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浅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对小说《动物凶猛》的改编]阳光灿烂的日子剧情

    时间:2019-05-01 03:28: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该影片对小说的主题向度进行了一定调整,通过情节的改造着力突出了主人公马小军鲜明的个性,并通过新增加的人物形象升华了影片思想内涵。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动物凶猛》;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24-01
      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下简称《阳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可以说,该影片的巨大的成功与其对原著《动物凶猛》的精湛改编有密切关系。
      一、调整主题向度
      小说《动物凶猛》通过文革时期军大院的一群少年打架、闲聊、拍圈子等故事展示了其在青春时期狂热的“英雄主义”情节和原始的、毫无方向、猛兽般的“性”欲。它是作者对蛰藏着野性和暴力的青春期的回味和感叹,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文革记忆。而影片《阳光》在继承原小说风格特征和气质的基础上,以更为留恋、怅惘的口吻追忆、讲述了这段日子。它在突出少年“英雄主义”情结和对“性”焦灼而热烈的向往的同时,弱化了小说中少年的“兽性”,增添了温情的因子,表现出初恋情愫的美好和“对特定年代自由、纯真的庆幸以及难以割舍的情”。也就是,小说侧重于对特定年代里少年们生命活力的赞美,而影片则重点强调了其中的自由、美好和令人怀恋。而这大概正是影片选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不是《动物凶猛》作为片名主要原因。
      二、改造情节,集中刻画主人公鲜明个性,强化影片主题
      马小军是影片的中心人物,为塑造其鲜明个性,强化电影主题,影片对小说情节做了大量增删、整合。
      首先,影片增加了马小军童年生活场景,包括送别父亲、偷看小姑娘跳舞、和伙伴打闹等。这三个场景充满了丰富的暗示、象征意义:“送别父亲”交代了故事展开的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和主人公家庭背景——军人家庭。这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父亲角色的缺位使主人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为故事展开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偷看小姑娘跳舞”、“和伙伴打闹”则暗示了情节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前者暗示主人公对美的追求,就像他后来对米兰的迷恋和渴望。但是舞蹈室的玻璃被打碎这一细节正好暗示了这种美会遭到破坏,这种追求的结局注定是失败;而后者暗示了主人公为得到群体认可所做的努力,如他把米兰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在打群架中表现地异常凶狠。
      在马小军的“英雄气概”这个性格特征上,影片表现出与小说较大的差异。小说里马小军被抓到派出所里后因为胆小和懦弱而嚎啕大哭。而在影片中,马小军的哭泣被讲述成了为尽快离开以便追赶上米兰而使用的计谋。这个改动显示出马小军的“英雄”气节,也体现出了他足智多谋、能屈能伸的特点。此外,影片增加了两处戏剧性的场景:一是马小军偷开家里抽屉,在胸前挂满了父亲的勋章,洋洋得意地照镜子、行军礼等。二是他爬上了几十米高的烟囱,掉了下来。我们知道马小军从小便有英雄主义情结,他“渴望中苏开战”,渴望成为一名战争英雄。所以不能参加战争的他很自然地采用了并享受于这种通过装扮来想象自己是一个战士、一名英雄的“游戏”。他这种“意淫”行为反映了他对英雄的狂热崇拜和对成为英雄的强烈渴望。而场景二中,马小军爬上烟囱是为了在伙伴尤其是在米兰面前显示出自己的英勇。所以虽然他怕得要命,但他仍义无反顾地爬上了去。当然,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看,马小军这种“英雄”行为十分盲目、滑稽甚至愚蠢,但这正是特定时期中马小军特点之一,也是千千万万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勃勃生命力的象征和体现。
