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从目的论看中餐菜单英译|中餐菜单英译

    时间:2018-12-30 03:25: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菜单翻译有着极强的目的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在激发顾客食欲同时,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就是中餐菜单英译的目的。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准确了解、熟悉每一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外,还要对中、西餐菜单的差异有所把握,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本文从目的性理论的角度看中餐菜单英译,在指出常见翻译错误的基础上讨论了菜单英译的常见策略。
      关键词: 目的论 中餐菜单 英译
      
      一、引言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独具魅力,而中餐菜单的英文译名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大,来华参观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各种餐厅、饭店外籍游客的身影也越来越频繁。为了方便外国客人的用餐,弘扬中国独具魅力的餐饮文化,中餐菜单的英译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中餐菜单的英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传播工作。一份中餐菜单的优秀英译应基本满足外国客人用餐的便利,还可以让外国客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准确了解、熟悉每一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还要对中、西餐菜单的差异有所把握,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中餐菜单英译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美食闻名遐迩,但由于中国饮食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内涵丰富,要把中餐菜单中每一道菜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只是在语言层次上的转化,而是在文化层次的进一步转化。目前,中餐菜单英译名花样层出,极不规范,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翻译方法混乱,缺乏统一标准。
      1.音译法就是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中与其发音近似词的音调表达。这类译法比较简便,但由于其为写意汉语拼音字母的音译,外国人很难从中领会其内涵。单纯的音译,如:“狗不理包子”译为“GoubuliBaozi”,“佛跳墙”译为“Fo Tiao Qiang”,既没有体现出这类食品的特点,也没有其他意义。
      2.直译法就是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逐字逐句地译出。此类译法对字逐译,较为直观,忠实于原文,但单纯直译以字面意义为主,生硬、难懂,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空白,有些会引起外国客人的不解与困惑。如“麻婆豆腐”译为Pock Marked Grandma’s Bean Curd;“红烧狮子头”译为Lion Head;非常吉利的一道菜“四喜丸子”,翻译成英文是Four glad meatballs(四个高兴的肉团);“猴魁茶”翻译出来是Number one monkey-tea(第一只猴子茶),外国客人面对这些译名,谁敢吃?谁还爱吃?
      
      三、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
      
      什么样的译文才是好译文?大部分人都认为译文应该准确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确实,传统上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译文应该从文体以及其它语言学特征上与原文相同。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种热潮,人们认为应该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即看读者是否能获得和原文一样的心理反应。
      Nida认为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对等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在Nida看来,翻译就是要在目的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该不像译文。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使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
      Vermeer的目的性理论(skopos theories)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的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费米尔(Hans J.Vemeer)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德国的功能翻译派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费米尔(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诺德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诺德给翻译下的定义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源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诺德以译文的目的为准则,为译文的改译和增删提供了标准。根据目的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Nord,2001)。诺德将翻译的目的分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以及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使用直译以体现源语的语言结构)。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呢?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目的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的目的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修正了传统的“忠实”标准,扩展了可译性范围,并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使得翻译更贴近实际,对中餐菜单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功能目的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菜名是菜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功能和推销价值。菜名就其功能而言,主要表现为信息功能、美学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等。一道好的菜,如果配有一个奇妙、雅致、响亮的名称,一定会使人心情愉快,食欲大增,所以中国菜除了色、香、味、形、器等要求外,还有一个“名”的问题。美食必有美名,食以名传,名以食传。
      中餐菜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料、味、形、质、色、时令、烹调技法、地名、人物、典故、比喻、寄意、抒怀、数字等。从大的方面看,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一)写实命名法
      这是由实指词汇组合构成菜名的方法,是中菜命名中最主要和采用最广泛的直观方法,观其名称,就能了解菜肴的某些特点,如原料的组成、颜色和形状,烹制方法,菜肴的味道等。此类菜名翻译时适合用直译法,直接明了。如“蒜茸蒸龙虾”(steamed lobster with garlic)。
      (二)虚实命名法
      这是就菜肴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美化的命名方法,其名称由实指词汇和虚指词汇组合构成,实中有虚,看菜名即知其原料,同时,还有几分雅趣。如“兰花小竹笋(sauté fresh bamboo shoots shaped like orchids)是精选鲜嫩小竹笋,笋尖用刀切成兰花形状再用油煎。”“兰花”表示笋成菜后的造型,这是对菜肴形状的美化。又如“太极芋泥”(Taiji taro cream),这道菜一边是芋泥,一边是深色的乌豆沙,和谐对称,体现了一种既对立又统一、既柔美又壮美的和谐美,表达了一种如意、健康、明朗、喜庆、吉祥、幸福的愿望。“太极”是根据菜肴的造型如“八卦”而取的。翻译此类菜名时可用意译法、直译+意译法、转译法。
      (三)艺术命名法
      一道菜名本身就是从诗词歌赋、典故、成语或者优美的传说中引用而来的,一张菜单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文学欣赏的价值。如甲鱼炖鸡(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这道汤菜取名为“霸王别姬”。此类菜名一般不反映菜肴的烹法或原料,翻译时适合用意译法或直译+释意法。
      如果再具体分类,艺术命名法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喜庆型
      即给菜肴取一些吉祥的、祝福的名字。例如四块一盘的红烧肉,取名为“四喜肉”(braised brisket with brown sauce),便有了“四喜临门”的好口彩。听到这道菜的名称,人们会产生喜悦心理。所谓“四喜”,旧时是指福、禄、寿、禧;也可以是指《四喜诗》所赞美的四件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菜肴以“四喜”为名,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夸张型
      就是把菜肴加以夸张和想象,安上一个华贵的名称。如“天下第一菜”(fried shelled shrimps on toast),这道菜是将锅巴在滚油中炸酥,再用虾仁、熟鸡丝、鸡汤等熬成浓汁,送上桌时将汁浇在锅巴上,盘内发生“嘶啦”一声,冒出一缕青烟,香味扑鼻。乾隆帝品尝后觉得鲜美异常,即赞道:“此菜堪谓‘天下第一菜’”。从此得名,留传至今。
      3.典故型
      即菜名含有故事,非同一般。如湖北名菜“草船借箭”(deep-fried mandarin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是用鳜鱼作船,蛋松充草人,笋丝比箭,制成形态逼真的“草船借箭”佳肴,就是出自《三国演义》中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五、结语
      
      人类的餐饮文化及语言的共性为菜谱的翻译奠定了语言的可译性基础。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又给菜单的翻译带来了巨大障碍。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餐菜名寓意深刻,这更增添了中餐菜单的英译的难度。中餐菜单作为一种信息类语篇,其预期翻译目的是让外国客人能够看懂菜名,方便外国客人的用餐,同时增加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翻译菜单时既要注重每道菜的实质内容,又要讲求美感,考虑读者的认知和心理,使他们在了解菜肴的原料与做法的基础上也能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1964:23-25.
      [2]Nord 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Atlanta:GA,1991:28.
      [3]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9.
      [4]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9-12.
      [5]刘凤玲.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目的论 看中 菜单 英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