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怎么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时间:2019-01-16 03:27: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新要求,在长期教学活动中,经过探索和实践,提出:以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思考问题:1 引导大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应成为每一位教师工作的职责;2 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评价体系,成为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3 基本的教学投入,是实现教师转型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培养
      
      2009年10月31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是中国教育领域中“独一不二”式的人物,晚年的钱学森十分关注中国的教育发展问题,尤其十分关心中国教育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关注,也通过温家宝总理传遍四面八方。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2009年11月20日下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接受了记者采访,围绕公开信作了发言。她说:“关于‘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特别宏大,不是马上就能分析清楚原因,不是写一篇文章或者简单说几句就能说清楚的。”她表示,这是教育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今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谈谈高校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些做法和新思考。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新要求,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在长期教学活动中,经过探索和实践,提出:以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始终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并做到协调发展,推动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开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大学生传统的重知识学习,而轻研究能力提高学习方法以及平常忙学习,而毕业前夕作论文的这种将“学习”与“研究”隔离的传统做法。将大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课内与课外”看成统一的学习系统,把研究融入学习之中。在学习中研究,所形成的“课内深化、课外指导、勇于参与、成果展示”的成果《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03年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6年以来。学生在校公开发表学习论文近40篇,其中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收录1篇、获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二、三等奖2篇,获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二、三等奖2篇、安康市科学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我们在指导学生论文实践中,形成有效的做法。
      (一)课内深化。在数学专业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始终倡导“学习+研究”的学习方法,做到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从教学内容中,提出可研究的“问题”,与学生一道共同展开讨论,逐步训练学生养成“学习+研究”的学习习惯。如在《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中,从理论上指出:对一般的Riccati方程是不可积的。但对于一些特殊的Riceati方程在“某些条件”下仍然可解,关键是寻找到这些“可积条件”。98级学生吴作伦就对于一些特殊的Riccati方程进行研究,给出《一类可积的Riccati型方程》发表于渭南师院学报(2001.5),该论文获得2001年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二等奖;又如在《高等几何》课程教学中,对“共点线”和“线共点”的诸多定理,从理论上指出:这些定理是否存内在的联系?99级学生张小文进行探讨,给出《射影几何中共点线(共线点)定理的关系》发表于鞍山师院学报(2002.3),该论文获得2004年安康市科学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等成果,都是通过课堂深化,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方式而产生。
      (二)课外指导。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课外指导是真正训练大学生养成学习研究的良好习惯,是将“平常忙学习”与“毕业前夕作论文”相结合的重要一环。由于课外较课内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研究”,通过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如在《初等几何研究》课程中,针对课程有关的“斯坦纳――莱莫斯定理”内容,专门开展《斯坦纳-莱莫斯定理研究综述》课外专题讲座,介绍该定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给出待解决的问题。99级学生吕昌波就对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完成的《关于伦巴菲特引理的证明》发表于湖北大学的中学数学(2001.4);又如在2000国际数学年,开展的《数学的作用》学术报告,介绍数学的人文价值,使学生眼界打开,对数学有了新认识。99级学生朱荣玮,就根据数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完成的《开启人类的金钥匙――数学》发表于安康师专学报(2001.S1),这两篇文章分别获得2000年陕西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三等奖,等文章也是由此而产生。
      (三)课题带动。学生独立进行论文写作的关键,是获得一个有价值研究的题目。我们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确定研究内容。目前数学系承担了4项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围绕这些课题,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文献收集、问题讨论、论文写作。推动学风建设。2009年一年学生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2005级数学教育学生赵克围绕自己的课题,已经发表4篇专业文章,而且他本人也于2008年考取专升本;200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首届本科班33名毕业生,就有3人发表论文,3人论文获得2008年全国数学建模三等奖;2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10年毕业生已有5人发表论文10余篇。课题不仅是大学生提前开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而且是许多大学生养成了“学习研究”的习惯。
      (四)活动推介。为将大学生的“研究”兴趣持久的保持下去,在大学生中成立了“数学科研活动小组”,定期向活动小组开展专题讲座,并提出一些“研究”的问题,开展“学习研究”征文活动,并进行大学生“学习研究”成果交流会。从大学生的研究“成果”中,选出一些较优秀的成果,由大学生自己进行讲解,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由大学生再对论文进行修改完成后,统一印制成《论文集》,并且将优秀的论文推荐出去发表,在2002―2008年度的《论文集》中,已发表多篇论文;我们依靠数学建模活动,积极将数学建模竞赛论文发表和推荐参加其他奖项评选,目前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 数据库收录1篇,获得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三等奖1篇。正是这种“常规性”的研究活动开展。确保了在3天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完成高质量的获奖论文,并将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论文正式出版,以激励更多的人参加科技活动。
      (五)勇于参与。尽管我院地处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相当落后,学院条件也相对较差,但我们始终将自己作为全省高校的一员,将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纳入到全省高校的行列中,积极参加全省高校的科技竞赛活动。2001年,克服重重困难,首次参加陕西省高校的科技竞赛活动――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凭着“严格要求,精心准备,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的精神,指导的大学生论文获得二等奖,为专科组的最高奖;2002年。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开始。积极争取将大学生的论文视为教师的论文进行申报,所申报的两篇论文分别获得二、三等奖;2004年,又积极参加了安康市科学协会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学生与我们合作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尤其,从2002年来,学院既没有专业的数学建模教师,而且也没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但迎难而上。在“干中学、学中千”。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连续8年来共获得近30奖;从2002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三等奖近30项;2004―2008年3次在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27人次,在2008年的竞赛中,有5名数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本科”三等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中,有2学生获得“本科”三等奖;还有数学教育专业学生以加试2门科目直接考上硕士研究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成为安康学院学生科技活动的一大亮点。《陕西日报》以题《以人才质量铺开就业之路》进行了报道。
      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的知名度,我们《高等数学》不仅是陕西省精品课,还是陕西省教学团队,主持人也成为陕西省教学名师,2006年他本人应邀成为陕西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答辩的评审委员会成员。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一)引导大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应成为每一位教师工作的职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首先应从课堂人手。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研究”成分,从中提出师生共同讨论的“问题”;同时我们的教师还应了解该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对大学生进行课堂深化,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从过去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发展;也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知识渊博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新型教师,才能担当起培养“大师”级人才的重任。
      (二)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评价体系,成为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只有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评价体系,才能将教师引向“教学科研型”的发展方向。如通过一定的指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可供师生共同讨论的“问题”的数量;并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开展“研究”,向大学生进行该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讲座次数;以及教师课外指导大学生开展“学习研究”的大学生人数,等等体现创新意识的考查因素。我在学院数学系新修订的

    推荐访问:科技活动 培养 能力 创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