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血战塞班岛电影国语版_重温美国影片《风语者》

    时间:2020-03-03 07:40: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为在好莱坞闯荡出一片天地的华人导演吴宇森,在美国观众眼中其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所谓的“暴力美学”。这在其导演的《断剑》、《变脸》和《碟中谍》等影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而他导演的战争片《风语者》由于也多处体现了这一特点,在笔者看来多少有了些吴氏动作片的味道。尽管如此,如果单从军事角度来看,该片仍然有不少可以关注的焦点。《风语者》中日军和美军的装备都是非常传统的二战时期常规装备,对此实在没有必要再费笔墨,笔者将重点分析片中双方作战的其他几个方面。
      日军的防御工事和战术
      《风语者》的背景被设置于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的塞班岛战役。当时日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其战略意图已经改为确保所谓的绝对国防防御圈。塞班岛则是这个防御圈上的重要一点,因此,日军在影片中的作战类型主要是防御战。
      防御作战必然要涉及到防御工事。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美国。无论是武器装备的数量还是性能以及后勤保障能力,美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日军的防御工事最重要的作用是隐蔽并且承受住美军强大的空、炮火力,将有生力量保存到与美军地面部队交战的时候。这实际上要求防御工事要有良好的伪装和一定的抗弹能力。从实战情况来看,当时日军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在山体中构筑的坑道工事,以及在地面上挖掘加顶盖的半地下工事。这样的工事基本上能够满足在隐蔽性和坚固性方面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具有强大火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的美军才在各次两栖登陆作战中打得异常艰难(当然,其中也有日军作战顽强性的因素)。但是,在《风语者》一片中我们却看不到这样的场面。
      片中并没有表现美军登陆塞班岛的场面,而是直接进入到岛上进攻作战阶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片中也没有出现日军设在滩头的防御工事。在塞班岛的第一场战斗中,日军阵地设在一道山梁上面,并且全部在山梁的顶部,而不是山腰上。这一阵地由一道连续的战壕组成,并沿着山梁的走势延伸。日军所有的兵力都堆在战壕内,非常密集。有几辆坦克还被部署到山梁上面充当固定火力点使用。这种防御工事从作战角度来看是非常不适宜的。首先,整个防御阵地过于暴露。通常来说,防御工事应构筑在山体的反斜面,然后通过交通壕或者山体内的坑道,与正面的射击工事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利用山体的遮蔽作用来削弱对方火力的打击。因为一般的直射火力因为弹道低伸,难以打到位于山体反斜面的目标,而弹道弯曲的曲射火炮(如迫击炮)通常射程较近,难以威胁整个敌军纵深。设置在山梁顶上的阵地更容易被对方发现,从而招致火力打击。
      其次,整个阵地没有进行适当的伪装。即便因为地形或其他原因必须将阵地设置在容易暴露的山梁顶上,那么也需要对之进行适当的伪装。但片中日军的阵地基本没有什么伪装,阵地及周围完全没有植被掩护。因过度挖掘而暴露出来的阵地呈现出土褐色,这样的颜色在以绿色植被为主的背景中非常显眼。从军事工程的角度来说,构筑工事时尽量不要破坏阵地上的植被,从而保证阵地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日军起码应该将战壕加上顶盖并增加植被伪装,这样就能够增加美军发现其位置的难度,从而坚持更长的时间。
      再者,片中日军的工事构筑过于简单,完全无法抵挡美军强大的火力打击。日军阵地就是一道连续的战壕,然后在战壕内布置所有的兵力和兵器。战壕深度很小,士兵在里面根本不能掩护其全身,只能采取跪姿等低姿势射击。实际上,战壕和交通壕的深度最好要超过士兵身高,然后在战壕边上突出位置构筑射击工事。这样既可以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还可以有效发挥己方火力。日军既没有在战壕内构筑单兵防炮洞,也没有从战壕上伸出去的射击工事。这会造成工事内拥挤不堪,一旦遭到对方火力的覆盖,日军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只能遭受严重杀伤。这也几乎是所有战争影片中的通病,毕竟受影片的制作周期和成本的制约,无法真正按照实战来构筑工事。日军应该在战壕附近或内部构筑防炮洞,士兵可以在美军进行火力准备时进入其内部防炮。