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在品读中培养语感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时间:2018-12-28 03:24: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语言的内涵有时从字面就可感知,有时还必须把语句变成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说明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活对作品鲜明的“内心视象”,使作品中的内容清晰并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读与想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笔者就此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 语感能力 品读 培养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新大纲”全面总结了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改所取得的成绩,强调培养语感是成绩之一。新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节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要把“读”作为最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观点,已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心目中形成了共识。正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我们认识到,既然“读”是主要的语言实践活动,那“读”显然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方法,它更是途径。有了途径,才有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感,有所体验,检验的手段也还是“读”。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培养语感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对于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的准确、敏锐、强烈的感觉、感受、感知的能力。那究竟怎样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朗读的层次性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就是通读全文,读通课文要做到:激发兴趣,多读几遍,加强指导,及时检查。在初读阶段要让学生感知语言材料,扫除阅读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为深入学习语言打下基础。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是教师范读,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有条件的话,可以运用录音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技巧,把学生带进课文描写之中,吸引学生学习课文,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布置自学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逐字逐句地读通,力求人人读正确,做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在学生们读课题后,出示日月潭挂图,教师用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感情范读,把孩子们带到了闻名中外的日月潭美景中。然后,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描写了小镇的早晨在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景象。
      2.熟读课文。
      熟读成诵才能积累语言。熟读就是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讲解,并进一步理解主要内容。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既要自觉地运用语言学习的规律,又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读的方式,一边读一边咀嚼品味课文所包含的内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比较,深刻理解重点词句。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时,当学到第二自然段时,我让他们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在不断的朗读中体会葡萄沟美丽的景象和热情的人民。
      3.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就是学生在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前提下,领会文章内在含义,进入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运用的手法。在这个环节中,则采取配乐朗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法,达到有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受到语言美、立意美的熏陶。如在教学《意大利的爱国少年》时,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现几个表现动作的词语如“拉开、扔、砸、跳、站直”及形容词“劈头盖脸、大义凛然”。让学生小组边读边表演,选出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汇报,从表演中就能知道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二、引入竞争,相互评价,激发兴趣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评读的作用,进行细细品味,那么学生就能在读中更好的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思想内容,记住妙词佳句,习得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意蕴。可采取教师评价、自己评价、相互评价的方式。学生读书后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如教学《丑小鸭》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这一段时,提醒学生是不是读出了两种语气(吃惊、兴奋)。
      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尔后,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如教学《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当热那亚的少年跳下床,站直了身子,大义凛然地说道:“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让学生反复读,从读中体会少年的那种再困难也不能让祖国受侮辱的强烈爱国精神。
      
      三、善于启发,捕捉情味
      
      语言文字中的情味,有时学生体会不出来,教师就要善于启发。如郑柱子的《回自己的祖国去》中,写华罗庚知道自己祖国解放的消息时,华罗庚与妻子的对话中,反映了人物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这些激烈的情绪冲撞着华罗庚,使他恨不得马上能回到自己的祖国去。文中华罗庚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最朴素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描写都很有情味,要引发学生反复地朗读人物的对话。这样,学生就会捕捉到语言文字里的情味,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
      总之,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给学生提供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和自己表达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摸到学生的思路,从而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已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难问题等等。为此,教师要给学生自读、自想、自述的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读书。他们一时在理解上有偏差甚至错误,这都是正常现象。要相信学生,他们通过自读,不但能把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读懂,而且有时会讲一些相当深刻的见解,他们的聪明才智会在自读活动中得到展示。
      
      参考文献:
      [1]蒋卉.阅读教学要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新星之页,2004.1.
      [2]刘岭南.在读中培养语感.云南教育,2001.10.
      [3]王小燕.在读中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感.语文课堂教学参谋,2002.5.

    推荐访问:语感 培养 能力 品读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