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建党的基本遵循
时间:2022-12-05 15:5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王宪卿 龙 群
(石河子大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得出的建党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团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对思想理论的坚持与创新,到对现实实践的要求和保障,思想建党包含着五项基本遵循:理论武装、理论创新、理想信念、实事求是和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是思想建党的根本要求,推进理论创新为思想建党提供发展动力,二者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对思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的鲜明特点,突出了无产阶级政党重视思想先进性的显著特征。思想建党原则中也包含着对实践的现实要求。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想建党的首要任务,发挥着筑牢思想之基的重要作用;
坚持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也是落实思想建党的基本要求;
做到多措并举,与制度建设同向发力,为思想建党提供了外部保障。
重视先进思想的引领作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在理论上做到清醒,才能担负起教育和领导无产阶级的使命。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保持思想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点。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斗争时就意识到加强思想理论武装的必要性,他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复杂国情中,面临着在一个以农民为多数人口的国家中发展自己、夺取革命胜利的艰巨任务。党在早期领导革命斗争过程中,由于不断吸收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加之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党的队伍容易出现思想混乱。1928年,毛泽东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3]说明了当时党内缺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迫切问题和加强党的思想领导的必要性。通过总结经验,古田会议正式确立了思想建党的重要原则,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国共产党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产生过教条主义错误,使党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受了重大损失,也引起了全党的警示。在革命斗争和延安整风运动中,党逐渐认识到正确思想指引的重要性,在党的七大上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思想领导放在党的领导的首要位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加强和改造党的思想的重要理论武器,确立了思想建党的重要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又一个崭新问题。虽然有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述和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但也存在着许多来自本国国情的具体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予解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一方面,通过强化党的理论武装,提高党的工作的预见性,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理论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党中央希望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的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从思想上防止官僚主义的出现。党中央曾多次就党的理论教育发出通知,要求全党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应对建设新中国的复杂任务。1956年党的八大再次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全党尤其是党的干部要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时期,党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借鉴苏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不断总结自身实践的经验教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抬头和国外自由主义思潮的涌入给党的思想阵地带来了冲击。为了统一全党认识,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要求全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学会用理论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党的理论阵地,以理论武装头脑,强调立足于实际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这一时期,全党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整理出版了多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党的理论武装。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复杂问题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更加需要理论的指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突出了理论对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将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为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思想保证。在改革开放时期,思想建党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并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世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指导思想视为党的根本和精神旗帜,发挥着思想引领和价值指引的重要作用。他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4]9。旗帜决定方向,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着党的性质和方向,必须始终坚持。为此,中国共产党多次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带动全体党员在学思践悟中提高执政本领,通过常态化的集中学习,使全党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能力,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理论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为统一全党思想、增强政治意识和“四个自信”提供了思想保证。面对国内外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筑牢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阵地,坚决抵制错误思想的干扰,牢牢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开创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新局面。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时代的变迁、条件的变化都无时无刻要求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无产阶级提供的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理,而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仍然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刻舟求剑式的教条主义只能招致失败。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将社会主义变为现实,这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从一国胜利论到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创新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指引了方向。列宁在总结革命经验时就曾提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应该被视为推动科学前进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还不成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偏重于苏联的解释,从而出现了一些教条主义、盲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这一问题,一些中国共产党人深入中国革命的基层,在实践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命题,对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道路。其后,随着对革命经验的深入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新的理论成果相继问世,理论创新蓬勃发展。理论的创新为中国共产党深化对中国国情和革命的认识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经济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在走过片面学习苏联模式的弯路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自主探索并逐步积累经验,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取得了如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学说等许多宝贵的理论成果。从一穷二白到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从仿效苏联模式到提出“第二次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伟大探索,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大胆解放思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3这一新的理论命题。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聚焦现代化建设,推进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相结合,为指导党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总结改革开放前后的实践经验,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据此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加深全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并回答了科学发展的理论内涵,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以自觉主动的历史担当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直面改革的矛盾困境,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改革难题和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深知改革只有进行时,理论必须与时俱进。新的实践为理论发展提供创新源泉,也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未来实践的发展。立足中国实际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6]。鲜明的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前进动力,对新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科学总结构成了理论创新的丰富内容。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做出了新的回答,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理论指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刚刚创建时的中国共产党仅有50多名党员,而面临的却是国家内忧外患、军阀割据的局面,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独立解放而奋斗。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遭到血腥屠杀,但他们没有被吓倒、被征服,涌现出了夏明翰、徐特立等无数英雄人物。随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失败教训,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暴动,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实现党的理想而坚决反击。特别是在经历了艰难跋涉和与敌人残酷斗争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更磨炼和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理想信念。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革命战争的生死考验,锻造出了一个坚定团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人民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要求全党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后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革命本色。