日军阵地上那个钢制小碉堡过于突出,虽然能够抵挡枪弹的打击,但在装备大量火箭筒、无坐力炮和火焰喷射器的美军面前难以持久。片中这种碉堡很快被美军的火焰喷射器消灭,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阵地上做固定火力点使用的日军坦克,连基本的掩体都没有,完全暴露在山梁上,这无疑是对方空炮火力的绝好目标。一般来说,坦克是不适宜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的,除非其丧失了机动性。日军应该将坦克隐蔽在山体反斜面并加以严密伪装,当美军发起冲击时再开上阵地,或者迂回到美军侧后进行反冲击,这样更能发挥出其战斗力。不过,片中也有少数日军工事构筑得还不错。如那个被乔•安德斯炸掉的日军地堡不仅有顶盖,而且上面还有植被伪装,射击孔也非常低矮,让这位男主角颇费了些力气才搞掉它。这个地堡唯一的缺点是射击孔开得太大,以至于能让安德斯将一个炸药包扔进去。
      日军的炮兵阵地从整体上来说要比步兵和坦克兵的防御工事要强一些,起码有些射击工事设置在带顶盖的工事内。但是,片中日军炮兵似乎只会直接瞄准射击,工事也都设置在山体正面或山梁上。如果将炮阵地设在山体后方,然后通过山顶观察哨引导射击,那么其生存能力将大大提高。片中有些日军炮阵地也是处于毫无工事掩护的状态,只是用伪装网简单遮蔽了一下或者根本没有伪装。如日军在山梁上的山炮阵地和对美军行军队列进行轰击的几门大口径火炮就是这样。前者被纳瓦霍族报务员亚齐引导的舰炮火力摧毁,后者则被亚齐召唤来的战斗机炸毁。
      片中对日军的战术表现不多,差不多就是依托防御工事进行射击,以及有限的几次脱离阵地的反冲击。但是,片中日军的反冲击却完全没有效果。在笔者看来有两个原因。首先,日军的反冲击不是指向美军的侧翼,而是直接从正面向美军进行反冲击。处于防御地位的一方通常都是兵力、火力处于劣势的一方,进攻一方不仅有强大的火力进行支援,而且在兵力上往往也超过防御一方(理论上讲,防御一方通常可以抗击自身兵力3倍的敌军,进攻方不投入优势兵力就无法压制防御者)。对这样的强大敌军进行反冲击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应该指向对方的侧翼而绝不可以指向对方正面。由于进攻一方的火力强大,因此反冲击要隐蔽接近突然实施,快打快撤不可恋战。
      其次,日军在轻武器射速方面处于极大劣势的情况下贸然进行反冲击,是极为冒险的。众所周知,美军当时装备的步兵轻武器已经全部实现自动化(包括全自动和半自动),如片中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M1卡宾枪、M1911A1手枪和M1928冲锋枪等,都是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武器。而当时日军使用的却都是非自动步枪,射速远远低于美军轻武器。当双方在近距离内都处于暴露状态时(如日军进行反冲击时),日军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尤其是与美军正面遭遇时更是如此。正如片中所表现的那样,很多日军往往只开一枪还没等再拉开枪机就被美军凶猛的火力打倒在地。这两点加上日军在反冲击时没有组织有效的火力掩护,其反冲击的失败也就在清理之中了。
      美军的战术表现
      在《风语者》中,美军处于进攻地位,但进攻和防御永远是交替结合运用的。因此,片中美军所表现的不只是进攻战术,而且还有一些防御战术。如影片开始安德斯在所罗门群岛所经历的那场苦战,以及美军在塞班岛一个小村庄内的战斗,所展现的就是防御战术。不过,美军的防御工事在片中却没有什么表现,而且非常不适合作战。例如,在塞班岛上美军的一个指挥所只是用几根木棍在平地上搭起一个架子并覆盖上一张伪装网。这样的指挥所根本谈不上什么隐蔽和坚固。尽管当时日军已经被打得无力还手,但这样的工事只能让人觉得美国人也太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了。
      片中,美军的防御战术给人一种外行的感觉。首先,在那场所罗门群岛的苦战中,安德斯率领的侦察小队陷入了日军包围,他们只得且战且退寻找生路。从美军和日军的轻武器对比来看,美军的轻武器占有射速方面的绝对优势,因此在中近距离上对抗也就占有了很大优势。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应该尽快抢占一个较高的地点,周围应该有一定的开阔地,从而为自动武器的射击提供条件。这样既可以依托地形坚守待援,也可以瞅准机会集中兵力突出重围。安德斯的小队却选择了一个较为低洼的地方抵抗(当然,这也有被迫退到这里的原因),而日军占据了较高的地势,进而使美军处于不利的地位。日军只需从较高的地方向下扔手榴弹,就可以对美军造成严重杀伤。最后,幸存下来的安德斯正是被日军手榴弹炸成重伤的。笔者认为,当时应该集中现有的所有兵力突击正面日军的一点,即使遭到部分伤亡也应在所不惜,利用己方轻武器的性能优势打开一条通道突围出去。而安德斯不顾战场实际坚持在原地防守,这在失去后方支援的情况下无异于自杀。美军很快就打光了弹药,即使有性能占优的武器也毫无用处。因此,瞅准机会突围才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在塞班岛上,美军推进到一个当地日本人居住的小村庄后,并没有发现日本兵,因此就在此中休息。尽管片中有军官吩咐赶快构筑工事,但似乎没有人去费这个劲。