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教学中独特的思维模式] 人的九大思维模式

    时间:2019-04-14 03:30: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把“三”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运用在教学中,是笔者的一种尝试。本文从三个角度阐述了“三”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一是巧用“三”提问,以此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巧妙地解读文本;二是借用“三”作为教学的“度”,优化教学过程;三是化用“三”思,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作全面反思,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关键词】教学 思维模式
      作为教学中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恰当巧妙地运用“三问”“三度”“三思”等思维模式,对教育教学有重大作用与意义。
      一、巧用“三”问,妙解文本
      教学中,常有“一问三不知”的尴尬情形发生,这不能一味怪罪学生,其实教师该反省自己——问的角度、问的时机、问的方式等恰当准确吗?提问是一门艺术,善于抓好角度是关键。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是艺术的再现,许多作品不可避免带有“三”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若能把这些显现的或隐含的”三”挖掘出来,智慧地运用“三”思维来提问并进行巧妙解读,不仅会给学生新颖感,引发极大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思维,深入透彻理解文本,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常见的如《失街亭》中的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抓住了这两个“三”,就抓住了教学的核心问题——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层次的如有老师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巧妙设计了几个带“三”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在轻松自然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和人物、主题,这三个问题是:1.文中“三”次描写祝福的情景,有何作用?2.文中为什么要对祥林嫂进行“三”次肖像刻画?3.文中写了哪“三”类人?意义何在?湖北枝江一中的曹振国老师在设计《逍遥游》时,也是巧妙运用“三”思维(抓住三个切入点)而取胜:第一课时以“逍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第二课时以“笑”(这里依然抓“三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作者思想;第三课时以“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鉴赏艺术特色(详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12期)。同时笔者教学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尝试用“三”思维来提问,也效果明显。具体操作是:1.以三个“必要”(文章一、二节,作者写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写作缘由;2.以三处“矛盾”(文章三次提到“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这恰好和三个“必要“构成三组矛盾)设问,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情感脉络与写作思路;3.以“三类”人物(真的猛士,政府和文人走狗等反动者,庸人)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作者情感态度与写作目的。
      二、借用“三”度,优化教学
      古人注解“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为:“三者数之小终。”《国语·周语下》主张音乐要“纪之以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劝主子“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三”是处事行动的一个度。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繁琐、低效,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一个“度”字。借用“三”为度,可以化繁为简,优化教学,提高效率和质量。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度”:
      1.教学目标以“三”为度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当前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目标杂而多,一篇课文少者四五个目标,多者七八个目标,看似有条不紊、细致扎实,实则凌乱无序、蜻蜓点水,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茫然无知,既没掌握重点,更没突破难点,结果多目标变成了无目标。因而我们提倡以“三”为度,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有“三”个层次(维度),既要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更要照顾学生生活与高考实用的实际情况,后者的三个层次一般可以定为:体系层次,即确定你的这个目标在整个语文体系、高考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运用层次,即确定所定目标在学生生活实际、考试实际中如何运用、实用有效;生成层次,即在实施既定目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其他必须解决的目标。二是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不超过“三”个,且尽量要兼顾,不能太单纯,如三个目标不能都是“知识”维度的。三是一个教学目标在一个学期(或一册书中)出现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有些教学目标很重要,于是一些老师几乎每节课都盯着那几个教学目标,机械地反复出现,让学生生厌,失去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法以“三”为度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教学方法,不能连续三次运用于一个班级的教学;二是指“三”代表多数,希望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要创新。道理很浅显,鲍鱼燕窝好吃,如果每顿都让你吃,你肯定会厌恶;同理,即使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每节课都是一成不变地进行着,学生也会生厌。所以,教学方法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变化,不断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要多学习,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运用8—10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文体,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恰当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提问举例以“三”为度
      提问举例是技巧性的,问什么,怎么问,问谁,举哪些例子等,须要精心的设计。一些老师在课堂上,随意地提问、举例,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尤其是没有思考而随意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不仅严重伤害学生自尊,更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的恐惧与厌恶,如此,课堂效率从何而来?提问举例以“三”为度的操作是:1.设计问题、例子时要“三思”——问题、例子要解决什么?回答不上怎样引导?类似的情况怎样解决?2.抽学生答一个问题不超过三个,否则就会白白浪费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3.一堂课同一个学生答问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要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4.论证一个问题举例不超过三个,否则就累赘而降低课堂效率。
      4.作业训练以“三”为度
      在题海战术盛行的今天,提倡作业训练以“三”为度,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一些教师,一布置作业就是10多页,一发试卷就是几大张,学生叫苦不迭,自然完成质量也大打折扣。作业训练要精选才有效,以“三”为度,恰到好处。一是学生的作业量不超过3页,二是同一类型的试题训练量不超过三道;三是识记的知识抄写不超过三遍。
      三、化用“三”思,促进发展
      “三思而后行”“吾日三省吾身”等古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断地反思反省。教学工作更是如此,因为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成名成家者必经之路。所以,一个有追求、有思想的教师,都要对自己进行“三思”:一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即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个别辅导、师生交流、学生表现等,如反思备课:备课是否全面,是否体现了学生为本,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习效果,预设是否合理,生成是否有考虑,如何应对课堂可能的突发事件等。二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本身进行思考,发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教学思想,这些思想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否突破了应试教育或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有没有自己独创的教学思想火花闪现,如果有,记录下来,与经典教学理论相比较,思索自己的思想有什么特点,能否有新的发展等。三思自己的教学成果。首先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要取得怎样的成果;其次反思总结自己的得失,尤其是那些不足之处是怎样克服的,对其他教师有什么借鉴之处;再次反思总结自己的做法理论支撑是什么,是否有新的突破等。只要长期做到这“三思”,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必将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将在这“三思”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若持之以恒,定将厚积薄发,硕果累累。
      由此可见,“三”不仅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恰当运用“三”思维模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对教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市求精中学。

    推荐访问:思维模式 独特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