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至死不忘忧国心:位卑未敢忘忧国

    时间:2018-12-25 03:28: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小寒食州中作》是杜甫大历五年漂泊潭州时期创作的一首律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在其晚年诗作中都是很具代表性的,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 杜牧 爱国 沉郁
      
      《小寒食舟中作》是杜甫于大历五年漂泊潭州所创的一首律诗。在仅仅五十六字里,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一、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离开夔州,下湖北江陵。由于道路受阻,只能顺江而下,漂至公安。当时公安无“东道主人”,又顺江至湖南岳阳。此期及以后过着“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悲”的生活。可以说,这时的杜甫远比在夔州时生活艰难得多。周围没有可依靠的亲戚朋友,孤独落魄的杜甫登上了岳阳楼写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中所述“老、病、孤”恰是杜甫其时的真实生活状况。
      大历四年三月,杜甫抵达湖南潭州,赋《清明二首》,诗中写道:“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在书空。”写其老病漂泊之感。此时的潭州并无可依靠之友。衡州刺史韦之晋为杜甫少时相识,杜甫欲投奔,故尔由潭州直下衡州,不料韦之晋于是年三月已改任潭州刺史,杜甫衡州之行也就扑了空,于是又回棹潭州。待至,已是四月中旬。而韦之晋却于四月初刚至潭州即病发身亡,这对欲寻求生活依靠的杜甫而言确为沉痛一击。故《哭韦大夫之晋》诗写得极其哀痛,不仅仅是为韦之晋之死悲痛,更多是为自己的走投无路、生活无门而悲痛。潭州舟居不久,即上岸寓居于江阁。而后离江阁欲归襄汉,未行,遂居于潭州江浦舟中。为维持一家生活,杜甫有时不得不在渔市摆设药摊,以卖药贴补家用,虽艰难尚能维持生活。直至大历五年四月十日潭州刺史湖南团练观察使崔�为兵马使臧�所杀,据城为乱,杜甫才不得不驾其一家随居小舟向上游避乱,再入衡州。此期舟中漂泊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江南逢李龟年》、《燕子来舟中作》等等。《小寒食舟中作》就是此期创作的一篇很优秀的作品。
      
