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脱贫攻坚 > 正文

    张家川县汉和平元年河峪摩崖石刻释考

    时间:2021-04-12 13:44: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张家川县汉和平元年河峪摩崖石刻释考 2021-04-06 08:23:02 文物鉴定与鉴赏订阅 2021 年 2 期收藏 王文斌 马小军

     摘 要:河峪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河峪村东侧,刻于公元 150 年,发现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点。近年来,有一批研究者对此摩崖石刻做了考釋解读,作者发现他们在考释其文本与相关历史事实的过程中有过多的疏漏,文章拟对摩崖文本做了进一步的释读,对涉及人物及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考证。

     关键词:张家川;河峪;摩崖;赵亿 河峪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河峪村东侧,在东汉桓帝和平元年(150)由赵亿建造。摩崖石刻总体略呈长方形,距地面约 0.65 米,残高约 2.5 米,宽约 1.1 米,总面积约 3 平方米,因其石质表面粗糙,质地疏松,又经近 2000 年的自然侵蚀,崖面左侧及中下部脱落较为严重。摩崖石刻行文依照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镌刻,字体为阴刻汉隶书。其上部中间靠右侧仅存单独古隶“汉”字为碑额,字径约 25 厘米。摩崖石刻正文共 15 列,每列 18字,共约 270 字,字径约 6 厘米。因自然侵蚀较严重,字迹多漫漶,现存不到 130 字,可辨者仅 126 字。仅存摩崖文本的内容主要记载了汉阳太守刘福善政亲民及安抚羌人,恢复社会生产,施惠于民的显著政绩和历史事实。

     该摩崖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由张家川县恭门文化站原站长王城科先生发现,直至八十年代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结束后登记为文物点,同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 年被依法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 年 10 月被国务院依法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摩崖文本释考

     考察刻文,总共 15 行,第一行上半部残缺,第二行至十四行由于摩崖选石质地粗糙疏松,中部靠下字体多脱落,字数不清。但是刻文成列成行,排列整齐,整体左侧略高于右侧,因摩崖的表面凸凹不平,刻字的大小略有不同,但整体规范。根据崖面整体情况以及文字的字径计算,满行共 18 字。第十五行建造者信息清晰可见,摩崖正文总共 270 字。截至目前,作者所见论著、论文中关于此摩崖的释文内容参差不齐。现依据原石刻(图 1)及原石拓本,释文如下(□中的字,则为笔者根据前后文义及残字所补,行末[一]、[二]等为笔者注,方便后文考释):

     [一]此碑应为官府正体,而非民间俗体。官府正体是统治阶级相关意志的体现,代表着上层建筑,一般情况下由官府的文吏撰稿。所以该摩崖石刻的书写是经过官方认可的书写体系和通行的准字体及格式规范而书写镌刻的,字体应方正标准,内容应符合官体格式,用词应符合官府要求的标准词语,碑的形制应规整。民间书写格式即俗体,在内容、用词及格式方面没有严格的要求,字体书写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官体格式在史籍当中多体现在诏令、策文等文体中。通观此碑镌刻形制及书写格式,字体方正,形制规整,笔力遒劲,内容词句多体现官体用语,应为官府正体书。刻额,目前正文上部,在摩崖中轴线靠右侧仅存一“汉”字,尤其是“汉”字左边,碑面脱落的现象严重。由于岩石松动,早期对摩崖进行过原始的加固,用水泥进行人为的修补。但依汉代官府正体的规制,碑额刻铭或在碑文中轴线上,如《张迁碑》《白石神君碑》等。或在碑文中轴线两侧,呈对称分布,如《鲜于璜碑》《韩仁铭》《张君碑》等。不论碑额是圆形、圭形还是有刻额的摩崖,刻额都不可能出现严重偏左或者偏右的现象。纵观全文,碑文主要记载汉阳太守刘福的事迹,刻额仅存一“汉”字,而且偏离摩崖形制的中轴线靠右,显得很不协调,再依刻额的字径、碑文的字径以及碑额刻面判断,在“汉”字的左侧还存在一个字的直径。这样,在碑的中轴线两侧应该各有一字,碑的整体呈“凸”字形,左右对称,从形制上也符合官府正体文书体例的规范标准(图 2)。该摩崖地处南大道中段,关山西麓,此地在东汉属汉阳郡的陇县或邽县管辖。根据通篇文义、摩崖文本的用词及摩崖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推断该摩崖为汉阳郡府或汉阳郡府属官所为。在碑额左侧应还刻有一“阳”字,碑额为“汉阳”两字,这与该摩崖所处的地理和所属郡望皆相吻合。

     [二]此行由于岩石疏松,有裂缝,用水泥修补过,前五个字残缺待考。“和平元年”为东汉第十位皇帝刘志的年号,即公元 150 年,“和平”年号只用一年,公元 151 年改“元嘉”。此摩崖建造距今一千八百多年。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15 岁时即位,时外戚掌权,后来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冀,此后又被宦官专政。病死,时年 36 岁,葬于宣陵。最后一字仅存右半部,通过与东汉时期所见碑铭相比较,应为“德”字,今增补。

