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如何让学生登上“历史”的舞台]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时间:2019-02-02 03:34: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只有师生积极互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才会使教学活动获得理想的效果。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及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造成如今的历史教学陷入了灌输式教育的泥沼,严重影响了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学会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者结合教学体会,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历史学科 主体地位 主观能动性 素质教育
      
      “读史可以明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更好地展望未来。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在教学体系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与历史学科的重要意义不相匹配的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部分学生包括一些教师,一提到历史学科,总会把它同“死记硬背”这四个字联系起来,认为学好这门学科只需要把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课本上的知识记下来就可以了。在这种观念下,历史教师就会采用“灌输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占据着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本该作为教学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学生反而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所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些读死书,“高分低能”的学生。为此,我们要努力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登上“历史”舞台,在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为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一改往日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到历史课堂中。
      一、重视预习环节
      预习在所有学习活动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对知识脉络有一个大致把握,从而有更大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对于课前预习,几乎每个教师都会有要求,但是预习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很多教师不会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指导、监察,使得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活动只是空有形式。因此,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有所要求,还要对学生的预习活动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结束以后,提前针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思考,并且在上新课之前,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提问来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这样才能够使预习环节真正地发挥效用。一旦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好了,就会对所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再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步伐前进。
      二、重视导入语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课堂上,我们最常见的情景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解知识,而学生坐在下面安静地边听边记。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是满满的,学生的笔记也是满满的,但是他们的头脑却是空空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犹如教师的“提线木偶”,这样的教学模式除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不大以外,更会让学生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使得学生逐渐对历史学科丧失兴趣。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就要在课一开始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对接下来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导入新课,还可以用一首歌、一首诗作为课堂的开头。总之,只要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吸引人的导语,就会使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这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电影《甲午战争》的片段,这样一种新鲜的导入方式,让学生感到新奇无比。当看到了当时的清政府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时,很多学生忍不住感慨道:“为什么当时的清政府这么软弱无能!”在学生感到义愤填膺的同时,这种导入方式培养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在情感的引导下,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即使没有教师的督促,学生相较于以前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考活动
      “学贵于思”。传统的历史课堂之所以效率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课堂上学生没有思考习惯,他们习惯跟着教师的步伐前进,这样的教学模式当然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好的教师不是看他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要看他能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索行为。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例如,我在讲《梭伦改革》这一课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假如你是梭伦,面对当时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你会选择改革吗?如果选择改革,你又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比起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发挥空间更大。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在历史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历史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应当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真正地站到“历史”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殷丽娟.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8.
      [2]张争艳.历史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4,6.
      [3]王明翠.中学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1.

    推荐访问:登上 舞台 学生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