等到日军突然发起反攻时,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只能依托村子里的建筑物、围墙和弹坑等抵抗。日军非常容易地突入村内,从各个方向猛烈攻击美军。另一名纳瓦霍报务员豪斯和负责保护他的麦斯陷入重围。麦斯很快阵亡,豪斯也被日军俘获。看到豪斯被俘的安德斯,不得不遵照命令将豪斯和抓住他的日本兵一起炸死。经过一场伤亡惨重的战斗,美军才将反击的日军击退。从这一场战斗来看,美军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做防御作战准备。在敌人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下,即使宿营也应该构筑哪怕简单一些的防御工事,并做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在这一点上如果存在侥幸心理,那么就会付出血的代价。美军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去碰非碰不可的运气”。片中美军的行为明显违反了这一句话的精神,虽然省下了不少汗水,却无谓地多付出了很多的鲜血。如果当时美军在村边构筑一些简单的射击掩体的话,那么凭借其强大的火力,日军即使能够突入村内也会付出惨重伤亡。
      片中所展现的美军进攻战术是一场在登陆塞班岛后的陆上进攻战。美军大批步兵在坦克引导下推进,结果暴露在一大片开阔地上,遭到日军阵地上猛烈火力的突击,伤亡惨重。尽管有美军战机不断飞过并向日军阵地投弹、扫射,但根本压不住日军的火力,很快整个攻势就完全停顿了下来。在这次进攻行动中,美军的战术表现完全可以用“不可理喻”来形容。首先,侦察不到位,美军似乎完全不清楚日军阵地的位置。前文已经说过,日军阵地没有伪装并且非常暴露,但美军却没有对日军在山梁上的阵地进行有效的火力准备(因为日军阵地上连一个弹坑都看不见)。反倒是美军自己的冲击路线上却布满了弹坑(这些弹坑看起来更像是种树时挖的坑而不是弹坑,因为挖出的泥土完全没有爆炸熏黑的痕迹),这样的火力准备除了给自己的冲击部队造成障碍外毫无作用。以火力制胜著称的美军是不会吝啬弹药的(在登陆作战中更是如此),通常都要对所攻击的目标进行充分的空、炮火力准备后才发起攻击。对这样一个己方进攻正面上非常明显的山梁不进行火力打击是难以让人理解的。一般情况下,进攻方要求火力准备要对敌方兵力、武器达到30%左右的杀伤率和毁伤率。而片中的日军几乎是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投入战斗的,这在实战中尤其是美军的作战中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在不清楚敌军准确位置的情况下,美军就投入大部队进行漫无目的的冲击。在军事术语中有这样一个词:武力侦察,意思是采取小部队攻击的方式去查明敌军情况。美军不是先投入小部队进行武力侦察,搞清楚日军的实力和位置,而是上来就运用大部队进行冲击,这明显违反了作战常识。在没有查明敌情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火力准备之前就动用大部队进行冲击,将受到敌军完整兵力、火力的集中打击,肯定要付出惨重代价而且无法达到攻击目的。
      再者,美军的冲击队形过于密集。在人类战争史上有这样一条规律,那就是武器的杀伤力越大,战斗队形就越分散。这导致了热兵器时代战争中人员伤亡率反而不及冷兵器时代伤亡率高的奇怪现象。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军队战斗队形的分散化。片中美军大部队发动的这次冲击,其队形密集到让人感觉这是行军队形而不是冲击队形。在对手拥有自动武器和大口径火炮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密集队形只能招致惨重伤亡。一方面,密集的人员被大量杀伤,另一方面大量伤亡使部队的建制被打乱,两方面的效果叠加在一起就会造成严重的混乱。
      最后,对空中火力支援和舰炮火力支援的运用不够及时。片中,美军大部队发起冲击后遭到山梁上日军的猛烈火力打击,进攻受阻。从美军通常的做法来看,这时会将部队撤下来,对新发现的日军阵地进行火力打击,以将其火力充分压制后再进行冲击。这样一来可以发挥美军火力强大的优势,二来可以大大减少冲击部队的伤亡。但是,片中的美军却不顾日军火力继续冲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队伍中的指挥员和纳瓦霍族报务员都没有及时与后方联系,呼叫火力支援。直到部队遭受惨重伤亡并被压制在地上动弹不得后,安德斯才想起呼叫火力支援。而这本来应该是在遭到对方火力打击后第一时间就应该做的。这样的延误使部队付出了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伤亡。不过,如果从试图表现美军勇敢精神的角度来看,影片这样处理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影片最后一战中,日军已经被逼到了塞班岛的最后一个据点内。安德斯奉命率领侦察小分队在大部队前面侦察敌情。他们在行进途中与日军遭遇,而大部队此时却排着整齐的行军队形沿着道路前进。安德斯等人没有及时将与日军遭遇的情况向大部队报告,而是与日军进行持续的近距离交战。这样一来,大部队就毫无戒备地继续前进。