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民国时期北平的“房荒”及住房保障

    时间:2021-03-22 16:09: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bjda/bjda201406/bjda20140617-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bjda/bjda201406/bjda20140617-2-l.jpg
      当前,高速现代化和城镇化已将北京房价推入云霄,但另一方面,大量房奴及蜗居“蚁族”的存在又在叙说着北京的城市之殇。高房价、房奴与“蚁族”的存在都说明北京正陷于“房荒”之中。其实,“房荒”不仅是今日北京城市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课题,民国时期的北平同样面临严峻的“房荒”。时局动荡之下,政府既无力推进大规模的房屋建设,社会资本的商品住宅生产也严重不足,房屋建设基本陷于停滞,北平城市住房的有效供给相当有限,房产交易一般限于旧房出卖。同时,北平大量的城市贫民虽对住宅有着急切需求,却因通货膨胀和相对贫困而没有充足的住房购买力。于是,在住房需求剧增和住房供给严重不足的双重压力下,民国中后期的北平始终面临严重的“房荒”,并开始对住房保障进行相关探索。
      一、民国时期北平房价分析
      近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为不断集聚的城市人口提供居住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场所。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威逼下,中国一批沿海城市陆续开放,如广州、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城市。作为商埠,这些城市的近代工商业迅速崛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北京的近代房地产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北京近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中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以及天津开埠的规定,开启了西方政治经济势力深入北京的门户,北京的近代工商业和金融业开始兴起,逐渐丰富着北京传统的城市功能。
      长期以来,作为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北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首都,北京拥有数量庞大的王侯权贵、达官贵人,他们既有兴建宅院的生活欲求,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购买能力。如民国初年曾经上演复辟闹剧的辫帅张勋,在北京南河沿一代共有大小住宅几十所,价值100多万元,仅他在永康胡同从太监张祥斋手里买的宅子,便价值30多万。据说,冯国璋在帽儿胡同总共有400多间房,在西河沿和煤渣胡同也各有房一套,仅房产便占据了冯氏所有财产的三分之一。
      鲁迅先生也曾经在北京买过两次房。1919年,他与二弟周作人在西直门内的八道湾胡同盘下四合院一座,不算契税与装修,价格是3500块(大洋)。1924年,鲁迅从八道湾四合院搬出,并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盘下另一座四合院,价格仅仅800块(大洋)。根据民国前期一块大洋折合现行人民币50元估算,鲁迅第一次买房花了18万元,第二次买房仅用了4万元不到。据《鲁迅日记》讲,鲁迅1912年去教育部供职,试用期3个月的月薪是60元,到1917年涨到300元,外加一些版税和稿费,鲁迅先生的月收入应当有数百元。作为知识分子和政府公职人员,鲁迅的收入水平本来就很高。然而对于一般的城市平民来说,在北京买房仍然是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民国前期,一般老百姓全家的月收入也不过十几个大洋,这种收入水平对于应付基本生活所需还略显不足,买房对他们来讲完全就是一种奢望了。
      1928年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开始失去作为首都的政治优势地位。然而,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拥有着数量众多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庞大的教授和学生群体,仍然维系着当地相对稳定的住房需求。北京的近代工商业发展虽然已经起步,但一直以来与沿海沿江的上海、广州和武汉等城市相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因而,北京的房屋价格一直涨幅不大。然而,因为大量皇亲贵族、达官贵人、外国使臣、买办商客众多,以及卢汉、津甫、京张、北宁等铁路的开通和大批高等学府、科研机构的云集,北京房价即便涨幅不大,但也相对稳定,并且价格还不算太高。当时北平的《世界日报》和《北京晨报》会有一些出售住房的广告:如1936年,北平苏州胡同25号西式小院,有房屋12间,售价仅为2500元:再如当年的北平东城芳嘉园斗母宫4号,有房11间半,不仅有电灯,还安装了自来水,这在当时已经属于条件较好的住宅了,售价也仅为3500元。当时北平的大学教授,可以算是中产阶层了,他们一般来自全国各地,往往既有着买房需求,也有着充足的购房能力。从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核发薪金清册》可以看出,上世纪30年代,像汤用彤这样的北京大学教授,月薪一般可以达到四五百元,半年的工资便足以买座不错的院子。
      直到抗战爆发,北平的房地产市场一直低迷,房价并没有出现较大涨幅。1928年以后,民国政府迁都南京,北平失去了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九一八事变后,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紧张,北平直接暴露在日本的枪炮之下,成为华北抗战的桥头堡。大批富商权贵的离去和大量东北难民的涌入,一方面造成北平的房屋消费群体萎缩,另一方面大大加剧了北京的住房紧张。民国前期北京的近代工商业虽有发展,但本来就相对落后于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城市,随着国都地位丧失以及抗战的爆发,其城市化进程严重受挫,并由此导致其房产价格长期低迷。但是,迁都后,北平仍然是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全国性铁路枢纽和教育科研中心,其潜在的住房消费能力虽不能推动房产价格大幅上涨,但也不致使其出现大幅下降,所以当时的北平房价只能维持在一个相对适度的水平。
      二、民国时期北平的“房荒”及根源
      近代城市住宅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民国以来,北京的城市化进程虽然缓慢,但仍在持续,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城市对居民住房和工商业经营用房的需求也在缓慢扩大。北平“房荒”的出现既是近代化进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必然产物,也是抗战爆发后北平社会形势发展的客观结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抗战爆发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北平的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住房需求与市场供应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抗战爆发后,大量东北难民融入北平,这群人有着强烈购房欲望却不具备购房能力,使得北平在城市化压力下本已相对紧张的住房供应更加短缺,导致房租上涨、房屋租赁关系日趋紧张。北平的“房荒”危机日益明显。到解放初,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有限,北平的城区范围仍然没有突破内城,而人口却从1912年的14万户,不到73万人,增长到1946年的近32万户,168万多人。与此同时,北平的新增住宅面积却相当有限。从抗战爆发至全国解放,北平的住宅数量基本维持在120万间,平均下来,每人不足一间。

    推荐访问:北平 住房 民国时期 保障 房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