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莎士比亚戏剧丑角形象_浅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丑角的戏剧功能

    时间:2019-01-02 03:3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丑角是西方戏剧中非常活跃的一类形象。丑角虽然不是主要角色,但他们传达着下层人民的心声,体现了历史剧的人民性和进步性。本文以莎士比亚历史剧为例,分析丑角在剧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丑角在剧中独特的戏剧功能。
      关键词: 莎士比亚历史剧 丑角 原型 复调结构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我们总是被国王、王子等一些伟岸的形象所吸引,却常常忽视还有一类人,他们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丑角。这里说的“丑角”,不是指狭义上的某一部戏剧中具体的小丑、弄人或傻瓜,而是根据人物在剧中表演和所起的作用来界定的。丑角的特征是:插科打诨、亦庄亦谐、幽默滑稽、自然成趣。丑角营造出欢乐逗笑的喜剧氛围,吸引观众,娱乐观众,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一、丑角的原型
      
      丑角的原型脱坯于人神之间的二律背反。祭司的降神祈灵为演员扮演人物提供了原初形态,而阿里奇亚丛林仪式中的那位祭司则堪称是因其自相矛盾而深陷于这种虚无的扮演之中的丑角原型。弗雷泽在《金枝》里对阿里奇亚丛林仪式的来龙去脉作了十分详尽的描述,他的优美文笔更是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那位祭司在兼及神圣与罪恶的极端重负之下惶恐、错乱、扭曲、挣扎的丑角形象。神圣与罪恶、崇高与粗蛮的矛盾同一根源于宗教仪式中祭司介于人神两界之间的尴尬境地。丑角或者丑角的原型就是在从人到神的主体间关系中不断反身回溯,不断追逐继而逃离,在辩证过程中无从定夺以致引起扭曲、错乱的形象。我们不仅要强调这样一组或一系列只可进行类比,不可进一步化约的二元对立,更要强调这种二元对立相互纠葛、共同作用因而了无定断的态势――二元对立模式构造了丑角及其面具,并且无所不在地渗透在戏剧研究可能牵涉的每一方面领域。
      
