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从旁枝到主干:新时期我国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策及取向 我国法律体系的主干

    时间:2019-01-16 03:33: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社会教育事业在新时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发展社会教育事业是实现学习化社会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社会教育事业中存在缺乏科学的大教育观念、管理混乱、理论与实践研究薄弱、财政与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树立民众教育观,明确管理责任与义务,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保障财政投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集中优势资源,有步骤地优先重点发展部分社会教育事业和优势项目,注重图书馆、博物馆的多元辐射取向,青少年宫的公益取向,社区教育的终身学习取向,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取向,是新时期社会教育事业从作为学校教育之补充的“旁枝”,发展成为教育体系之核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社会教育事业;问题;发展取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06-03
      “社会教育”(social education)一词最初是由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hn Di―esterweg 1790―1866)在其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1835年)中提出的”。他认为,社会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生活照料”,为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和“社会帮助”的一种教育。在我国,“社会教育”的概念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当时的国内学界已由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转向“寻求救亡图存富强之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日本热潮空前高涨,大量的社会政治学说、文化教育名词由日文转译而来,这其中就包括“社会教育”。1912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设立社会教育司,第一次在制度和法令上明确承认“社会教育”,并将其定义为解决“年长失学者太多”,以“提倡成人教育和补习教育”,一种从失学民众过渡到全体国民所进行的教育。尽管百年以来,由于众多学者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的不同,社会教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纵观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教育概念可以发现,社会教育具有“鼓民力”、“开民智”的特点,以广泛的社会全体民众作为教育对象,并且在教育活动的实施上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基于以上对社会教育概念的分析和理解,笔者在此对社会教育事业做如下界定:首先,社会教育事业是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再次筛选,由专门的社会部门和专业人士去研究和实施;其次,社会教育事业应当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健全的制度规则和明确的人员责任;最后,社会教育事业在结构体系上应具备组织的严密性、活动的系统性、人员的规范性、评价的制度性等一系列科学的标准。
      一、新时期发展社会教育事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在推进社会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1.缺乏科学的大教育观念
      近代以来,我国对教育观念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起初,清政府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指导下兴办新式学堂,形成了教育与学校教育等同的教育观;之后,以蔡元培、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提出“教育应当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生活即教育”等诸多“开民智、作新民”的大教育观点,社会教育事业迎来了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的导向下,人们往往将教育视为学校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取文凭、学历和培养人才,社会教育事业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将教育塑造健全“国民性”的要求放在了培养人才之后,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启发全体国民的智慧和德行。
      2.社会教育事业管理混乱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改清朝的学部为教育部,在教育部内设社会教育司,这是社会教育在教育行政上取得地位的初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教育部这一名称得以沿用,但社会教育司却早已不在教育部下设机构之中。我国目前对社会教育事业的管理,主要涉及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中的多个机构,此外,关于社会教育的专门性法律至今尚未颁布。社会教育事业在管理上存在多部门齐抓共管,职能交叉、不明确,法律有漏洞的问题。
      3.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薄弱
      我国社会教育理论研究不完善、不健全,难成体系,加之社会教育事业范围庞杂,造成了社会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不足,实践应用性较差的尴尬局面。在理论研究上,不论是《学科目录》,还是《纲要》,都没有将社会教育应有的地位凸显出来,使得社会教育没有专业学科,没有专门的研究阵地,缺乏专门的研究团体;在实践应用上,一切以人才为中心,社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没有将社会教育启发民智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
      4.财政与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社会教育事业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多样性。然而,我国当前对于社会教育事业的财政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由于多机构共管制度的制约,社会教育事业存在财政投入分散、很少成立专项经费、经费的使用缺乏规划性、基础设施建设良莠不齐等问题;另一方面,社会教育事业的开展单纯地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资所占比重过小,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投资建设社会教育事业的氛围,造成了社会教育事业与社会的联系严重脱节。
      二、新时期发展社会教育事业的对策
      社会教育事业在新时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针对现阶段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在观念、责任、研究和保障等多方面加以应对,以保证社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民众教育观,重新审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观念是指导教育事业开展的灵魂。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教育观念,汲取近代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深刻体会近代的“开民智、作新民”的大教育观,在社会中树立一种全民教育观,转变教育只是在学校中培养人才的狭隘认识。教育应当包含更多的内容和形式,合理地统筹和优化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将教育的作用提高到启发民众智慧、提高公民道德的高度,在提倡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新时期,将社会教育事业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2.明确责任,规范社会教育事业管理机构,促进各部门间合作与交流