      在马小军的“爱情与性”这条线索上,影片做了大量补充。影片增加了他在床底偷看米兰换衣服、送米兰回农场的情节,甚至把小说里高晋(影片中的“刘忆苦”)“雨中表白”这件疯狂而浪漫的事从直接嫁接到马小军身上。马小军初恋情愫的甜蜜、美好、紧张、痛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雨中表白”一事,不但是马小军内心情感的一次大爆发,同时也是马小军预感到自己失恋后所做的最后一次挣扎,其内心的痛苦、纠结、既失望又怀有一丝希望的复杂心情都深刻蕴含其中了。此外,在“性”这个问题上,影片将小说里马小军在爱情理想破灭后使用强暴的手段来寻求心理平衡的情节被改成了马小军被米兰推倒在地后落荒而逃。可见,影片有意弱化了马小军的“兽性”,减少了人性中邪恶的东西,既表达出对人性美好的肯定,又从整体上保持住这段时光的美好纯真,也迎合了中国大众普遍的审美心理和期待。
      总之,通过上述情节的改编,影片有效地将焦点集中到马小军身上,突出了他性格特点,同时也使故事发展脉络清晰简明、情节引人入胜。
      三、增加人物形象和升华小说思想
      影片《阳光》改编地最成功的地方之一还在于它增加的几个人物形象——骑着木棍的傻子、被学生嘲弄的胡老师、看裸体女人电影的老将军以及威震北京的小坏蛋。虽然他们戏份不多,但却是提升影片思想高度的重要部分。影片通过他们完成了对现实的嘲弄和当时人们真实生活状态的反思。
      傻子在整部影片中的台词只有三句:“古伦木”、“欧巴”、“傻逼”。北京电影学院苏牧教授认为,“古伦木”和“欧巴”是前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的暗号,是两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异常强烈的词语。这两个词可以说包涵着傻子和少年们的在那特殊时代里共同的社会主义信仰和革命激情。影片里六条的孩子欺负傻子、逼傻子吃猫屎、还抢了傻子的木棍的情节正象征着少年们的信仰受到了挑战,所以他们迅速展开了反击。而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少年们在去报仇时,电影的背景是播音员在字正腔圆地播报越南战争的新闻和高亢嘹亮的《国际歌》。因为在少年们看来,这场“战争”是伟大的,他们是在为友情、荣誉、正义、信仰甚至社会主义事业而斗争。从某种程度上讲,影片中少年们始终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正与对这坚定的信仰密不可分。或许今天的人们看来,文革里人们的这种精神状态就是傻子,但终日亟亟于富贵的、自认为聪明的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傻子呢?可以说,导演正是通过傻子这个形象来对物质充裕却信仰缺失的现代人进行辛辣的嘲讽。所以当中年马小军和伙伴们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上流人物,当毛泽东的的头像俨然变成了一道平安符时,傻子反而以一种十分高大的形象出现并鄙视地骂了一句“傻逼”。
      当然,导演并没有因为文革中的人们尚存信仰而对文革进行全面肯定,相反,他对文革中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冷静思考,并把这种思考通过三个漫画式的人物——胡老师、老将军和小坏蛋表达了出来。胡老师在神圣的讲台上显得猥琐滑稽,遭到了学生戏弄却不敢还击,甚至连上厕所也被学生偷看,威威师道尊严荡然无存;老将军叱咤疆场,但却在漂亮女秘书的陪同下打着“批判”的幌子道貌岸然地集体偷看有裸体女人的电影,其虚伪、滑稽和时代对人性的压抑可见一斑。还有威震北京、心狠手辣的小坏蛋却死于几个十五六岁的小孩之手!通过这几个人物,影片对权威进行了无情消解,一切看似高高在上的东西都被解构得体无完肤。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通过对小说《动物凶猛》主题向度的调整、情节的整合、人物形象的增加等改编途径,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趣味,适应了电影这种媒介的需求,而且突出了中心人物马小军鲜明的个性,升华了小说的思想内涵,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改编。
      参考文献:
      [1]王朔著.动物凶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姜文等著.一部电影的诞生[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3]柯小君.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文艺学.2007.
      [4]章淑华.傻子意象及其他[J].北京:电影文学.2011.

    推荐访问:浅谈 改编 凶猛 灿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