      二、诗作解析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诗首句点题,“佳辰”指“小寒食”也。寒食节禁火禁烟,百姓饮食均为冷食,寒食节恰逢春寒料峭之际,天气仍有凉意,连续两天的冷饮冷食,已让杜甫苦不堪言,由于适逢节日良辰,杜甫虽在老病之中,仍打起精神来饮酒,以示节日的喜庆。“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在漂泊流离生活中勉强过节的心情。“强饮”之“强”有“勉强”之意,食物亦是凉冰冰的,让人望着就提不起胃口。一个“强”字,一个“寒”字,凸显出杜甫对这样的生活的厌恶与无奈,同时也是他此际心情写照,即经过多年漂泊无定的生活,此时的杜甫面对妻子儿女渴盼的眼神与饥饿的表情,心情沉重;对理想追求过程中不断受到阻碍,不仅理想抱负落空,反而使家人饱经乱离之苦,这一切自己都无能为力,困苦如斯,故而心情亦如同寒食节所面对的食物一样,是“寒”的。独自坐于桌几,回想过往,顿感人生萧条,命途多舛,当初真应该戴着�冠,做一位不问世事的隐士,那样妻儿也不必像现在这样整日饥肠辘辘,为一日三餐而忧心忡忡。
      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冠”传为楚隐者�冠子所戴的�羽所制之冠,袁淑《真隐传》有�冠子,此处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怀之处。首联中“强饮”与“�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春水盈江,碧波见底,蓝天白云倒映于水面,与江水融为一体,水亦是天,天亦是水。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杜甫坐于船上,望向江面,产生“春水如船天上坐”之感。前人对此句多有评论。黄庭坚曰:“……老杜‘春水如船天上坐’,乃祖述沈�期语……”杜甫作诗一向“不薄今人爱古人”,其作品中多有化用沿袭前人语句,而能做到“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做到化腐朽为神奇之功,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沈云卿诗“船如天上坐”,仅有一个意象“船”,而杜甫“春水如船天上坐”在意象构建上多了一个“春水”,造成意象的叠加,审美上形成了层次感,正如林时对所云:“春水二句,非袭用前人句也。此用前人句,而以己意损益之也。”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诗犯古人”条载:“……作诗者岂故欲窃古人之语,以为己语哉!景意所触,自有偶然而同者,盖自开辟以至于今,只是如此风花雪月,只是如此人情物态。”①
      船行水中,老杜远望春水,两岸花团锦簇,但由于距离较远,只能隐约看到这如此美景,如同雾里看花。“春水”、“老年”相对,“春”代表着生机、生命,“老”寓示着沉重、羸弱。当然,这里“老”字并非虚写,此时杜甫已59岁,已届耳顺之年,身体多病、潦倒穷困。对这样一个人来说,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并不能带给他快乐的心情,反而会增其感叹之意。感叹“繁花能几时”,感叹生世不遇,这一切都使得杜甫心情沉重。“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不能不惊叹杜甫忧思之深、观察力之细腻、表现力之精湛。
      颈联是全诗最为复杂难解,也是杜甫着力之所在。此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故曰“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故曰“下急湍”。这里表面看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实则不然。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语云:“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②也是看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整联对仗工稳,尤其是叠字的运用:“娟娟”对“片片”,“娟娟”写蝴蝶悠闲飞舞的姿态,“片片”写沙鸥散乱自由的飞翔状态。杜甫夔州之后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叠字,尤爱用“娟娟”,如“兵戈尘漠漠,江汉月娟娟”,“风含翠�娟娟净,雨�红蕖冉冉香”等等。以“过”对“下”,以“闲”对“急”,四字看似平常,实则无字可换。一个“过”字尽显春暖花开之际,蝴蝶那种尽享阳光、恬淡自适的情趣;“下”字说明了沙鸥飞翔的姿态是自上而下。蝴蝶与沙鸥一闲一急,两相对照,充满诗情画意。此句有两个意象“蝶”与“鸥”。“蝶”字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写理想的空无与遥不可及。“鸥”则写其孤独之意,延续了“天地一沙鸥”的意境。全句句眼在“过”与“下”两字。杜诗历来讲究用字炼字,主要体现于句眼的运用。如“天地划争回,却碾空山过”中“回”与“过”二字等等。这样的诗句在杜诗中尚有很多。杜甫选用字眼,往往是以平常字写不平常意。除“过”字外,还有“叫”字,如“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槛束哀猿叫,枝惊夜鹊栖”,“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尾联是全诗的落脚点。两句总收全诗。云而曰“白”,山而说“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③。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是无时无刻不深居其心的,即使远离长安,哪怕是万余里,依然心系长安、心系天下,空间的距离没能阻挡杜甫对李唐王朝的忠心,仕途的失意也没能使杜甫放弃“穷年忧黎元”的仁者之心。“云”与“山”两重意象的叠加,丰富了诗歌的意韵。“云”有两层含义:一是漂泊感,化用李白“浮云游子意”④的意境;一是与“山”这一意象相对、相得益彰,描绘阔大景象,自我则尤显渺小。即大唐日趋颓败,而自己却无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面对此情此景,慨叹“玉垒浮云变古今”,李唐王朝由开天盛世一路急转,如同沙鸥凌空而下,杜甫深感无奈和无助。“万”乃虚写,如同“万里悲秋常作客”一样,写的是心理距离,指自己与仕途与朝堂的距离。“愁”字蕴含着杜甫的家国之愁:一指家愁,自己长期困顿,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妻儿也要跟着受苦;二指国愁,时逢乱世,黎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唐王朝处于岌岌可危之势,而自己面对此势却无能为力,空怀抱负。
      多年的流离生活,磨砺改变着杜甫,漂泊辛酸的生活使杜甫无心也无力去写“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去写“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自我所秉行的儒家济世思想时刻鞭励着杜甫,使他无时无刻不在为国为民而忧,即使在三餐不饱的处境下依然心系百姓。此诗便是很好的例证。
      在杜甫晚年的诗歌创作中,这首《小寒食舟中作》,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可以说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艺术上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炼,充分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的特色。思想上很好地反映了杜甫“每饭不曾忘君”的忠君爱国之志。总体看,《小寒食舟中作》是很优秀的作品。
      
      注释:
      ①[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8月,P174.
      ②[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10月,P680.
      ③[清]杨伦.杜诗镜铨.中华书局.
      ④[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9月,P837.

    推荐访问:至死 忘忧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