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发展创新 张弛有度 张弛有度

    时间:2020-07-14 07:33: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进人2004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日程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项目似乎显得特别多。不到半年的时间,《党内监督条例》出台,人权写进宪法,《人权白皮书》公开发表,《依法施政纲要》正式颁布,这一系列措施,显示出中国最高领导层推行政治改革的决心,也预示着在民主政治改革的道路上今年将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因此,如何抓住这一新闻热点进行报道便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从事对外报道的记者与编辑面前。坦率讲,这是个新课题,有难度。因为首先面对这样一个主题重大的战役性报道,我们没有以往的任何惯例可循,同时,新华社向来被视为官方媒体,播发的每一句话外电都会详加揣摩,希望听出什么“弦外之音”,这就要求我们的报道必须准确到位,不留话柄。面对这样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新华社专门从事对外报道的记者编辑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对传统的政治报道思路进行了大胆创新,效果不错。现试作一小结,与同行朋友们分享。
      
      《党内监督条例》开新时期民主监督之先河
      
      2月17日和18日,新华社分别全文播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不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2年、执政54年来的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按照惯例,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有责任播发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法令文件,但《党内监督条例》因其独特性而与以往任何文件都不同,如何做好对外报道并没有惯例可循。经新华社总编室和对外部多次商讨后,最后决定将报道重点放在文件的解读上。其中,稿件《(中国聚焦)中共反腐斗争步入新阶段――读中共党内监督条例》一针见血地指出《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共反腐斗争已从依靠领导人的政治意愿转移到依靠制度规范,从权力反腐进入制度反腐的新阶段,一下子捕捉到了表层事实下面最大的新闻点,也就抓住了读者的神经。这篇精彩的时事政治分析通过专家的深入分析和点评,展现了一个单独事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让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播发后反响热烈,引起了海内外读者尤其是文化水平较高、对政治感兴趣的读者群的广泛关注。
      期间,我们还对外播发了从不同视角解读分析条例的多篇新闻稿件,包括《夏赞忠详解》、《中共党内监督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共党内监督、纪律条例激起民众反腐信心》、《专家认为,的实施标志中共党内民主的新发展》等,大都内容详实、深入浅出,被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明报》和台湾《中国时报》、英文《南华早报》、新加坡《海峡时报》等海外媒体采用。总的来看,我们的稿件胜在评论分析,而这点恰恰是在以往的政治类新闻中被我们忽视的地方。
      
      人权进展彰显“以入为本”执政理念
      
      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新增内容加入到了新宪法中。两周以后的3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第七次就中国人权状况发表白皮书。这两件都是中国人权事业的大事。
      众所周知,人权问题比较敏感,也是西方某些国家常常拿来做文章的一个话题,相应地,人权问题的报道也是中外媒体展开新闻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敢不敢与海外媒体争夺“话语权”,在新闻报道中争得主动?新华社对外报道队伍又将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
      兵贵神速。通过工作关系,我们较早地从有关权威部门确认“人权人宪”的线索,第一时间播发了旷保障人权”有望首次写入中国宪法》,这是第一篇涉及该主题的新闻稿件,法新社、美联社以及多家海外媒体纷纷予以转载。14日开始,新华社播发了多篇关于宪法修正案的“硬新闻”,同时跟进了一批写作精良的“软新闻”,比如新闻评论旷人权”入宪:中国人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述评《宪法写入人权赢得学界赞誉》、综述《中国人从身边事感受政治文明》等。两周以后,类似的战略得到再一次演练,《人权白皮书》发表的快讯、简讯、详讯用中英文滚动发稿,紧接着播发解读、分析的稿件,包括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董云虎应约撰写的《评中美人权之争――驳“中国人权倒退论”》、评论《白皮书:中国积极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综述《人权进展印证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等。
      不完全统计,关于此次人权报道,新华社对内对外发稿120多条,其中30%左右是消息类硬新闻,剩下的70%都是带有评论分析的软新闻或者说综合新闻,总的看来媒体采用效果都很不错,而且后者的情况似乎更加好些。事实证明,专业人士客观的看法以及新闻当事人真实感情的流露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让读者感到信服,这是新闻的规律。我们看某个美国知名电视台的节目,在涉及到中国的人权问题时,接受采访的老是那几个民运分子和抱有偏见的教授,尽管在我们内行人看来他们的言论很荒诞,但他们讲话的方式以及新闻采编的手段让一般美国观众确信中国的情况就是他们所说的那样。要杜绝谬种流传,我们必须提高报道效果,让我们的声音听起来比较顺耳,为西方主流人群所接受,只有这样,我们才牢牢地把握住了话语权,才赢得了新闻报道的主动权。
      
      《依法施政纲要》勾画依法治国蓝图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3月22日由国务院印发执行,这是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提出了一个十年规划,即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中国要基本实现建设法洽政府的目标。
      何为法治政府?难道现任政府不合法?当然不是!因此,这就有必要在对外新闻报道中作必要的说明解释,让西方读者明白这是我们进行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组织多年从事政治报道的资深记者,采写了多篇内容详实、逻辑清晰的稿件,比如《中国将用十年时间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政治文明――不再只是口号》、《中国将逐步建立规范公正、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国加强社会监督政府的职能》等。这些稿件明确指出,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求行政机关按照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并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样一来,就比较符合西方社会的观念,稿件既能说明问题,也很容易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把《纲要》的颁布当成一件孤立的事件,相反地,它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中的一项,是新政府“亲民”特色的缩影。所以,新华社对外播发的数篇中英文稿件把新政府成立一年来的诸多新举措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这样极大地提高了稿件的深度、权威性与可读性。
      回顾已经过去的近半年时间,不准发现,《党内监督条例》、人权事业进展、《依法施政纲要》正式颁布这三件大事仿佛是三个巨大的支点撑起了宏伟的政治改革工程。作为从事对外新闻报道的记者与编辑,不仅有责任报道具体的新闻事件,更有责任把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告诉读者。以此次政治改革报道为例,透过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各个零零碎碎的新闻事件,记者要能发现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即“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这样写出来的稿件才能在思想性、权威性和可读性方面达到新高度,体现国家通讯社的水平,也才能更有效地把握报道的主动权,影响广大海外读者。
      综上所述,此次政治改革报道是一项准备充分、在思路上有所创新的报道,就目前来看,效果不错,外电与媒体采用率都非常理想。新华社以往的政治类报道,一般较注重新闻事实,较少评论,稿件中规中矩,但也就归于平淡,很难打动读者。此次报道则有了明显变化。首先,增强了时效性和灵活性,中英文滚动发稿,快讯、简讯第一时间播发,很有气势,抢先拿到了话语权;其次,注重评论和分析类稿件的写作,把握分寸得当,增强了稿件的逻辑性、可信度与权威性;再次,相关人员在报道的深度、广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增强了整体意识和大局观,这将对今后的报道产生积极作用。当然,新一届中央和政府领导集体开始工作以来,在民主法制方面改革力度很大,是近几年来所没有的,这也为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有所突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责编:周 瑾

    推荐访问:张弛 有度 创新 发展创新 张弛有度 创新发展 创新与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