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张继的有关思想 张继反清革命思想概略

    时间:2020-07-08 07:3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拟对张继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演变作脉络式梳理和剖析。家族记忆和早年教育是张继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渊薮;而青年时期的学习,尤其是留学日本的经历则是其民主革命思想萌生至成熟的主要原因;在经历无政府主义徘徊之后,张继坚定地踏上追寻三民土义的革命道路,从此屡历革命实践。张继革伞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思想的走势,其思想和选择的多变性也代表了多�思想家的矛盾和反复。
      [关键词]张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129-2
      
      张继(1882-1947),字溥泉。辛亥革命时期担任同盟会东京本部司法部判事,同盟会直隶分会负责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担任第一届正式国会参议院议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担任监察委员和国府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司法院副院长等职;晚年担任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国立故宫博物院理事、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府委员等职,1947年初任国史馆馆长。通过对张继生平的粗线描绘,我们已能够概览其丰富经历并且确知其国民党“元老”之身份。那么置身历史,张继如何踏上反清之路?其革命思想如何成型又经历怎样的变化?纵观其一生,我们认为对张继反清革命思想的演变可做如下层面的把握。
      
      一、民族主义到民主革命思想的转化
      
      张继其家世居沧州,为“津南望族,以忠信传家,耕读为业”。张继之父张以南,曾担任莲池书院斋长,以张继“居乡既无良师,又孤陋寡闻。乃命其就读莲池书院””。张继十六岁时,“侍父到保定莲池书院””,时值吴挚甫先生任莲池书院山长,先生为日本著名汉学家中岛裁之讲《毛诗》、《周易》与嚷史记挣时,张继亦陪伴听授,而中岛裁之为莲池子弟教授外语时,张继亦跟从学习。
      此前,张继一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熏陶,其民族主义倾向尚停留在反满阶段,而其萌发光复汉族王朝的民族主义的原因概言有二:第一,清军入关时的杀戮。清军入关时,大肆�垄百姓,沧州旧族七十二姓,被清军残忍屠杀后仅存三四姓。张氏家族死者尤其众多,故“屡世不忘家国之痛。”‘第二,张继之父每每告知明末守军与清兵对抗之事,年少时每随其父途经沧城、高阳荒郊,其父辄告以明朝末年高阳守城及九边渚镇与消兵对抗时!青形,张继“于是稍知种族复仇主义””。
      张继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正是在其师从中岛裁之学习外语时逐渐萌生的。1899年中岛裁之返国,张继随其赴东京求学。他逐渐受到西式教育的熏陶,对近代国家制度和政治体制开始有明确的认识,而愈加向往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革命。1900年张继回国省亲,亲眼目睹了清廷的---昏聩无能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野蛮残忍,尤其是八国联军驻扎保定时,或劫夺珍本、善本、孤本,或以书纸烧火,建成于元代至正年间,历经元、明、清三朝凡六百年人文香火不坠,其父辛苦经营十年,而达河北人文鼎盛之境,如今十数万卷藏书的莲池万卷楼,一朝毁于外寇兵甄张继此时万分悲愤之下痛感自己势单力薄,虽欲挽救民族危亡而力不从c,,学问未成因而“愧无半策匡时难””。遂决定再度赴日求学。
      再度赴曰的张继已经不只是为了求学,而是心中怀有救亡雪耻之命、匡时济世之责,爱国救亡的壮志雄心已激荡于胸。在路过烟台时见日本人将从中国所劫掠的铜佛 h-尊载于日本轮船运回日本国内,张继万分愤癌。他对同行的人说:“此我国耻也,义当雪之”*。同行共六人,胆壮心齐,结为兄弟,号为六人团。张继和诗曰:“拳匪庚子起山东,国势沦亡伤我衷。携手扶桑需努力,少年造化胜天工。””此次留曰,张继入早稻田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广泛研读《法国大革命》、《民约论》等书,系统学习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曰臻熟稔。
      