     [三]“故汉阳太守”,此行第一字,多人释为“古”,误。该摩崖石刻正文的字径在六厘米左右,而此行的第一字只有 3厘米,“古”在后文“汉阳太守”等字的中轴线左侧,与后文字样相差 3 厘米左右。此字的右侧残损,所以此行第一字为“故”的残字。《楚辞·招魂》注:故,古也。①引申为旧故之意。②在史籍碑碣中多用来称呼离任或过世的原官吏、先贤等。如“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③“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碑”③。此行第二字,研究者多释为“阿”,误。阿阳,汉代县名,依前文论述,此处应为“汉阳”。“君讳喜”,多人做“君讳寿”解,误。第十三字仅存上半部分,丁宏武先生依据残存的字痕做了考证,摘录如下:“左边为„土,右边为„小,根据文义,此处当介绍刘福的籍贯所在。因下文称期先祖封昴毕野,昴毕为赵地封野,且此字残存部分与碑文最后一行赵亿之赵的上半部分非常接近,所以当为赵字。”④作者同意丁先生考证。最后两字依汉代的书写体例,在论述籍贯时,应为“人也”,如“傅介子,北地人也”。⑤“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也。”⑥根据摩崖文本文义,后六字应为刘福的籍贯郡望,这是汉代碑文的书写的一贯体例。

     [四]此行第一字,前人多释为“巳”,误。与同期汉碑字体及残留字痕对比,应为“其”。“景帝少子”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汉景帝封少子刘舜为常山宪王,常山为赵地昴毕封野。“昴毕野”中“野”,即分野,指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代以在天空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与之相对应地面上州、国、郡的位置。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古人以冀州为“昴毕”分野。景帝少子刘舜封于常山,汉代常山隶属于冀州,故以“昴毕”代称刘舜的封地常山国。“君……浮阳”,此句应在说明刘福的出仕经历,再根据“浮”字及第五行第一字“令”字推断,“浮”字后面应为“阳”字。“浮阳”,秦置县。两汉因之,为渤海郡治所在地,隶属冀州。据上下文一判断,此残句的意思是刘福曾经做过浮阳县令。此行第十三字仅存上半部分“┐”,据文义推断,这句意为刘福因才能出众、品行高尚被察举为浮阳令。仅存残字字形与同时期《西峡颂》中的“以”字比较后发现一致,此字当释为“以”。据汉代选官制度,很多官吏都是明经通史、德才兼备、清高笃行,多

     有这样的品行才能举孝廉。刘福虽然为皇室的后裔,但是通过前后文义判断,他更是一个德才兼备、有才能的人,所以才会“吏民追思”,为他树碑勒铭,以示纪念。综上所述,这句可补为“君以材能除浮阳”。

     [五]此行第六字,多人做“所”字释,误。释“所”不符合汉代官制体系,汉代所属十三州没有设立过“所”这样的机构。设十三州刺史部,下设郡,郡下设县,以此判断此字当释为“部”。此行第八字,研究者多做残字或者释读为“者”“滨”等,均误。释“者”,前后文义不通,作为官体文书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释“滨”,根据前后文义做地名解似有可能,但结合史籍文献查证,均没有“滨”这样的郡级机构,也没有“滨”这样的县名,说史书漏载似有可能,如果说一个刺史部连救济一个郡或者一个县的能力都没有,还要靠其他刺史部来赈灾,从常理上说不通,综上应释读为“署”,即幽州刺史部的治所。据这行文义判断,刘福曾为幽州刺史,在幽州遇到灾年时巡行郡国,勘情赈灾。据后文“宽仁”等字样分析,他宽以待人,施恩与民。根据两汉诏令、两汉书文书体例用词,此句可以补为“令幽州刺史部在署济民之苦泽惠黎庶宽仁”。

     [六]“有虑深远之羌慕尔难追……碍萌”。羌,《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从犬,束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僰人、僬侥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①文献记载,西羌所属无常,逐水草而居,其种族经常活动于深山峡谷之中,反复无常,时而归属汉朝,时而聚众反叛,侵略边境百姓,成为汉代的边防大患之一,所以朝廷多有顾虑,守护西北边疆,安抚羌人,是汉王朝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所以在选人用人方面,一般都选用德才兼备人员。在策略方面,既有武力降伏策略又有安抚怀柔策略,多措并举。此行第七字,多人释“藻”“导”“卓”“关”等字,皆误。据摩崖文本文义,“尔难追”意为刘福在汉阳(天水市)执政期间对边民的恩惠让人吏民敬仰,无人可比。依据残留字痕及文义,此字当释为“慕”,即敬仰、仰慕之意。此行第十七字,学者有释“遵”“得”“边”者,误也。“”《汉隶字源·去声·代韵·字》引《杨君石门颂》通“碍”,阻碍,妨碍之义。“”从“”,从“走”,意为所到之处道路不通,有所阻碍。亦通“碍”,为“碍”的异体字。“”,即“萌”之异体。“萌,草也”②“碍萌”,意为所到之处,杂草丛生,道路不通。言此处人烟稀少,荒凉。西北羌患使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道路杂草丛生,阻碍交通。

