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成人依恋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1-06-10 08:01: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人依恋呈现阶段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模式随着成人依恋的阶段性发展产生解构和重构。安全型成人依恋保持了对本民族的认同,提升了对外民族的认同;不安全型成人依恋强化了对本民族的认同,降低了对外民族的认同。
      关键词:安全型成人依恋;不安全型成人依恋;民族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0.033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0—0135—04
      为贯彻民族平等原则,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一个多民族和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家,我国相继推行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教育方面的政策来推动少数民族教育,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促进民族间交流的强心剂,比如在非民族院校设立“预科班”与“民族班”;《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2000);《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02)。随着这些优惠政策的深入推行,由西北民族地区向东部汉族聚集区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日益增多。地域的改变,他们的生活中心也随之发生转移,这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全新的心理体验,与此同时,他们也可能面临新的挑战。尤其在人际交往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大学生和少数民族,这种双重身份的交叉挑战了他们原本在居住地形成的人际交往模式。换言之,他们作为少数民族则传承和延续了本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其交往模式具有民族特色,因此,在内地高校生活和学习势必面临与外民族同学的交往,那么他们对本民族及外民族的认同有什么变化呢?其双重身份在与外民族交往过程中是如何展现的呢?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人际交往展现出成人依恋的特点。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之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结,是个体靠近其主观上认为能够提供并满足生理、心理安全的特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稳定倾向和实质努力。”
      Bartholomew将成人依恋分成四种类型,即安全型、冷漠型、迷恋型和恐惧型,个体人际关系相处融洽,对自我和他人都保持积极的观点,是安全型的表现。个体比较依赖自我,拒绝与他人产生联系,对自我的态度较为积极而对他人的态度较为消极,是冷漠型的表现。个体过于依赖他人、消极自我的状态,是迷恋型的表现。个体对自我和他人都持消极看法,容易焦虑并产生不信任感,是恐惧型的表现。相比,后三种依恋类型属于不安全型,本文在对民族认同和依恋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依恋的类型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成人依恋的相关性进行探究。
      一、民族认同与依恋的相关之基础研究
      对民族认同的指向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有从单一角度进行界定,即认为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身份的思考以及从而形成的对民族的态度;也有从双重角度进行界定,民族成员在民族互动和民族交往过程中基于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反观和思考而形成的对本民族(内群体)和外民族(外群体)的态度、信念、归属感和行为卷入,以及其对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等的认同。本文认为民族认同涵盖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以及外民族的态度和其身份、文化及行为的认同。
      笔者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访谈后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人依恋呈现阶段性,即分为三个阶段。Ⅰ期:负性体验较多,成人依恋模式呈较封闭状态。Ⅱ期:负性体验减少,正性体验增多,成人依恋模式呈半开放状态。Ⅲ期:正性体验逐渐占主导,成人依恋模式呈开放状态。
      在民族认同与依恋的相关基础之研究方面,Si-danius等以种族依恋为视角进行了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的研究,并提出民族多元化还是民族单一主导化的取舍问题。Kalsner等进行了亲子依恋、多种族认同、多代联系调查研究多种族学校的大学生适应问题。Maxwell等应用族群认同和人际关系的理论试图在网络社区中建立稳定的伙伴依恋关系。Brown等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在其种族认同发展的后期呈现较高的民族主义特征,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则在种族认同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民族主义。Haydon等发现安全型依恋的非裔美国大学生在其种族认同发展的后期呈现较高的民族主义特征,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则在种族认同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民族主义。
      二、不同的依恋发展阶段对民族认同产生不同的影响
      基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访谈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模式随着成人依恋的阶段性发展产生解构和重构。在成人依恋Ⅰ期,少数民族大学生负性体验较多,成人依恋呈现封闭状态,此时其民族认同处于认同本民族、隔离外民族(“你是你,我是我”)的认同模式,这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初始模式。随着成人依恋发展到Ⅱ期,此时负性体验减少,正性体验增多,成人依恋呈现半开放、半封闭状态,其民族认同处于认同本民族、靠近外民族(“我想靠近你”)的认同模式,此模式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解构旧的民族认同模式的关键过程。在旧的民族认同模式发生解构的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正性体验逐渐占据主导,成人依恋发展到Ⅲ期,其民族认同处于认同本民族、接纳外民族(“我们在一起”)的认同模式,此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发生重构,发展出与前期截然不同的民族认同模式。
      三、不同的依恋类型对民族认同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安全型成人依恋保持了对本民族的认同,提升了对外民族的认同
      基于Bartholomew的研究,若来内地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为安全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多展现出积极特质,能积极融入新的环境和群体,并朝着融洽的氛围努力,对自我、他人和周围的环境都保持积极、接纳的态度。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外民族大学生交往过程中,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多,少數民族大学生与外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负性体验逐渐减少,正性体验增多,人际交往呈开放状态,他们既与本民族成员交往,也会和外民族大学生交往。他们感受到外民族大学生对他们的好奇与接纳,而非拒绝和排斥,他们也同样以接纳的方式回应对方,双方的关系较为融洽。

    推荐访问:相关性 少数民族 依恋 认同 成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