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淮海战役后白的部队【白崇禧在台湾】

    时间:2019-05-15 03:16: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父亲在台湾17年,是他一生中最黯淡的岁月。  我家住在台北松江路127号。1950年代的松江路,还是台北市的边陲地带,路中央是碎石子,只有两旁铺有柏油,那一带都是一排排木造屋,好像是临时盖起来的公务员宿舍。我们家是两幢房子打通合成的,因人多,单栋不够住。依我们家当时的经济情况,大概可以住进一幢比较像样的房屋。那时台北的房价还很低,但父母亲一向不讲究场面,“国难当前”,大家一起克难,也就无所谓了。
      这栋木造屋,给我们留下许多记忆,克难岁月,也有温馨的时刻。有一年遇到台风过境,倾盆大雨,一早我去母亲房中探视她,发觉她端坐在床上,地上摆了面盆、铝桶,原来我们那间木造屋抵挡不住台风的侵袭,开始漏水了。房中叮叮咚咚,雨水从屋顶滴到盆中,母亲看我进来指了一下屋漏,放声哈哈笑起来。我看见这个场景,也忍不住跟着笑了。是母亲的朗笑声,把我们在逆境中遭受的一些不愉快,驱逐得一干二净。
      广西人有一句话:“冇有怕!”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意思。在台湾,虽然四周时有无形的压力,但父母亲仍旧抬头昂首,“冇有怕!”
      在写父亲的传记之前,已经有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所给父亲做的口述史(《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但很可惜,访问了132次后,父亲就过世了,最重要的国共内战那一大段,没来得及讲。
      父亲过去的老部下程思远(1966年回到大陆,官至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编者注)在大陆出版的《白崇禧传》,有他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基本史实没问题,但有一些观点,我不太认同,传记的结尾提到父亲的死因,也是完全不属实的。
      我觉得自己应该替父亲写本传记,对于父亲的过去,外界有很多误传,近些年也有新的史料和回忆录出版,我有必要出来作澄清和增补。我自己对父亲的一生,也有一些看法想记录下来。
      对父亲的误读,两边都有,在大陆,他是一个“军阀”;而在台湾,因为他和蒋介石的矛盾,一到台湾,就被冷落起来,更不要谈还原真相。
      父亲于1966年12月2日因心脏冠状动脉梗塞逝世。关于病因,两岸有很多谣传,有的非常荒谬,首先我要澄清,父亲的死因,绝不是蒋介石下毒,而是心脏病发作,这是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我父亲一直有冠状动脉心脏肥大的病症,我也有心脏病,开过刀。
      程思远在《白崇禧传》中,怀疑父亲是因饮酒中毒不治身亡,说他死时很痛苦,衬衫给撕成碎片,遍体抓伤。他写的这些,也都是听来的。最早的来源是在台湾,有一个国民党的退休特务,叫谷正文,自称是监控父亲的小组成员,接到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制裁罪人”的行动来暗杀父亲,他讲的这些事,很有戏剧性,但纯属无稽之谈。父亲逝世当日,七弟先敬看到的父亲遗容,平静安详,大概病发突然,没有受到太大痛苦。
      暗杀国民党将领这样的事情,在台湾没有发生过,蒋介石没有暗杀过其他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为什么要暗杀我父亲?他们虽然有过节,但也不至有这般深仇大恨。父亲过世后,葬礼举行“国葬仪式”,蒋介石是第一个过来吊唁的,我记得是上午7点50分,蒋介石满脸哀容,如果是他暗杀的,那做戏也做得太像了。
      父亲到台湾后一直有人监视,这是确有此事。
      1956年,父亲南下新竹、台南狩猎,发现座车后面有一部军用吉普一直跟踪,后来进一步发现,无论走到哪里,赴清真寺、开会、访友,任何活动,那部吉普如影附形,总是紧随在后。
      父亲因此判断,自己已经受到情治人员的监控,于是在同年5月2日亲笔手抄密函一封致蒋介石,信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并陈述了三十多年来忠于党国的历史,然后向蒋介石质问遣派情治人员跟踪监控的缘由。
