还是相互斗争的?”“相互斗争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多种多样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思想上经常会出现许多矛盾和斗争,这种思想上的斗争,就是矛盾的心理活动。”本来是非常抽象难答的问题,由于捕捉住偶然因素,诱导自然,答问顺利。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五、就势归谬,逼其反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学生要解决问题,往往还要爬坡,有时还得问路,甚至是走错路。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有的错误非常明了,而有的则比较隐蔽。而抓住那些隐蔽性错误,推演开去,可以促使学生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向,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断:
      师:什么叫“呻吟”?
      生:就是声音很微弱地说话。
      师:那你小声地说话叫呻吟吗?如果你上课回答问题声音较小,教师能说你呻吟吗?
      生:在非常痛苦的情况下,自己小声地哼哼。
      师:对了,生病了,或者哪儿受伤了、痛了,这时的哼哼叫呻吟。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貌似正确的答案中潜伏着错误,此时教师不宜直接指出其错误,也不能简单地让其坐下请其他同学回答,更不能大声训斥、批评,不能让学生感到难堪,更不能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是我接过学生的答案,运用反诘法,让学生自行推理,发现其答案的荒谬,进而越出原来的思维轨道,寻求出正确的答案,而且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可谓是一举数得。
      六、回扣原文,启发答问
      在阅读课上,数量最多的问题恐怕是围绕理解课文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回答这类提问必须以掌握课文为前提。当学生回答这类问题偏离方向时,可引导他们回扣原文。如果离开原文夸夸其谈,放任自流,就会偏离教学的目标。例如我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有人对船长的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提出了疑问,船长竟然会下命令开枪打死乘客,他真的会开枪吗?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学生此时的回答全是凭着自己猜测。面对这场“混战”,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下判断必须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引导学生回读课文,认真思考。很快学生从文中找到了答案:“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从“必须”和“全部”两个词可以知道哈尔威船长首先想到的保护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不会真开枪打死乘客,他那样说只不过是为了控制住当时的混乱局面,使抢险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这样处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下,诱导答问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但不管使用哪种方法,我们都必须注意,是启发而不是代替,即是教师启发学生答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答,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推荐访问:答问 诱导 技巧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