      二、丑角的戏剧功能
      
      (一)审美功能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的丑角,往往处境艰难,但让人时刻感受到一种不屈的斗志和乐观精神,而且在丑角的听似胡言乱语、荒诞不经的话语中,隐含着真知灼见,揭示出事件或现象的本质,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义,因而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丑角,是与其他形象――国王和王后相对照的一类人物,无论是身份、地位、语言风格、性格特点等,都对比鲜明,绝然不同。丑角不像国王、贵族或贵妇人那样高贵、文雅,善用辞令,彬彬有理,但也不像他们那样虚伪做作――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尽管不是尽善尽美,甚至还有许多缺点,但是他们真诚、朴实、清醒、实际,能够直接地抓住现象或事件的本质,采取灵活、实用的办法来处理问题。
      丑角的组成十分复杂,总的来说他们是与上流社会的贵族统治者相对应的阶层,是广大的、不得势的阶层,包括破落的贵族,正在崛起的新兴资产者、商人、手工业者、小市民、学徒,以及无业游民、乞丐等形形色色的下层人民。在英国历史的进程中,这些人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变革的大潮。虽然在不同时期他们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但是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英国最终改天换地,推翻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起资本主义的政权。
      丑角的言行传达的是日渐形成并开始被广泛接受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他们坦率、直截了当,不图虚名,注重实际,这与贵族们崇尚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大相悖离。在丑角的对照下,贵族的尊贵、高雅,不过是虚伪、做作的搔首弄姿,他们的价值观特别是荣誉观是可笑的,不合时宜的。丑角中的人物形象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他们不虚伪,对自己的缺点甚至是恶习毫不遮掩,“如果他有什么品行不端,他也会坦然暴露无遗,使我们不得不原谅他的这些缺点”。
      在历史剧中,丑角群像构成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时隐时现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左右着戏剧冲突的走向。一方面,在王权与贵族斗争的这条线索中,丑角――下层人民的呼声影响着双方的决定,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越是接近下层人民群众,得到人民支持的一方,越能取得胜利。比如在《约翰王》中,英王约翰和法王腓力普在斗争中,要求安及尔斯城的市民来评判谁是合法的英国王位继承人;未来的亨利五世――哈尔王子,他与福斯塔夫一伙人的关系,表明了他对人民的态度。他在与福斯塔夫关系密切时,接近百姓,了解市井平民的真实生活和想法,体察民情,在作战中身先士卒,与普通士兵并肩奋斗。于是他得到民众的支持,一步步登上王位。丑角的存在左右着剧中“大人物”们的命运,时刻推动着戏剧情节发生、发展,走向高潮和结局。另一方面,丑角群像又与整个贵族集团形成对立和斗争,构成了历史剧的一个更为广泛的戏剧冲突。虽然这个大框架下的戏剧冲突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促发戏剧情节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因,但是它一直让我们感到它的存在。莎士比亚敏锐而深刻地认识到封建贵族和人民大众之间的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并以戏剧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因此,在对历史剧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时,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历史事件本身中探寻,必须把它们回放在历史情境之中,从两种势力的冲突、斗争、此长彼消中揭示根源。1956年,吴兴华先生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中明确地指出:分析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绝不能忽视“推动全部史剧的,时而喷溢出来,时而潜伏的主流――人民的意志”。
      (二)“复调式”的戏剧功能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丑角的生活图景与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形成了相互对应的两种世界图像:一方面是华丽、奢侈的宫廷生活,另一方面是困顿、赤贫的市井和乡村;一方面是严肃、庄重的贵族风范,另一方面是轻松、嬉戏的市民百态;一方面是阴险复杂、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另一方面是欢快有趣、恶作剧式的胡闹;一方面,王公大臣们故作高雅、虚伪自私,另一方面,平民粗俗坦率、真诚自然、生动实在。“两种生活场景共同勾勒出封建社会即将解体时的时代风貌”。莎士比亚充分运用了平行结构和对照原则,剧情的发展在两条平行的时而又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中展开。
      在两个世界、两种势力的对照中,形成了“复调式”的戏剧结构:一种调子是对王权和秩序的维护,另一种与之相反,是对王权的颠覆、对现存秩序的破坏。前一种调子是通过剧中的王公大臣们的动作和语言来形成的,后一种则是由丑角群像来体现。这种“复调式”结构在《亨利四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全剧的情节在贵族生活场景的宫廷、王府和代表平民生活的小酒店(旅店)交替展开。不同场景中活跃着不同的主人公:在宫廷的场景中,国王、大臣是主角;而到了市井的小酒店里――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中,丑角是绝对的主角。于是,前一场是在豪华的府邸中贵族间的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争斗,下一场马上就是福斯塔夫一伙在破败的小酒店中的放纵、撒泼;一边是贵族内部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相互倾轧,一边是下层人民因战争生活更加困顿,时刻在贫穷和死亡的边缘挣扎。在戏剧的“复调”结构中,我们还会感到丑角存在着强烈的解构作用。每个贵族都为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而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和理由,他们都试图把自己打扮成正义和真理的化身。贵族们振振有辞的长篇大论似乎传达着理性与威严,但是,当丑角一出现,戏谑和笑声顷刻间瓦解了贵族们精心构筑的一切――庄严肃穆变成了装腔作势,慷慨激昂的演讲不过是骗局一场。莎士比亚通过对丑角形象的刻画,表面上引发了观众对丑角的嘲笑,实质上以这种方式巧妙地揭露了上流社会封建贵族的虚伪自私、假仁假义,以及他们一本正经、引经据典地大行强盗行径的荒唐可笑。
      除了《亨利四世》中福斯塔夫表现出的解构作用外,在其他历史剧中,丑角的出现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这表明,封建主义的观念已经变得不合时宜,渐渐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抛弃。封建贵族阶级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再没有比本身已腐朽得不可救药而表面还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更令人感到厌恶的了。而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观念――坦率、直接、实用,赤裸裸地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和利益,正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准则。
      
      三、结语
      
      扮演起源于丰饶仪式中祭司的将神祈灵,祭司与神明的关系乃是演员扮演人物的最初形态。丰饶仪式的祭司承袭制度为戏剧提供了结构性的二元对立模式。而丑角的原型即脱坯于人神之间的二律背反。丑角这一群体形象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成为与上层贵族相对立的一种势力。莎士比亚在人文主义的信仰中,在现实主义的视野下,面对广阔的社会现实,深深感受到一种变革力量的存在。莎士比亚对代表人民群众的丑角群像的描写和刻画,充分表现出他广袤而深邃的思想。
      
      参考文献:
      [1]William Willeford,The Fool and His Scepter:A Study in Clowns and Jesters and Their Audience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9:33.
      [2]李艳梅.丑角的“力”与“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丑角群像[J].外国文学研究,2006,(6).
      [3]吴兴华.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北京大学学报,1956:102-126.
      [4]沈红.福斯塔夫的艺术魅力[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5]孙柏.丑角的复活――对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6]泰纳.莎士比亚论[A].莎剧解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5-56.
      [7]张冲.颠覆与维护之间,莎士比亚“亨利四部曲”的多重复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8]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推荐访问:莎士比亚 丑角 浅析 剧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