      二、三民主义理想的追求
      
      张继作为一个处于历史大变革时代的人物。表现出其言行的复杂性与思想的不稳定性。1903年-1908年,他既有为三民主义理想和民主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实际行动,又有宣传无政府主义的言论书籍。革命形势始终不曾有实质性的突变和成功,使得革命者们感到了失败后的落寞与彷徨。当探寻新的救国救民道路的张继遭遇如火如荼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冲击时,便以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救国之路,成了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但是经过了无政府主义的徘徊阶段,张继从此坚定信奉并践行三民主义,其主要活动有:
      
      (一)改组同盟会
      1912年同盟会本部迁于南京,张继任交际部主任。临时参议院成立,福建省选举张继为代表,任参议员。后同盟会本部迁至北京之广东会馆,亦由张继主持事务,是时同盟会内部人员复杂,党纪曰益废弛,张继力主改组同盟会并更改名称,1912年3月,同盟会在南京召开本部全体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汪精卫和张继为总务干事,宣布同盟会正式改组为政党,宗旨为“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
      
      (二)二次革命
      1913年张继被选为第一届正式国会参议院议长。袁世凯为消灭国民党安徽、广东等省武力装备,擅自举借外债而不经国会通过:1913年2月宋教仁遭暗杀。张继随即南下赴上海,号召讨袁。袁世凯视张继为附乱分子,下令通缉,于是张继奉孙中山之命赶往江西,与李烈钧等赴九江起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未果终败,国民党分裂为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两派,张继未入派,而对两派的讨袁行动都尽力相助,每遇两派之芥蒂,亦“颇尽周旋之劳”。
      
      (三)网罗革命人才,发展东北革命力量
      张继作为一个河北籍革命人士,却担任湖南明德学堂教习,并向学生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与黄兴等人往来甚密,且积极组织成立湖南人为主体的华兴会,一心只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而全无狭隘的封建地域观念和争权夺利的宗派思想。同盟会成立后,欲网罗各地入水不同于其他同盟会骨干所纳人才多集中于某一省,张继所网罗的人才分布于直隶、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山东、山西等七省,”足见其从全国革命的形势出发,只要有利于壮大同盟会声势,便义无反顾地奔走于全国各地,张继还在当时科技教育落后、民众思想观念陈旧的中国边疆即东北地区宣传革命。学者通常认为同盟会辽东支部是宋教仁等革命党人于1907年在东北成立的组织东北地区革命活动的领导机关,为东北地区在辛亥革命中的武装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宋教仁之所以产生联系“马贼”、发展东北地区革命力量的想法,与张继思想的影响和张继革命实践的启发是分不开的。早在1906年,张继就来到东北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张继回忆道:“偕左雨农同志赴辽东,在牛庄登岸,一夜泻肚十余次,翌日乃愈。到奉天,适翁左工在赵尔巽幕中任职,与末永节(日本人,同盟会同志)同赴安东县(今辽宁省丹东市,笔者注)桥头,访马杰、杨二虎,说以革命,不解;告以打天下,方悟;否则疑余等为侦探也。”在宋教仁赶往东北的前一天,他还与张继、宫崎滔天等人在饮酒席间商议如何联络马贼、如何使之劫取通化县款项等等策略。
      
      三、结束语
      
      从民族主义到民主主义再到三民主义,是张继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这些思想和主义并非是一个思想对另一个思想的简单的否定或替代,而是这几个思想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形成并内化为张继的反清革命思想。但是思想发展成型的过程定非如此单纯,须知张继也曾狂热地宣传甚至实践无政府主义,足见其对于当时所追求的三民主义理想也并非一开始就那样坚定。
      张继革命思想的形成与演变的过程,有其相对普遍性亦有其独特处,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时代思想之总体趋势与进程,张继思想和选择的多变性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大多数人思想的矛盾和多变:在各式思想的�击下,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信奉过几种主义、几种思潮。即便是章太炎、梁启超这样曾经引领近代思想界的名家,其思想也都发生过数次更迭。个人的思想的起伏矛盾,亦是群体思想分歧的反映,由此出发,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他们思想基础的不稳定性也是颇可思虑的因素。

    推荐访问:概略 革命 反清 张继反清革命思想概略 一贯道 我在一贯道十八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