此时,在山顶上的日军大口径火炮却做好了射击准备,突然对美军大部队开始炮击。美军大部队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顿时被打得死伤一片,装甲车辆也一辆接一辆地被炸毁。本来,美军大部队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以行军队形沿着道路前进,就犯了兵家大忌。在有敌情威胁的情况下,应该首先将敌情侦察清楚后再前进,或者以战斗队形散开沿可以通行的地形推进。这样即使遭到对方火力打击也可以迅速做出反应,伤亡也会小得多。而安德斯的侦察小队并没有记住自己的首要职责,机充当大部队的“耳目”。侦察部队最重要的使命不是自身消灭了多少敌军,而是为大部队获取了多少有价值的情报。如果片中安德斯在与日军遭遇的第一时间就将情况报告给上级,那么沿道路前进的大部队就可以做出有效反应,至少可以离开道路展开成战斗队形并隐蔽起来,大大减少损失。
      通信联络与保密
      《风语者》一片是围绕着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负责保护纳瓦霍族报务员的安德斯与纳瓦霍族报务员亚齐之间的故事展开的。作为报务员的亚齐之所以需要专人保护,是与其特殊的身份分不开的。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日双方在战场上除了枪炮的交锋外,还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激烈交战,这就是密码破译与反破译之间的斗争。我们知道,日军之所以在具有决定性的中途岛海战中一败涂地,是与其密码被破译从而暴露作战计划密切相关的。同样,日军方面也竭尽全力想办法破译美军密码,企图掌握美军的作战意图。为了阻止日军这一企图,纳瓦霍族报务员应运而生。1942年,几百名纳瓦霍族人被征召入伍。因为他们独特的语言外族人都没法听懂,所以美军将他们训练成报务员,并称之为“风语者”。为了保守纳瓦霍族语言的秘密,每个纳瓦霍族报务员都有专人保护,一来保护他的安全,二来一旦报务员有被敌军俘获的危险就将其杀死,最终的目的就是保住密码不被日军掌握。从根本上来说,负责保护纳瓦霍族报务员的士兵,其保护的目标并不是报务员而是纳瓦霍族密码。
      影片中的亚齐和同伴们入伍后首先要接受培训,以掌握其民族语言中没有的军用词汇。他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把美军指挥官的命令翻译成自己民族的语言,然后通过无线电报告给后方的纳瓦霍族报务员。后方的报务员收到后,再将其翻译为美军军语,接着再由指挥官下达给命令执行单位执行。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纳瓦霍族报务员同时担任着报务员和译电员的双重角色。美军最大的作战优势在于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整体优势,而纳瓦霍族报务员负责的通信联络和保密任务,就充当着将多军兵种作战威力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粘合剂”的作用。当然,如果这一“粘合剂”不能保守秘密也就失去了作用,反而成为泄露作战意图的途径。正是因为如此,纳瓦霍族报务员一旦被俘那么就会造成严重后果。片中的安德斯就面临着这样的两难选择,第一次他果断地用手榴弹将纳瓦霍族报务员豪斯与抓住他的日军一起炸死,而第二次,在亚齐要求将他打死时却选择了牺牲自己来保护报务员。虽说这样的结果有些艺术化,但却圆满地解决了保密和个人情感的平衡问题。
      事实上,保密在任何一支军队和任何一场战争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由此,笔者想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些类似的事件。由于越军使用的通讯器材大部分都是我国当年援助的同型号器材,只要双方频率一致就可以相互通话。这也意味着双方的通信内容可以被另一方轻易地监听到。比如双方都使用的861报话机中有一次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越军说:“你好啊,我们是老乡。”我军则回道:“老乡,过来吧,这边吃得好”、“你们穷死了,偷袭专偷我们的白面,你们还挖野菜,打不起仗就别打”等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军也想了不少办法。
      有的部队就采用与《风语者》类似的思路,他们将报务员全部换成温州籍战士,使用温州方言进行通信联络,这就让只懂得普通话和广西话的越军监听人员干瞪眼了。很多部队按照自己的习惯还创造了自己的“黑话”,使用这样的语言即使是明语通话,越军也很难听懂是什么意思。比如同样是说水,有的用“尿”,有的用“清凉油”,来点清凉油和撒一泡尿来吧,是一个意思。要炮火支援,有的说来几个土豆、大土豆。同样是电线炸断了,有的说面条糊了、弄俩西瓜(哨兵)把面条捋一捋,有的则说紧一紧鞋带等等。
      (编辑/笔啸)

    推荐访问:美国 重温 影片 重温美国影片《风语者》 美国电影风语者 《风语者》英文读后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