     [七]“忿瑕荒之不柔数怨旷……不修”。“忿,怒也”。③“,通荒”。汉武帝时,“更置凉州,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④即凉州之名源于此。“瑕,秽,恶也”⑤。此行第八字,研究者多释“郡”“离”等,误。“”通“系”,为“系”之异体。“系,连也”⑥此处引申为连带,牵连之意。“数系”即数次连带、牵连。此行第十字,前人多做“命”“号”等字释读,误。此字仅残缺左下角部分,右边为“广”,左边残存“日”字上半部分,应为“旷”。“怨旷”,原指长期离别,语出《诗·邶风·雄雉序》:“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⑦“越碛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⑧“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吕延济注:“怨,别;旷,久也。”⑨此处引申为男无妻、女无夫之意。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大业已来,巡幸过度……每起离宫,峻宇雕墙,亟成壮丽,良家子女,充仞其间,怨旷感于幽冥,靡费极于民产。”⑩明沈德符《野获编·内监·对食》:“皆宫掖之中,怨旷无聊,解馋止渴,出此下策耳。”⑩康有为《大同书》丙部:“人权之自立既明,男女绝无怨旷之苦。”⑩据摩崖文本文义及两汉文体用词,此残句可补为“忿瑕荒之不柔数怨旷黎民流离德政不修”。此句意为连年羌乱,百姓经常受到牵连,男子无妻,女子丧夫,老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郡府不修德政,边民由此产生怨恨。

     [八]“乃眷西顾命君守之于是……”。“乃眷西顾”语出《诗经》,《诗经·大雅·皇矣》曰:“乃眷西顾,此维予宅。”“眷”同“睠”,说文解字:“眷,顾也。”①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该句常用于官体文书当中,予以说明朝廷、官府关怀着某一地方。如:“巴蜀作寇,侵我边疆,乃眷西顾,董统雍凉。”②“魏武君臣失和,乃眷西顾。太祖清扫关辅,以俟銮跸。”③故此行说明汉阳地处西北边陲,虽然荒凉,饱受兵祸之患,但朝廷也非常重视,因而选调德才兼备的刘福到汉阳任职,平叛羌乱,安抚羌人,处理矛盾,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生产。

     [九]“术怀远人岁丰积尔有余……其后”。“远人”语出《论语·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原文意为远方的人,即边疆少数民族,此处指羌人。第七字有释读为“情”“靖”者,误。依据残留右半部分“责”和文义判断,应为“积”,有积聚、积储之意。联系上文,词句意为刘福化解矛盾,安抚羌人,使边境安宁,羌人安稳,粮食大有,积而有余,边境居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十]“吏民追思渥惠……”。“追思”即怀念、怀想之意,在史籍碑刻中多用于记述已故的先贤或离任之后德高望重的官吏。如《史记·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

     大禹之后于杞。”⑤《北齐书·卷二一·封隆之传》:“隆之素得乡里人情,频为本州岛,留心抚字,吏民追思,立碑颂德。”⑥“渥惠”即深厚的恩惠,《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婕妤》:“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盛明。”颜师古注:“渥,厚也。”⑦多出现在诗赋当中。如唐谢偃《观舞赋》中“列通籍之渥惠,承置醴之殊恩”,南朝谢灵运《伤己赋》中“丁旷代之渥惠,遭谬眷于君子”等。刘福调任汉阳太守后,百姓安居乐业,此句主要叙述为汉阳太守刘福立碑的缘由。

     [十一]“伊君德洞绝旅播……陇水怀还”。“伊,惟也”。《汉书·地理志下》:“伊其柑谑。”《董仲舒传》:“伊欲风流而令行。”颜师古注“伊,惟也”⑧;《后汉书·傅毅傅》:“伊宗皇士”;李贤注:“伊,惟也。”⑨“伊君德”在汉碑中仅见《武班碑》,“伊君遗德,亦孔之珍,故立石铭碑,以旌明德焉”。第四字依碑残留字痕及其他汉碑字样对比,应为“洞”字。第十五字,有做空缺、“执”“艺”“邽”字释者,均误。据残字及前后文义,当为“陇”的异体字。第十六字,有释“永”“以”等字者,误。依残字及文义判断,当为“水”字。第十七字“怀”同原碑第八行第二字“怀”。第十八字研究者多空缺或做“远”字释,均误。残字同《史晨碑》当中的“还”字,即此句后四字为“陇水怀还”。此摩崖在陇山(陇坻),即现在的关山,又在陇道之侧,陇水发源于此处,说明陇水蜿蜒怀还,从此处经过,以此来说明该摩崖所处的地理位置。

     [十二]“合功实配往古勒铭……谁”。“合功实配”意为根据其表现及功德予以相应的...

    推荐访问:摩崖 石刻 元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