      父亲写给蒋介石的密函,有副本递给陈诚,陈诚亲自向父亲解释:“便衣人员是保护你的,我也有人跟随。”
      “你现在是‘副总统’,当然有此需要,我并无此必要。”父亲回答。
      尽管有情治人员的监视,但父亲名义上还是“四星上将”,这是终身职位,生活还是照常的。大概外人会想象父亲像是被幽禁起来一样。还有人说,特务偷偷将家里的黄金挖走,导致白家的生活很窘迫。在当时,还没有谁敢白天冲到我家里,又不是“文革”,又不是红卫兵抄家,台湾没有这种事情发生。
      父亲心胸坦荡,自问从未做过任何损害国家利益之事,遭此不公不义的待遇,自然难以释怀,这就是他在台湾生活极不愉快的症结。
      父亲也一向厌恶特务政治。他曾批评明朝皇帝仰仗东厂、锦衣卫、宦官监军之不当,是明朝败亡原因之一,而他自己的晚年却遭到特务长年骚扰,也是绝大的讽刺。
      这17年,父亲也没有外界所说的“抑郁”那么严重,不高兴当然也有,他在台湾的生活很不容易,但也照旧,从不丧志。他那一辈人,还是觉得拿了“国家”的薪俸,该尽的职责仍然丝毫不苟。国民党小组会议,本是一种日常例行形式,父亲这一组都是几位校官部下,可是父亲从不缺席,认真开会。大概他认为身为国民党员,就该尽一份党员责任吧。
      父亲在台湾17年,是他一生中最黯淡的岁月。母亲去世后,我就去美国留学了。我记得当时父亲送我到松山机场,竟然破例送到飞机舷梯下,暮年丧偶,儿子远行,那天在寒风中,父亲竟也老泪纵横起来,那是我们父子最后一次相聚,等我学成归来,父亲先已逝世。
      父亲在致蒋介石密函中,涉及他和李宗仁的关系。父亲与李宗仁关系深厚,北伐、抗战合作无间,有“李白”之称。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最后大陆失守,径自赴美,不顾大局,并且没有任何交代,并在美国发表不当言论,父亲对李的言行不以为然。
      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的关系一向紧张,矛盾重重,李宗仁竞选“副总统”,击败蒋介石大力支持的孙科,蒋将其视作奇耻大辱。蒋李嫌隙越来越深,父亲夹在二人中间,左右为难。父亲到台湾后在回忆录中承认,支持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是他犯下的一大政治错误。
      蒋跟白和蒋跟李的关系不一样,蒋跟李真的是针锋相对,蒋跟白的矛盾是阶段性的。我父亲跟蒋的关系,他自己讲过一句话概括,“‘总统’是重用我的,可惜我有些话他没听”。
      北伐的时候,父亲是蒋的参谋长,抗战的时候,是副总参谋长,国共交战时,是“国防部长”,可以说父亲一直是蒋身边的最高军事幕僚长,蒋如果不是很倚重他,不可能做到这个位置,而且蒋对他的军事才能的确是欣赏的,但他们两个人因为政治的利害,蒋对他也有提防之心,担心桂系因此坐大。
      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被迫做一些事情,我想父亲也不是被迫的,他去台湾,是为了向历史一个交代,父亲跟民国的感情很特殊,李宗仁那样做,当然对父亲的信仰是一个打击,让他在台湾的处境很尴尬,我想他发表声明是真心的。
      相比桂系的几个人物,李宗仁和黄绍竑都选择在1949年后回到大陆,都在“文革”时期过世,我父亲在台湾还是完成了他的信仰。唐德刚对我父亲也是熟悉的,我跟他谈,我父亲虽然打了一辈子仗,最后还是失败了。唐德刚说,你父亲的一生是成功的。我想也对,郑成功的一个祠,父亲题了一副挽联,其中的一句是“莫以成败论英雄”,他讲的是郑成功,这句话放到我父亲身上也对。
      在我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我引用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讲的西晋东迁的事情,国民党从南京到台北,历史上的平行比较,让我想到了这首诗,这首诗也是《台北人》的主题,我看到父亲同辈的那些人迁到台湾去的命运。一个大时代的变动,政治可谓风云变幻,个人在其中是非常渺小的,在我家的几个兄弟姐妹中,除了大哥在“经济部”做事,其他人都从未涉足政治。父亲的命运,让我们对政治蛮敏感的,我们都觉得政治挺可怕的。
      (根据采访、白先勇演讲及《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一书整理)
      父亲过世后,葬礼举行“国葬仪式”,蒋介石是第一个过来吊唁的,我记得是上午7点50分,蒋介石满脸哀容

    推荐访问:白崇禧 在台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