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打造踏实、有序的数学课堂:课堂有序

    时间:2020-03-02 07:18: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让学生熟悉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让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获得主动探究的快乐,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源自生活;生活化;充满生机;数学实践;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40-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例题的设计、习题的解答等各个层面为数学知识提供现实的背景,就能促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自生活。实践表明:注重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把学生身边熟悉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入课堂,不仅能打造踏实有序的数学课堂,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而且能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一、关注教学各环节,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情景是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具体问题之间的桥梁,把数学情景转化为真实的生活情景,让数学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景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赋予数学生活气息,让学生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一)从备课入手,让数学内容生活化
      1.预习新知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课前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在课堂学习时更加关注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从而主动地、有重点地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切身感受数学源自生活,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的构架和网络。
      由于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致盎然,又因为有课前预习、操作探究,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在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发生过程,直观感悟数学原理来自于现实生活,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2.改编课本例习题,感受时代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教材为本”的观念,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对一些缺乏浓厚生活气息的例习题,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大胆用活例习题,让情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使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通过对课本内容或例题的改编,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从教学入手,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1.为数学概念寻找现实原型
      新课标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由于数学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传统概念教学大多采用概念同化方式进行,教学方式以“告诉”、“灌输”为主,学生通常被动接受。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的实物、模型,在具有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例如,在提供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收入与支出、前进与后退、零上与零下等)的现实原型的基础上引入正负数的概念,就数轴而言,它是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若单纯地这样讲,学生不易接受,其实它与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质量,温度计上用点表示温度的高低是类似的,引导学生归纳出秤杆、温度计都具有三个要素:度量的起点、单位、明确的增减方向,这些实物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恰当地联系现实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有序的思考,理解数学概念,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做数学”。
      2.模拟现实情景,使课堂充满生机
      适当挑选和设计教材中学生理解有困难的练习题,通过分小组相互实际操作,模拟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在现实情景的体验中更形象地分析问题。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有这样的习题:一次聚会,出席的每位代表都和其他代表各握一次手,统计结果表明,一共握手45次。问参加聚会的代表有多少人?学生对方程为什么要除以2总不太理解,于是我就让学生在活动课上分组进行演习,从2人、3人、4人的握手次数体会除以2的含义,并将其延伸到“比赛场次”问题,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在充分理解这类问题后,把问题情景改为同学聚会赠送礼物的情景,深入领会其中的差别。学生通过有序、层层深入的讨论,课堂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关注生活情景,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深刻地体会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捕捉身边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它是由于人们生活上的需要才产生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学生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学生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确实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如出租车车费问题、水电费问题、手机话费问题、中奖的可能性等。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二)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将“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注重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通过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如三角形全等与相似、勾股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等知识在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运用它们的有关性质来测量、计算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或宽度,在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实物,设计出测量并计算其高度或宽度的方案,画出示意图,再利用课余时间实施此方案,写出实践报告,最后交流展示不同的构图、测量方案和依据。 “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能有效有序地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融合的反思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教学要联系“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必须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实例出发,使学生能根据“真实”的问题,自己建构数学知识,明确提出“现实的”和“实现的”两个层次,后一个层次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由于长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情景的融合,现在大部分学生在求出答案后总是习惯性地想:它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多数学生能主动地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如何合理分摊出租车费;有奖销售时获奖的概率;运用统计中的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等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成绩……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学生熟悉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接触、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综合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把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获得主动探究的快乐,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建华,林晓玲.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导刊,2004,(6).
      [2]陈勤.义务教育第三学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4).
      [3]张三花.教科书生活化研究――以《英语(新目标)》为例[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5.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推荐访问:有序 踏实 课堂 打造踏实、有序的数学课堂 数学高效课堂模式 教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