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俞可平:仰望星空,做天国的学问

    时间:2021-07-05 16:03: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到俞可平这里被颠覆了。
      在争取了两三年后,这位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辞职请求,终于在今年10月得到中央批复。半个月后,他如愿回到未名湖畔,履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通常情况下,舆论对于官员退休后兼职大学多有微辞,俞可平这样一个中管干部的辞官从学,却收获了如潮好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说:“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在为官的时候已经著作等身;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敏感地带游刃有余,新意频出又从不逾矩……如今,他辞官归学,投身于中国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原创性思想的生产。”
      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要求,俞可平最终决定与《环球人物》记者进行一次独家的深度对话:“我看得出你们为这个采访下了不少功夫,也愿意有问必答,就算是对自己过去20多年亦官亦学的经历做一个总结吧。”
    2015年11月,俞可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新中国首届政治学博士


      一直以来,俞可平身上最引人关注的,是他大胆而犀利的学术观点。他的成长经历和最鲜活的生活细节,却很少有人知晓。如今看来,恰恰是这些被忽略的部分,生动印证了时代的发展。或者说,他人生的每一步,几乎都踏准了中国政治现实发展的节奏。
      1959年7月,俞可平出生于浙江诸暨。他从小就希望了解这个世界,初中时甚至壮着胆子用农药喷雾器的钢管造“枪”,火药也是自制的。结果,一扣扳机,“枪”响了,“枪管”却炸裂了,差一点出人命。
      在做了两年多生产队干部后,恰逢国家恢复高考,俞可平考入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就读政史专业,后来成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我们这代人,受毛主席的影响特别深。毛主席喜欢读什么?喜欢读历史、哲学。”他这样解释自己选择专业的原因。
      在厦大三年,因为看到政治对中国的决定性作用,俞可平的兴趣渐渐转向了中国政治。“当时的我,内心似乎涌动着一种莫名的责任感,觉得应该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点儿什么,”俞可平说,“所谓责任,无非两种。一种是知识的责任,就是通过研究,推动学术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他试图揭开现实政治的种种迷雾,但中国高校里的政治学系在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时被取消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大都放在法律系里讲授。1962年,虽然北大等多所大学建立了政治系,但研究内容十分有限,并未形成完整的政治学学科。这样的学术现实,让俞可平的“雄心”暂时缺少现实的路径。
      幸而环境正悄悄改变。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随后,中国政治学进入全面恢复和重建时期,先是中国政治学会重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近20所高等院校也开始招收政治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1983年,俞可平首次走进中南海参观。

      1984年,俞可平毕业,并留校任教。恰逢厦大筹建政法学院,他开始担任政治学理论的授课教师,并着手创办《政法译丛》杂志。顾名思义,这本杂志是要对国外政法学研究的前沿观点进行翻译、研究。“但我已经下定决心系统地研究政治学,厦大没法给我提供这样的平台。”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设立了全中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中国新时期政治学奠基人赵宝煦决定招收开门弟子。得知这个消息后,俞可平非常兴奋。他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好不容易考完了,却迟迟等不到录取的消息。事后才知道,赵宝煦当时正在苏联讲学,委托系里的一位老师帮忙录取。“或许是担心自己挑的人赵老师不满意,这位老师决定,保险起见,谁也不录取。”俞可平说。
      但坚毅绝对是俞可平身上最强大的基因之一。任何事情,但凡下决心要做,他就一定会尽己所能地去实现。第二年再考,他如愿走到了赵宝煦面前,和被推荐录取的现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浦劬一起,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政治学博士生。

    走近政治现实


      入学一年后,俞可平放弃了当时非常难得的海外联合培养机会,试图说服导师同意自己转变研究方向——从国际政治转向中国政治,从政治理论转向政治现实。
      “中国政治这么敏感,干嘛要学这个?”面对赵宝煦的询问,俞可平给出了两个答案:“第一,在中国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不是经济;第二,整个社会洋溢着改革的氛围,作为政治学研究者,应该参与到改革当中去。”
      此后,俞可平一直专注于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这一过程中,他深感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阶级分析和经济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在涉猎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后,他发现国外的分析方法其实挺多,比如系统分析法、文化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等。他于是一边学、一边写,在读博期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当代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而将这些新方法用于对中国现实政治的分析,则助他最终完成了博士论文《当代中国政治的系统分析》。
      博士毕业时,俞可平再次留校,但他已经结婚,无处安家。“北大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教师必须已婚生子,或年满37周岁,才能在筒子楼分到一间房。我一个条件都不满足,当然不可能分到房子。”恰巧,当时中央编译局有意加强理论研究,向俞可平发出邀请,还拿出数套房子让他挑选。俞可平说,自己被这样的诚意打动,但住房绝不是他做出选择的唯一原因:“在北大3年,我越来越觉得校园氛围偏重学术,并非研究现实政治的理想平台。但我又不愿意毫无过渡地进入机关单位,那样就难有思想和人格的独立。相比之下,中央编译局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选择:它是中央直属机构,能接触到中国政治的最前沿;它又是以翻译研究为主的专业机构,聚集了很多优秀的学者。这样的研究环境,对我而言,至少和住房同等重要。”因此,留校不足一个月,他便请调中央编译局,但同时在北大继续教书。

    推荐访问:天国 仰望 学问 星空 俞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