      社会教育事业在管理上存在职能重复、责任不明确等严重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社会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管理社会教育事业的各个行政机构的职能和义务,使社会教育事业在推进的过程中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管理责任明确。同时,各种社会教育事业机构应当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发展各种优质的学习型组织,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集中多方面的优势教育资源开展社会教育事业,形成“处处有学习之所,时时有学习之机”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状态。
      3.重视研究,充实社会教育理论基础,着眼社会教育事业应用与实践
      发展社会教育事业,理论建设是基础,实践与应用是目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社会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包括概念、体系、原则、方法、途径等多方 面。在社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社会教育学科十分兴盛。我国也应当大力构建社会教育学科体系,这样既可以避免理论研究中出现各自为营的混乱局面,又能规范和统一研究范式和流程,形成理论研究合力,为社会教育事业的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最终要转化为实际操作才有现实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着眼于应用与实践,继承与发扬我国近代“开民智、作新民”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4.财政保障,加大公益性投资,发展社会教育事业机构与设施
      社会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是社会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及地方团体确保社会教育事业正常运转的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教育事业纷繁复杂,这些特性决定了我国社会教育事业的财政来源要多渠道。笔者认为,社会教育行政财政支持,由国家和政府承担;民间社会财政支持,由社会团体和个人承担。承担比重应当按各财政支持主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的多少来决定,其中公益性的支持应当占有相当的比例,以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教育事业的公益性质。同时,广泛发展图书馆、科学宫、青少年宫、科普基地、文化宫等社会教育事业的机构与设施,积极拓宽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空间。
      三、新时期发展社会教育事业的几个可能的取向
      社会教育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仅有上述对策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我国当今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整体薄弱,涉及民众众多,群体利益复杂的现状,重点、优先发展和建设一些典型的社会教育事业和项目是当务之急,这有利于通过先进带动落后,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利用新时期的发展契机,注重以下四个发展取向是新时期社会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1.图书馆、博物馆建设――以多元辐射取向代替单一业务取向
      图书馆、博物馆是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机构,承担着社会教育职能。从历史上看,我国近代的图书馆、博物馆在行政上直接受社会教育司管理,社会教育功能极其丰富,定期举办的巡回书展、民众讲座、交流会、儿童启蒙等活动,深入民众,贴近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图书馆、博物馆被划归到文化部门管理,其多元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单纯围绕“图书”、“博物”而开展的单一业务,使得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陷入瓶颈。欲唤醒图书馆、博物馆“活的社会教育中心”的功能,就必须充分认识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性,完善社会上的“民众图书馆、博物馆”,真正做到“民众第一”,创新服务内容,大力拓展馆外服务,在有条件的高等学府实行“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向社会开放”,形成一个高校、民间、巡回环环相扣的完整的“活的社会教育中心”多元体系。
      2.青少年宫建设――以公益事业取向代替商业运作取向
      青少年宫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情操,增长知识的重要社会教育阵地,在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负有重要责任。我国现阶段青少年宫的建设良莠不齐,在硬件建设上存在着部分活动设施配备缺乏、维护不利等问题,在软件建设上管理混乱、定位不明确,长此以往,青少年宫常常沦为各种社会辅导机构、补习班的营利场所,使青少年宫原本具有的贴近青少年思想实际、贴近青少年生活现实、贴近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教育职能大打折扣。因此,在建设青少年宫等校外活动场所时,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杜绝公益性事业的商业运作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坚持政府财政独立投资建设为主,社会慈善捐助为辅,淡化其商业色彩,使青少年宫真正做到公益化,为全体青少年服务。
      3.社区教育建设――以终身学习取向代替阶段教育取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教育开始逐步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在政策上已经开始从单纯注重学校教育改革向全力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体系转变。《纲要》中特别提到:“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新时期发展社区教育,应当在实际操作中避免如下一些误区:首先,新时期的社区教育绝不是阶段性的“应急教育”,简单的下岗职工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内容只是简单的应急策略,治标不治本;其次,社区教育也不是一种单纯“补充式学校教育”,在社会支持学校,为学校改革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的同时,学校也要反哺社会,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提供必要的师资和教育设施;最后,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涉及众多的利益主体,尽管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最终根本的利益取向应当放在保障民众自主学习的权利上,促进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4.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建设――以开放办学取向代替关门办学取向
      社会教育事业应当得到学校教育的支持。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教育不仅是学校阶段的,更是贯穿生活始终和人的一生的,从广义上讲,教育实质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现代学校应当转变传统的关门办学观念,强调学校与现实社会密切结合,力求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所提到的:“教育应该通过许多不同的途径,在任何年龄,以各种形式,为人们所享受;这种教育尤其要着眼于不断的自我改造或自我发展”。其中体现的办教育思想是多元化、交叉式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推进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学校教育融入社会中,转变办学观念,全力兼办社会教育。所面向的教育群体不应当仅是青少年学生,应该面向所有的有学习需求的社会民众,从根本上实现中国教育千百年以来“有教无类”的理想。同时,学校兼办社会教育还应当从传统学校教育课程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适应不同层次民众的教育需求,丰富办学内容,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雷,社会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3
      [2]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07
      [3]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5
      [4]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65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5

    推荐访问:主干 新时期 取向 教育事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