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从关联理论看法律术语翻译的思维过程

    时间:2021-04-17 00:00: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法律术语的翻译问题是法律翻译研究的核心和难点之一。各路学者对法律术语及其翻译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法律术语的翻译研究大多关注具体术语间的对比和分析,而没有从系统的、理论的高度做出全面的分析和阐释。本文试从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对法律术语翻译问题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阐述。
      关键词法律术语 关联理论 法律翻译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307-03
      
      一、引言
      法律翻译由来已久,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文献和文书被译成外文,同时也有大量外国的法律文献和文书被译成中文,可谓硕果累累,成绩喜人。然而,其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错译、误译、滥译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语言差异的因素,更有文化差异的因素,尤其与译者的双语水平和双语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极大关系。
      二、国内英汉法律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及其问题
      法律术语是用于表达法律概念,指称和反映法律领域特有的或与法律相关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属性的法律行业专门用语。法律术语具有法定的语义,有法定的适用对象或支配对象,要求特定的语境,是代表性的法律语言核心词汇。每个行业都有代表本行业基本特点的专门术语,即使这些术语与社会通用语有一定的重叠,它们所表达的概念也是不同的了。法律术语所表达的概念限定在法律范围内,所指称或反映的现象和本质是从法律角度观察和理解的。法律术语用于特定的语境,因此,在应该使用法律术语的语境中随便改用其他语词,所表达内容的特点也将随之改变。法律术语的正确使用是法律严肃性和准确性的保证。法律术语代表完整的法律概念,这一法律概念是一系列元素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经过演变、淘汰,最后凝缩而成。法律概念又是法律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某一概念与其他概念存在有机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理解和使用法律术语必须以整个法律系统为参照系,以法律概念为支持。
      国内对法律术语的研究主要是静止孤立地对比分析具体术语的翻译方法。
      有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个别的具体术语的对比分析,通过追溯源语术语的词典意思,相关法律资料和文献来寻找其意义和用法,并提出对应译文。陈忠诚先生是典型的代表。其优点是从对比法学的角度寻找对等译文,缺点是孤立地分析,而不考虑系统语境阐述;没有从语言学理论的高度分析法律术语翻译的问题。致使我们并不知晓其中的决策过程和方法。
      有的论者从翻译对等结合语义学的角度具体分析法律术语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提出不对等的分类和相应的翻译对策或方法。这方面的代表如宋雷、陈文玲等。
      现有的法律术语翻译研究固然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语义和文本层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可操作性。然而,现有的关于英汉汉英法律术语翻译研究还没有从系统的、理论的高度来进行。没有把握法律术语的翻译的本质,没有把它放到现实的语境中来研究,更别提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分析问题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不能给我们提供关于法律术语翻译的译者思维和决策过程的知识。因此,我们尚不能从学理上清楚了解法律术语翻译决策过程的全貌。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一门认知语用学理论。近年来,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翻译被认为是宇宙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但如果将它看成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那么关联理论这一交际的认知理论对翻译极具解释力。事实上,由关联理论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日渐受到中外学人的重视。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是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它把语言交际看成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为取向。
      Sperber和Wilson认为: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者对话语产生不同理解;但听者(读者)不一定在任何场合都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理解;而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者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因此,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性的假定或期待,听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说者(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翻译是受关联理论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将其引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指导意义。Gutt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认知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推理,而推理的依据就是关联性。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努力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从关联理论出发研究翻译,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翻译是一个对源语文本产生多种解释并根据关联原则选取最佳译文的能力。成功的译文是源语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在认知环境相关方面与源语文本取得最佳关联,使目的语读者能在良好的语境效果下通过最小的推理努力取得最佳关联,做出正确的理解。
      由此可见,对读者期待的满足,对翻译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性。译者必须首先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即其传递给读者的语境假设在目的语读者的潜在语境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须推出所需要的语境假设复杂,依据关联理论,就是推理努力和语境效果是否相称。要确定原文作者的暗含意义,译者就要找到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语境这一动态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理解。译者选择语境的过程与言语理解同时进行。译者要做的就是力求在次此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度,创造足够的合适的语境效果。语境分析达到何种程度,也主要由关联性决定。只有当译者找到最佳关联时,一个特定的语境才确定下来。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不仅包括交际话语的上下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因素,也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个人的认知能力。
      (三)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赵彦春依据关联理论把翻译定义为:翻譯是一个对原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更确切的定义是:翻译不是静态的代码转换,而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是含有两个交际情景的双重明示推理交际活动。译者既是原文本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交际者。原文本提供的不是静态的意义,而是具有“意义潜势”的语言刺激,这些刺激与译者的认知语境相结合,产生译者对该文本的阐释。为了避免由于认知语境不同所导致的误解,译者能动地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百科信息和推理能力努力认同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达到对原作者意图的最接近的理解。同时,作为译文本的交际者,译者要正确估计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待视野,遵循关联理论关于“忠实”的“阐释性相似”原则,处理意义的表达。“阐释性相似”是指“说话人确保他的话语是对原文足够忠实的再现,即在相关方面达到足够的信。”由此可见“忠实”也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度”的把握。这个“度”的把握不是译者无限主观化的概念。它首先受制于翻译的目的,翻译的目的是由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或译者本人来决定的。在理想状态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因此,译文忠实于原文的程度和形式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此外“忠实”的度的把握也有赖于译者对译文读者的了解。倘若译者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待视野,将原文原封不动地转呈给读者,只会大大降低文本的关联性,使读者不知所云,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关联理论的忠实原则既肯定了译者作为交际主体的能动性,又规定了成功译本应满足的条件。

    推荐访问:术语 关联 思维 看法 翻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