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漫谈信息技术整合教与学

    时间:2021-07-08 20:04: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无论从国家政策、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我们都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迅猛发展。伴随着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中国,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引发了一场极其强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
      而今,运用信息技术已悄然成为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他们对“整合”不再感到陌生。可以说,“整合”正在从明显的初级阶段向新的发展阶段转变。然而,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带有阶段性的,“整合”也不例外。当教师们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并通过“模仿”熟悉了“整合”的方法和优势后,将走向“发掘课程内涵”的更高阶段。此时,我们更加需要追本溯源梳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脉络,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与本质。
      一、重要的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发展
      1.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由“以学生为中心”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
      西方的建构主义者历来强调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主导—主体相结合”则是国人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独到见解。这种观点既体现出我们对建构主义的科学理解,也反映出我们对自己国情的深刻认识并与当前国际上的Blending Learning 思想不谋而合。
      在“双主”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靠什么来检验?一时之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争鸣。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启发,还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体现得越充分。二者不但不会互相对立,而且相辅相成。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2.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通过多年实践经验的认真总结,并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行深刻思考,学者们终于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现在看来,这套理论在五个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其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内涵的认识更为深化了;其二,对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的认识更为拓展了;其三,所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更为有效了;其四,为衡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效果提出了新的准则;其五,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类型做出了新的划分。
      3.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
      在建构主义开始流行之前,教育界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即以教为主。这种教学设计理论主要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自主的“学”。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始普及,建构主义逐步进入教学领域,并从原来纯粹的学习理论逐渐发展成为既包含学习理论又包含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全新的教与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也称为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自主发现。
      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要想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好能将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在过程和方法上兼取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设计之所长,是原有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
      二、信息技术整合教与学的实践历程
      我国的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的。然而,早期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将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让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的局限,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经过近十年的摸索,早期的整合实践正在慢慢蜕变。
      1.整合的范围逐渐从零散自主的应用走向系统普遍的应用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了这段文字的引导和明确要求,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从原来的学校和教师自发行为,逐渐转变为各级教育部门有规划地系统推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普遍应用。随着设备的逐步到位和教师素养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主要为了应付公开课的小范围零散应用的局面正在慢慢改观,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学科教师的习惯,信息技术也逐渐成为一些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
      2.整合的目标从浮躁地炫耀技术走向务实地追求课程实效,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
      需要指出的是,整合不限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而应创造条件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应首先保障本领域和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应以学科领域的学习作为任务情境,帮助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并发展综合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有机地融合在教学活动之中,并与课程目标的实现协调一致,实现课程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统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3.追求整合“效果”的同时,愈来愈多地兼顾“效益”原则
      学校和教师在进行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时,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成本的层次性,包括计算机设备、软件(例如教学课件和资源等)、网络连接、所需的技术支持费用、教师投入的时间(例如课件制作所需时间)和教学时间、教学管理费用等。学校和教师在综合考虑上述成本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系列适合本地发展水平和特色的高效益的应用方式和解决方案。忽视效益、脱离实际、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的高成本技术应用方案正在被逐渐淘汰。
      三、面向未来,新兴技术的应用将演绎更多精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在传统板书仍旧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的今天,人们渴望一种新技术,能够将多媒体手段和传统教学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新时代的教育强调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支持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于是,体现交互性的电子白板和手持移动技术成为了日常课堂教学的“新宠儿”,令教与学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网络正从“可读网络”向“可读/可写网络”转变。2006年,Web 2.0方兴未艾,在教育应用方面初显端倪。Blog、Wiki、微博等社会性软件迅速传播,改变着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和状态。2007年,一个基于Web2.0的、全球化的共享开源软件——课程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Moodle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所关注,成为免费开源教学平台中的佼佼者,掀起了国内Moodle课程平台建设与研究的热潮。此外,基于Web的幻灯片制作工具、在线的图表制作工具、电子表格制作软件等正在逐渐走向学校的课堂。整个网络的技术工具应用都在向社会性软件方向发展,相关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并逐渐走向应用的阶段。
      时至今日,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日常教学变革的巨大动力,智能手机、PDA、互动反馈技术、移动学习、电子书包等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选择哪种类型的新技术支持常态教学成为这场教育革命的关键。与此同时,技术支持的教与学正逐渐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学校外。
      
      (作者单位:山西吕梁市贺昌中学)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漫谈 教与学 整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