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经济落后,但为了提高国防实力,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核讹诈”,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一起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扎根戈壁,隐姓埋名,克服重重困难,不断钻研,成功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两弹一星,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民族自信心。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面对人民生活的艰难,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毛泽东曾高度赞扬这种精神状态,他指出,“列宁说过,唯物主义者最‘唯心’。他们最能刻苦,最不怕死。金钱是物质,可金钱收买不了唯物主义者。他们有最伟大的理想,因此他们有最顽强的战斗性”[7]。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大胆探索,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依然没有忽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强调,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发挥着团结人民的重要作用,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一切。[5]190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理想信念发挥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调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力量,必须坚守理想信念。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坚持捍卫党的理想信念,捍卫党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不断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党的十六大上将其确立为思政工作的核心和加强党的先进性的首要条件。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全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4]15理想信念既是中国共产党追寻真理、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也是其应对考验、抵御危险的精神之柱。市场经济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定力。虽然没有了革命年代冲锋陷阵的生死考验,但执政的考验丝毫不逊于革命的考验,而且具有更强的隐蔽性,这就需要每位共产党员更加自觉主动地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精神之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要不断应对外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又要警惕党内存在的精神懈怠、思想滑坡的危险,需要进行很多具有新特点的伟大斗争。夺取伟大斗争的胜利,必须做到坚定理想信念纹丝不动,坚守精神追求始终不移。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对实际的观察和研究。马克思指出,“一个不了解社会现状的人,更不会了解力求推翻这个社会的运动和这个革命运动在文献上的表现”[8]。列宁也指出:“现在我们的言论和文章,已经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前对共产主义所做的那些论述,因为我们的言论和文章都是同日常各方面的工作联系着的。”[9]正是因为有这种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列宁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大胆实行新经济政策,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可以看到,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离开了实事求是,党的工作就会出现错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后,积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结规律。最初党内许多同志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主观地估计革命形势,给党造成了重大损失。毛泽东经过深刻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思想,但当时这一思想并没有在全党形成共识。遵义会议后,随着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实际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逐渐得到确立。但党内仍然存在不少主观主义的思想,给党的思想工作造成混乱。为了使全党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辩证法的高度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分析中国革命形势的必要性,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深刻的理论论证。1941年党中央在全党进行了整风运动。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使全党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带领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做了思想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状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制定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任务能否胜利完成取决于党的领导是否实事求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大会将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立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八大结束后不久,党的思想逐渐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现了“大跃进”等严重错误。1961年,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指出:“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但是解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调查做得少了,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实事求是对于党的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党回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他认为,离开了实事求是,只会给党造成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引下,党的优良传统逐渐恢复,并使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一次重申:“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5]38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把党的主张与人民首创相结合,抓住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机遇期,实现了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实事求是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实事求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作用,提出党的工作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人民利益为尺度,以理论创新为目标,明确了当代坚持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实事求是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经常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找到解决方法。同时,实事求是也意味着讲真话、办实事,这是检验党性最根本的标准。新时代面临许多新问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探索新型发展道路,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回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时代课题,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思想建党离不开党的各项建设的同向发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制度的外部保障作用。思想的自觉和自律不能代替制度的外部规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重视完善党的制度,用制度规范组织、统一思想。党的一大即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对党的组织机构、党员的条件和标准制定了制度规范,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逻辑起点。1922年召开的二大正式确立了党的章程,比较系统地明确了党的制度规范。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纪律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纠正党内错误思想,毛泽东提出既要从思想上肃清,又要从制度和政策上避免再次出现。党坚持从思想上分析错误的根源,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制度政策干预使其纠正。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制度建设,相继发出建立报告制度和健全党委制的要求,在制度层面强化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也为提高党的团结和战斗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明确党和政府的工作职能,党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在制度上确立起党的领导地位,使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其后,中央又相继出台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等带有制度性规范的文件,完善和规范党的组织,对党的组织进行思想和作风整顿。这一时期,党的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在探索中逐步完善。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具有重要导向和规范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党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更加注重建立和完善党的制度。从1980年开始,党中央相继出台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等规定,约束和规范党员的思想行为,在制度上为党的建设提供外部保障。制度执行的效果与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有着直接关系,加强党的建设既要以思想建设为引领,又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党和国家的形势日新月异,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与党的执纪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增强了党的建设的系统性。提高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系统治理,以思想为引领,以纪律和制度为准绳,增强底线意识,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如今,党中央继承和发扬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的重要经验,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充分展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生动阐述了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互配合的关系,通过思想理论的阐述论证,为制度建设奠定思想基础。中共中央多次开展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提高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改进党的作风。与此相适应的是党内一系列条例规定的实施,“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11],两者相互配合,同向发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经验时,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被明确列为重要经验之一。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12]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重视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的理论总结,同时又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余年来能够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中国共产党的“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行”,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理论优势转化为实践优势,以党的理论统一思想,引领方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需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遵循,从实际出发做到守正创新;
需要更加成熟的制度作为保障,把党的优势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