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马英九当局“侨务”政策的转向分析

    时间:2021-06-07 12:00: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长期以来,台湾当局一直将“侨务”政策作为“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加以发展。马英九上台后,“侨务”政策无论施政理念还是工作主轴相较于陈水扁时期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向。本文在对马英九当局提出的“侨务休兵”的背景、内涵、瓶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侨务休兵”实施后的走向及对未来两岸“侨务”事业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预测评析。
      关键词:“侨务休兵”;内涵;困境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1)01-0049-04
      
      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以来,为了维护所谓“道统”,极力拉拢维系与海外侨民的关系,在“侨务”政策上继续贯彻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华侨为革命之母”的思路,并且不同的时期依据两岸及国际情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其“侨务”政策。
      一、台湾历届当局的“侨务”政策
      (一)两蒋时期——坚守“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
      蒋介石时期,视“侨务”工作为其“反共复国”的三大主要力量之一,带有很强的维持所谓“正统”的政治诉求。“侨务”政策主要是围绕着赢得国际社会支持、“反共复国”为主题来进行的,并于20世纪50年代初出台了《反共抗俄时期侨务政策》、《当前侨务施政政策要点》及《当前侨务纲领》等一系列纲领性的“侨务”政策。[1]重点放在华侨文教、华侨经济等方面,并成为其后几十年来台湾当局“侨务”政策的主“基调”。文教方面,既注重对侨胞“反共复国革命精神”的训练,也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主要目的是争取海外华侨青年的支持和认同;经济方面特别注重吸引海外的侨资来改善岛内的经济状况,以贸易往来的形式,进一步强化相互间的互赖关系,争取海外侨胞的“民心”。
      蒋经国时期,正值中美建交,台湾被驱逐出联合国失去联合国席位,“邦交国”锐减的困顿时期。面对国际时空环境的剧变,为挽救其日益孤立的“外交”颓势,“侨务”政策比之先前更具弹性:政治上,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政治信仰作为“侨务”工作的指导原则,以海外为工作重点,目的是希望团结海外的侨胞力量,反击所谓的大陆“统战阴谋”,实现“反共复国”的目标;经济上,坚持“在稳定中求成长,在成长中求稳定”的原则,高度重视华侨经济工作,试图借助海外侨胞力量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以经促政,达到扫除国际社会的观望和疑虑之功效[1]。两蒋时期,台湾当局“侨务”政策最大可取之处便是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台独”主张。但意识形态的差异,“汉贼不两立”的立场,使其“侨务”政策仍然是以对抗祖国大陆为主要出发点,政治性取向突出,根本目的仍然是强化海外华侨对台湾国民党执政当局的“政治认同”,确立其代表“一个中国”的“政治正统性”。
      (二)李登辉时期——谋求“一中一台”的“台独”路线
      李登辉时期,借“宪政改革”之名义,实行台湾“本土化”策略,将一大批台籍人士纳入台湾党政核心权力圈,“执政”地位稳固后,李登辉开始逐步背弃两蒋时期所制定的“一个中国”和“反对台独”的基本原则,“侨务”政策开始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主要表现在:1.不断淡化“中国意识”,提升“台湾意识”;2.借助“侨务”推展“务实外交”,拓展所谓的“国际生存空间”,增强台湾“国际能见度”;3.还“以委派负责人的形式,通过华侨文教服务中心,直接联系或间接控制全球近700所中文学校和900多个社团,使之成为台湾政治主张的论坛,塑造所谓“独立政治实体”的形象”[2],极力谋求“一中一台”的政治诉求,不断凸显其“外交”的“第二轨”功能。
