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诗歌中的象似性】语言学中的象似性

    时间:2019-01-05 03:32: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象似性作为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广泛关注。根据皮尔斯符号三分法,语言的象似性主要分为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喻象象似。本文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分析英文诗歌和汉语古典诗词中的象似性,发掘诗歌这种特殊文体中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象似性 英汉诗歌 语言象似性 体现
      
      1.引言
      关于象似性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了人类一般语言活动起源于拟声的论点。他认为名称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甚至每一个字母都是模仿事物一定的性质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也指出,语言的外部形式是人类本质内在普遍性的反映。二十世纪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说,被许多语言学家视为“金科玉律”,支配整个语言学界达一个世纪。基本与索绪尔同年代的皮尔斯提出了符号三分法,并用象似性这一术语来指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所存在的一种自然关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认知语言学家开始认为任意说对于语言符号的解释过于简单,积极寻找语言形式与所指之间的理据关系,使象似性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理解和接受。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可以在许多方面违背普遍遵守的语言规则,诗人可以超越他所处的社会或历史背景而自由的运用语言,来表达一种独特的感受或传达一种特殊的意义。象似性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者在阐释欣赏诗歌时,可以运用象似性理论,达到不仅了解诗歌的表层形式,而且发现诗歌所表达的深层内容的目的。
      2.象似性理论
      美国现实主义和符号学的创立者、著名的哲学家皮尔斯区分了三种符号:象似符、标记符、象征符,三者因任意性程度不同而存在着差异。王寅教授对此作了很好的概括:象似符(icon):与所指在某种方式上相似于本身形式的符号;标记符(index):与其所指之间在因果关系上联系的符号,如表示火的烟,表示危险的骷髅符号;代码符(symbol):与其所指之间存在任意和规约关系的符号,没有理据可循的符号就属这类符号。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的自然关系叫作象似性。
      2.1对象似性的理解
      广义的象似性基本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理据性,主张把意义与形式之间所有对应关系都视为象似,不仅指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且主要是指语言形式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认知方式,语言形式是基于人们的经验方式、认知规律、概念结构的。本文所指的象似性倾向于这种广义的理解。
      象似性是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为区别于索绪尔所用术语“所指”,王寅教授还对其作了特别解释,包含两层含义:客观世界中的某参照物及世界结构、概念结构、经验结构。
      2.2象似性VS.任意性
      语言象似性理论是针对语言任意性理论提出来的,并在不断发展。象似性和任意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创立了结构主义学说,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他认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并将其视为统治整个语言系统最重要的、首要的原则。任意性一直被认为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人们普遍接受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观点,即语言的声音与其所指或意义之间的关心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
      索续尔并没有把这一原则绝对化。他把任意性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绝对任意是指符号的创造与使用没有任何理据,相对任意是指符号有一定的理据。因此象似性研究并不是对索续尔理论的彻底否定,而是对索续尔相对任意性思想的一种拓展。我们所否定的是索绪尔的“任意支配论”,因为他过于强调语言中的任意性。人们一般接受的观点是:象似性和任意性一样,都是语言的客观属性。
      3.象似性的普遍性
      当代象似性理论是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基于对语言多层面研究之上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的象似性比人们一般所想象的要多的多。象似性现象所指范围较为广泛,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理据性、非任意性。K.威尔士指出:“文学广义上可被看作是象似性的,其形式可以以各种方式模仿它所反映的现实。”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这一伟大断言。模仿的对象可以是心理活动,也可以是其他自然现象。
      诗歌作为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形式,不仅是对人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模仿,而且是对人的思维、情感等抽象事物的模仿。可以说诗歌中的象似性是语言象似性的浓缩和精华: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结构及语义层面的象似性在诗歌都有充分的体现。
      4.英汉诗歌中的象似性
      根据皮尔斯符号三分法,语言的象似性主要分为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喻象象似。本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诗歌中的象似性。
      4.1映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
