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诗境何人到

    时间:2019-04-26 03:21: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刘商思想上受佛禅影响,诗歌创作上也深受佛禅美学思想的浸润,他在诗中塑造禅僧形象、描绘禅迹、使用佛禅典故词语、阐发禅理、创造禅境,他的诗歌充盈着浓郁的佛理禅义,显现了中唐诗禅合流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 刘商 佛禅诗 美学特点
      中唐诗人刘商晚年辞官南游,隐居于江南,多游历于佛寺僧庐之间,与僧人相往还,与中唐大多诗人一样,不仅思想上受佛禅影响,在诗歌创作上也深受佛禅美学思想的浸润,诗作中充溢着浓郁的佛理禅义。
      刘商诗歌散佚大半,今存17首佛禅诗,占百首存诗的六分之一,且大多为晚年所作。他的佛禅诗在内容上涉及塑造禅僧形象、描绘禅迹、使用佛禅典故词语、阐发禅理、创造禅境等几个方面。他归隐江南后,潜心佛道,仅从诗题中便可知他与僧人交游甚密:《酬 上人采药见寄》《酬问师》《送僧往湖南》《送 上人》《赠头陀师》《酬道芬寄画松》《题道济上人房》《与湛上人院画松》《画树后呈 师》等。所写僧人中有诗僧 上人、问师,有画僧道芬,有勇猛的头陀师,有潇洒的禅僧。如《送 上人》刻画诗僧形象:“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寒霜漫天、叶落满山, 上人手持寒锡踽踽独行,渐渐消失于远山之中,作者为他的前景担忧,更为缺少了一个诗友而遗憾。 上人为中唐时扬州名僧,权德舆有《送 上人归扬州禅智寺》诗,柳宗元有《送 上人归淮南觐省序》,均写此僧。《酬问师》中的问师是一位诗境高远、禅心精进的得道禅师。《酬道芬寄画松》中的道芬是当时有名的画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载,窦庠有《赠道芬上人》诗。刘商诗称“闻道铅华学沈宁,寒枝淅沥叶青青”,说道芬向名画家沈宁学画,他画的松枝叶葱郁,画中似隐隐传来寒风淅沥之声,赞其画不仅有松之形,更有松之神。《赠头陀师》塑造了一位勇猛精进、老当益壮的僧人形象:“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秋山年长头陀处,说我军前射虎归。”此僧深得佛禅精髓,具备勇往直前的勇气:少壮从军、飞马赴敌、射虎而归;老年出家隐于秋山,却豪气不减,犹忆当年勇猛。头陀师颇富个性,生气勃郁,与心如死灰、面壁打坐的僧人有天壤之别。如果说此头陀师的特征为勇猛豪放,那么作者笔下的另一僧人则散发出潇洒的风致: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送僧往湖南》)
      僧人在斜照下悠闲地步出寺庙,行走在绿意盎然的稻田中,袈裟(一名水田衣)与稻苗互映,物我交融。船行南湖,秋水、禅僧、莲花融为一体,一派皎洁明澈、纯净无尘的境界,犹似进入天国。僧人是如此超凡脱俗、潇洒自在,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商塑造的诗僧、画僧、勇猛精进之僧、风流潇洒之僧,皆个性凸显,别具一格,与焚香默坐、终生陪伴青灯古佛的僧人大相径庭,表明中唐时禅宗倡导的佛教人间化、生活化的理念,已经在僧众中得到广泛响应并成为他们的修行常态。
      刘商描绘禅迹、题咏佛寺的诗如《题禅居废寺》《题山寺》《曲水寺枳实》《袁十五远访山门》等,或描绘佛寺自然环境,或借以阐释佛理,或即景抒情,写法灵活,充满画意。他往往以画家的锐眼捕捉景物,以诗人之妙笔描绘出一幅幅缭绕着佛光禅影的画面:“扁舟水淼淼,曲岸复长塘”、“云烟横极浦,花木拥回廊”,凸显其势高水曲之特点,犹似山水画轴;“古殿门空掩,杨花雪乱飞”,一座颓败荒凉之古寺如在眼前;“鸟喧残果落,兰败几花开”,曲尽“野寺”败落冷寂之特点;“僻居谋道不谋身,避病桃源不避秦”,僻居深山而不逃避生活,疏离现实皆为修心养性,道出了中唐士人逃避乱世又热爱人生的精神状态。
      善于使用佛禅典故词语,也是刘商诗歌特点之一。如写头陀师“雪山童子未缁衣”,即使用佛教名典。“雪山童子”亦称“雪山大士”,为释迦牟尼的别称。佛典记载释氏在过去曾于雪山修苦行,后形容僧人修行佛道的坚定不移。王维在《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中说:“雪山童子,不顾芭蕉之身;云地比丘,欲成甘蔗之种”{1},也用此典作称美之词。诗人用此典比喻头陀师如释氏雪山修行一样,具备勇猛精进之精神,必能得到佛性。“头陀”,梵语音译,为去除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爱的修行法。《法苑珠林》云:“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2}诗称此僧为头陀师,表示诗人对此种修行法之肯定。在《咏双开莲花》中,诗人把并蒂莲比喻为比翼双飞的迦陵鸟:“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彩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早晚”即何时之意)“迦陵鸟”为佛经中生于西方极乐净土中的仙鸟,伎乐天之一,形象优美,歌喉甜美,舞姿柔美,供奉娱乐诸佛菩萨。诗以迦陵鸟为喻,即曲尽并蒂莲柔美飘动之美妙,又使诗蒙上一层神秘朦胧的佛教色彩。作者在诗中广泛使用佛禅词语,信手拈来,毫不费力,融于诗中,不见斧凿痕迹。精舍、缁衣、疏钟、清磬、寒锡、袈裟、秋水、莲花……工于使用佛典与佛语,使其诗笼罩着较为浓郁的佛禅色彩,也显现了诗禅合流的时代特点。