      “侨务”作为“最廉价的外交”,这一时期开始逐渐服务和从属于台湾“对外关系”发展的需要,无论目的还是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都发生了“异化”,逐渐偏离了原先的发展轨迹,为后来民进党上台后全面“绿化”“侨务”创造了条件。
      (三)陈水扁时期——分裂华侨“三等论”[3]的提出
      陈水扁上任后,进一步强化了李登辉时期的“台独”意识,增强“侨务”的“外交”辅助功能,全面改组“侨务”组织人事和机构,一方面推动“侨务”机构“正名”, 废除了“侨委会”和“华侨文教中心”英文名称中的Chinese(中华)等字眼,并将一大批“台独”分子充斥到“侨务”系统当中,例如任用“台独”分子张富美担任“侨委会”主委,在“侨务”工作中落实民进党当局“台独”政策,提出所谓的华侨“三等论”,加快“去中国化”步伐;另一方面废弃了延续多年的反“台独”的方针,从整个“侨务”的组织工作、教育方针、思想意识等各个层面全面推行“台独化”政策,强化“以台湾为主体”,争取海外侨胞对台湾的“认同”,还试图裁并“侨委会”,以便增强其“外交”辅助功能,更好的服务其推出的“烽火外交”策略。
       这一时期台湾当局“侨务”政策已经完全退变成为“台湾独立”的“助推器”,通过整合海外“台独”势力,打击不认同民进党“台独”主张的传统侨社,攻击支持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反独促统”组织,阻碍国家统一,破坏“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民进党当局充分利用“侨务”本身所具备的低敏感性、隐蔽性等特点,将“侨务”打造成台湾当局“国民外交的推手”、发挥“外交第二轨道”的功效,让台湾在国际上发出“更大的声音”。
      二、马英九当局“侨务”政策转向的原因与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在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对外影响力都大为提高,不少传统亲台侨社顺应历史潮流“改旗易帜”。尤其是在陈水扁主政期间,用“有色眼镜”将拥护“中华民国”华侨与拥护台湾的“台侨”区别对待,导致很多台湾的侨界社团开始与台湾当局离心离德,在心理上抗拒台湾,亲近中国大陆。台湾“侨委会副委员长”任弘就曾谈到“民进党执政八年以来,老侨社就有三分之二由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挂五星红旗,很多侨团、中华会馆也取下原来悬挂的孙中山像”[4]。
      有鉴于“侨务”局面的困局,马英九上台后马上摒弃了陈水扁时期在国际上与大陆针锋相对、耗资源、拼“外交”的非理性冲撞策略,提出了“活路外交”新模式,力争在承认“九二共识”、建立两岸互信的基础上,通过与大陆协商,降低两岸斗争烈度。2009年6月马英九在“外交休兵”的基础上提出,“不只两岸外交休兵,侨务也要休兵”,“希望两岸侨民停止无谓的对立斗争”。马英九此语,将两岸关系缓和的主场,一下子从台海移到美、欧、澳华人、华侨聚居地。表面上看是其两岸缓和政策的海外延续,真实目的却是欲聚拢海外亲台华侨力量[5],为其“外交”战略赢得缓冲空间。
      马当局“侨务”政策主要内容是试图以“‘大侨社’的宏观思维”把台湾建设“成为‘大侨乡’”,“进而完成‘凝聚侨界共识、开创国家新局’愿景”,改变陈水扁时期的侨民“三等论”,取消“‘老’、‘新’、‘台’侨等标签”,提出“所有的‘Overseas Chinese’,都是台湾真心结交的对象”[6]。
      就施政理念而言可以概况为:“广交朋友、沟通服务、团结和谐、对等尊严”。一是“广交朋友”,指要把陈水扁时期流失的“老侨”重新找回来;二是“沟通服务”,指通过和“大侨社”里的成员说明与沟通,争取其参与与支持,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外交休兵”的新策略;三是“团结和谐”,指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方针,暂时搁置争议,彼此不互挖墙脚,在“外交休兵”的前提下,不妨碍双方各自对外自然往来交流,实行“侨务”休兵;四是“对等尊严”,指坚持以“尊严、自主、务实、灵活”作为处理对外关系与争取国际空间的指导原则。手腕要务实、灵活;态度要自主、尊严[7]。

    推荐访问:侨务 当局 转向 政策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