      英汉诗歌的象似性在语音和词汇层面主要是以映象象似的形式体现。映象象似指单符号在某些特征上与其所指的事物相似,主要表现为词的音义之间有规律的对应,即词的语音形式与词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形象的,充满艺术的魅力,其中词语产生的声音效果不仅给人一种韵律美节奏感,而且让人产生联想,从语言形式想到客观事物,从而加快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一些音由于其发音特征常与一定的意义相关联,巧妙地利用音义之间的关联可以进一步强化意义,增加美学效果。这种语言技巧在英语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I chatter over stony ways/In little sharp sand trebles/I bubble into eddying bays/I babble on the pebbles.”(Tennyson,The Brook)这段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溪流动时的声与态。诗人除了使用chatter,bubble和babble三个拟声词来加以描绘之外,还充分利用了音与义的关联。在这段诗节中,流音/l/出现了6次,爆破音/b/出现了7次。这些发音特点分别象似水流和气泡的声音,大大强化了诗的动态效果。其中的流音和鼻音听起来比较柔美,因此象征着溪流的宁静、和谐。这样诗人将小溪的静态和动态之美通过词汇语音的静态和动态效果传达给了读者,无形中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在汉语诗歌中,拟声词的运用也屡见不鲜。如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头连用7组叠字,极度渲染了寻觅之苦,孤独和悲伤之情,且将作者茫茫然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来,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这种叠词的使用一方面使诗词的意象更加丰满,另一方面比单用时传递了更多的信息。汉语词汇的这种以声象义为汉语诗歌提供了极富表现力的手法,充分发掘词音的象征功能营造诗歌的意象,使诗歌的语言音随意转,动人心弦。
      4.2拟象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
      拟象象似性指句法结构映照认知结构的现象,即当一语言表达式与所表达的概念内容、经验有一致性时,我们就说这一表达式具有象似性质。象似性反映了一定的语言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形式相同,意义也相近。拟象象似性在超句法的篇章层得到更普遍的运用,尤其对于诗歌这种体裁而言。本文仅从形状象似性这一方面来举例。
      形状象似性指篇章单位在结构或形式上整体或局部模仿真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从而映照或衬托起所要表达的意义。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其排列结构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内蕴,充分体现了“以形示意”的形式美。图形诗或视觉诗便是典型的形状象似诗,诗行排列形式映照诗歌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图形融合文字来传达诗歌要表达的内容。
      40――Love(Roger McGough)
      Middleaged Andthey
      CoupleplayingGohome
      TennisThenet
      Whenthe Bebe
      Game ends Tween them
      这首诗象似性的最显著特点反映在书写层面,即诗的排列形式。诗人通过词的排列构成一幅图。将诗排列成对称的两栏是为了以图示意,造成网球场的视觉形象,中间架上一道网子,隔开两边的文字。使整首诗看起来就像是一场球赛,由一边发球,一边回击,一来一往完成一首诗。从形状看,诗人为了强调匀称性和平衡性,故意将一些单词拆开,这样就使得两栏均衡对称。两栏的对称、均衡和匀整,表示比赛双方势均力敌,暗着这对夫妻互不依赖、互不谦让。两栏中间的间隔犹如球场中的网,这张网把两人分开:在球场上,他们中间有网,回到家中,这张网还存在于两人之间。
      4.3隐喻象似(metaphorical iconicity)
      隐喻象似指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包括隐喻语言的运用、隐喻概念体系等。
      象似性是诗歌语言的普遍现象,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简而言之,隐喻是人类思维在创造的产物,不是客观世界信息的简单再现,它在诗歌中形成了精神空间,是诗人情感的宣泄。在诗歌中看似理性意义相差很远的的事物成为本体和喻体,因为彼此有深刻的内涵联系。“There is a garden in her face/ Where roses and white lilies grow,which none may buy/ Till’Cherry ripe!themselves do cry.”(Thomas Campion,There is a garden in her face)她的脸上有个花园,虽然这个诗句不合逻辑,但我们对花园是非常熟悉的,自然而然地把花园所具有的特征加到她的身上,并寻求合理的解释:两者都美丽,充满活力,玫瑰和百合指红唇和白皙的皮肤。诗人把不同的或不相关的事物并置,要求我们去寻找其象似性。
      中国的古典诗歌所体现的象似性多与“情志”有关,如《诗经》中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求鱼与男子求女这两者在“求”上具有相似性为基础,将这两者引譬连类,用前者来隐喻性的表达后者。
      5.结语
      本文运用了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探讨了语言象似性在英汉诗歌中音、形、义的体现,以帮助人们结合自身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体验,更加直观地理解英汉诗歌的韵律美、形状美与意涵美。如果我们能深刻地去了解语言的象似性,运用象似性原则来指导诗歌的欣赏,必定能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水平,还能够使诗歌的形象性和情意性有效地相结合起来,使其意境更加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Leech,Geoffrey,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Foreign Language[M].Beijing: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Saussure,F de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Wales,K.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2nd edition)[M].Harlow,England:Pears 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许红娥.英汉诗歌中的象似性对比[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7]杨晴.浅谈英语诗中的语言象似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诗歌 象似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