      刘商佛禅诗的高妙之处,是他在诗中创造禅境和阐发佛理禅意。《酬问师》:“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先称美问师之诗意境空灵无边,精美的诗句似琉璃般闪烁明灭。“虚空”,佛教中作为一切法存在的处所与空间,其特征是无碍、无障,为宇宙之本质和佛性之所在。《坛经》上说:“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自性真空,亦复如是。”{3}因而“虚空”明指问师诗歌境界之大,暗指其禅心之大、禅学造诣之深。无形之诗境与无边之禅心又是由精美的词语构成,这是禅宗“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理念的文学阐释。后面赞美问师创造的无边无形之诗境无人达到,而他的禅心又超越了诗境,即问师表达的禅意是在诗外。如要把握其禅心禅意就必须超离文字,靠“悟”去实现。此诗在称美问师之诗境禅心的同时,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禅学真意的把握与领悟,在看似淡然的诗句中,含有禅宗的机锋悟心而又不刻意为之,由此可见诗人诗学禅学之造诣。《送僧往湖南》一诗在风致潇洒的僧人形象后面,深隐着诗人对佛禅义理的深刻感悟,形象画面中蕴含着抽象的佛理。“可怜秋水照莲花”中“秋水”、“莲花”均为佛教常用意象,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澈通透,“莲花”喻心境纯净无尘。澄明的秋水、洁净的莲花与潇洒的僧人互相映照叠合,融合无痕,生出无限空灵纯净的禅心禅境,也是诗人的心灵在“悟”后进入的澄明境界。权德舆“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也是以莲花秋水比喻空无挂碍的禅心禅境,可见禅理在中唐的深入人心。“何处营求出世间,心中无事即身闲。门外水流风叶落,唯将定性对前山。”(《题道济上人房》)“出世间”,佛教中远离三界烦恼的境地,从现实情欲世界超脱而达到的境界,脱离世俗生活,以种种止观戒修等修行方式来追求。诗人认为“出世间”无处可寻,离开世间去求解脱是虚妄的,只有“心中无事”才能获得“身闲”,摆脱烦恼。作者以诗语阐释了慧能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禅宗理念。“定性”即禅定之心性,《坛经》上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4}可见“定性”是指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又不受个人主观欲望所控制的虚静而又和谐的精神状态。诗人认为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修心,做到“心中无事”。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诗语写诗人的禅理之悟: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5}此诗可谓既有“艺术的两元”,又有“禅之心灵”。“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同一蝉声,为何“客”听来心惊意烦,“僧”却充耳不闻,心清境静,原因即在于“客心惊”、“客”心动,而“僧”心不惊、心不动。《坛经》中有一故事曰:“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6}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均阐释了“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的佛理。
      刘商阐释佛理、创造禅境的诗篇,以修心为旨归,在禅心、客心、士心与诗心的比喻和对比中,表达了自己对佛禅奥义的准确把握与深刻感悟,与当时盛行的禅宗思想颇为切合。《坛经》是中国化佛学的代表作,禅宗的经典,它的宗旨是将佛性心性化、人性化,“把传统佛教的真如佛变为心性佛,把佛度师度变为自性自度,把强调修禅静坐变为注重道由心悟,把强调经教变为不立文字,把强调出世间求解脱变为注重即世间求解脱。{7}”刘商以形象化的诗语阐释了禅宗心性论哲学,他虽未皈依佛门,却以诗的形式感悟到了道由心悟、自性自度、不立文字、即世间求解脱等禅宗奥义。他在诗中追求的随缘自适、摆脱束缚、自然适意、宁静淡远而又生气勃郁的境界,既是禅宗追求的人生境界,又是诗学追求的审美境界。
      
      
      {1} 王维:《王右丞集》,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94页。
      {2} 道世:《法苑珠林》,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424页。
      {3}{4}{6} 惠能:《坛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0页,第84页,第31页.省略

    推荐访问:禅心 人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