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改组后的国民党性质新探

    时间:2021-06-01 16:02: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改组后的国民党不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是一个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向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转变的政党。共产国际未能将国民党与统一战线区别开来。不能正确区分资产阶级的结构及本质,将中国资产阶级视作在本质上是铁板一块的。由此必然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国共合作时期,为了维护统一战线而放弃了领导权;国共分裂时期,为了反抗国民党而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故共产国际的右、“左”错误理论是同源的。
      [关键词]共产国际;统一战线;国民党;资产阶级;领导权
      [作者简介]刘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610059;杨鹏程,中原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6-0097-05
      
      国共合作时期,指导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共产国际犯下严重的右倾退让错误,而国共分裂时期,它又造成中共出现过三次“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二者貌似截然相反,实则殊途同源,概是由同一个错误理论的推导而出的,即共产国际将国民党等同于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长期以来,大量的官方文献照此记载,中共党史学界也持此说。学界曾有人在探讨国民党究竟是一个何种性质的政党,指出国民党既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又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研究者从政治学的角度来阐释国民党的政党性质及其与统一战线的区别和联系。本文不揣浅陋,试图从改组后的国民党性质着手,对共产国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的原因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共产国际认为改组后的国民党就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实际上的国民党并非如此,它应是一个政党组织,而非统战组织。政党与统一战线是两个相异的政治学术语,其内涵与外延各不相同,二者不可混同。作为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团体性政治组织,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并由该阶级、阶层中的积极分子组成,拥有共同理想,采取共同行动,为夺取或参与政权而集聚起来的政治组织;统一战线则是由一些因自身力量不够强大的阶级、阶层或集团为战胜困难、实现共同利益而联合起来的政治联盟。二者的主要区别是:①政党是阶级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统一战线是群众性的政治组织,具有阶级联盟的表征。②政党以夺取或参与政权为政治目标;统一战线则以实现既定的共同利益为政治目标,为达到此目标也可能影响或参与政权。③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中的积极分子组成,党纲、党章对党员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因而政党是纪律严明的政治组织,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内聚性;统一战线是由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政治联盟,其纪律对成员没有太多的约束力,时常会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因此,相对政党而言,统一战线具有分离性、简单性。由于政党关系是阶级关系的最高表现形式,统一战线多表现为阶级联盟式的政治团体,统一战线中的阶级合作亦常表现为相应的政党之间的合作。
      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政党的阶级性质体现在党的名称、党的纲领、党的成员以及党的领导权这三个方面,但这三个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最表面的层次是名称和纲领,最本质的层次是领导权”。改组前的国民党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而改组后的国民党依然如此,在不同时期,它代表资产阶级中不同阶层的利益,只要从其纲领、党员成分和领导权等三个方面稍作分析就能窥见一斑。
      政党的政治纲领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政党成员结合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团体都不成为政党。政治纲领的实施是以政党夺取或掌握政权为前提的,因此,夺取或掌握政权是政党首要的目标,这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政治纲领的政治目标集中反映了政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和统一意志,体现了政党的阶级性质。恩格斯说:“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国民党领袖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就是要夺取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自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被国民党视为建国方略而载入党纲后,只对其作过新的解释,而未作实质性的修改。就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而言,民族主义就是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平等,即反帝反封,这是当时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民权主义就是采用分权与制衡原则,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以此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这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和国有化政策。可见,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的革命纲领和建设国家的施政方针,而不是统一战线的政治旗帜。尽管孙中山多次强调“三民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其实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对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区别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指出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阶段,没有社会主义阶段”,其宇宙观是“民生史观,实质是二元论或唯心论”,不具有革命彻底性,“除了那些最忠实于革命和真理的人们外,是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讲的和做的互相矛盾”。相反,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国际对其一再作出理想化、革命化的判断,未看清它所反映的阶级实质,认为国民党就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群众是政党生存的基础。改组前的国民党形如一盘散沙,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衡量党力,更属微渺”。孙中山对此痛心疾首,决心革新党务,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得尽力于民间”,“组织成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政党”。孙中山学习苏俄“办党”的经验,革除国民党“组织之未备”、“训练之未周”的夙弊。为此,国民党号呼奔走,四处宣传,向广大工农群众灌输三民主义,以争取群众对它的信任、支持和参与。“凡志愿接受本党党纲,实行本党决议”者,即可成为国民党党员,极大地简化了入党手续和程序。到了后来,国民党的政治动员出现了严重的失误,集体入党、强迫入党亦屡不鲜见,被动员的对象出现了质变。不但向大量的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大开党门,而且让不少官僚买办、土豪劣绅和地痞讼棍纷纷投机入党,后者很快发展成为国民党内的右派,掌握着国民党的领导权,成为领导核心。可见,改组后的国民党并不是一个纪律严明、组织严密的政党,而是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在组织上很快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即核心圈(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中统一和普通党员组织松散、纪律松弛同时并存。这恰是资产阶级政党在组织上的典型特征。从表面上看,国民党在成员方面避开了阶级的限制,显示出“超阶级”的特征,似乎是“全民利益的政党”。但其阶级构成远比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复杂得多。国民党与统一战线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而共产

    推荐访问:改组 国民党 性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