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生与死的感悟_梦碎后的生与死

    时间:2019-04-22 03:29: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亚瑟·米勒的巅峰之作,是一部表现世俗人生的代表性剧作。主人公虽然一生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奋斗拼搏,但最终其美国梦还是破灭了。本文剖析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也肯定了他终生为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戏剧;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该剧作结构简单,仅由两幕和尾声三部组成,故事背景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而主人公是世俗社会中的普通一员。在剧中,米勒采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将幻想与现实交叉、将过去与现在紧密融合,通过紧凑的剧作安排,介绍了推销员威利·洛曼一家在一天两夜间的生活场景,全景式地展现了主人公筑梦、寻梦、碎梦的人生过程。
      一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背景及故事梗概
      20世纪西方文学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从19世纪中期开始,以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为代表的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逐渐替代了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观,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思潮。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为20世纪西方文学提供了美学基础,促进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蓬勃发展,其中涌现了大批反映普通人世俗人生状况的文学作品,亚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就是其中一部代表性剧作。
      故事的主人公威利·洛曼居住在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作为瓦格纳公司的巡回推销员,他虽已年逾花甲,却仍要每天驾驶着那辆破旧的雪佛兰,无数次地为了生计奔波在被称为新英格兰的美国远东北部无尽的马路上,陪伴他的只有那两只装着样品的箱子。岁月摧残了他的身躯,风霜雕刻了他的模样,长期沉重的生活压力,导致威利精神失常,无法集中注意力。作为“跑码头”的推销员,威利的身体已无法满足他的工作需求,他渴望结束这个终日奔波的工作,希望公司可以给他安排一份好工作——在纽约上班。可是,当威利满怀期冀地去和老板霍华德谈及此事时,得到的却是一个噩耗:为公司干了三十多年推销工作的他,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换来的却是新老板的一纸解聘书。
      让威利觉得骄傲的是他的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从小他们就被威利寄予厚望。威利希望儿子们能出人头地,高人一等,对大儿子哈夫更是着重培养,盼望他能够成为弗吉尼亚大学的一员,成就一名了不起的橄榄球体育明星的非凡梦想。但事与愿违,大儿子比夫从小不学无术,打架偷盗习以为常,多次离家出走。他也曾干过轮船公司的小职员、推销员等工作,可是每次都是因为偷东西而被开除,年过三十,连一份正式工作也没有,甚至在堪萨斯城为了偷一身衣服,还蹲了三个月的监狱。二儿子哈皮是个公司小职员——助理采购员手下的小伙计,整日谎话连篇,只会寻花问柳,不思进取。面对潦倒不堪的生活,面对前途渺茫的儿子们,威利虽仍然坚信他们是了不起的洛曼家族,儿子们是大器晚成,将来会有很好的前途,但回归现实,却也找不到追求梦想的出路。现实与梦想长期交织在一起,耗费了他的全部精力,也使他的精神恍惚不定。为了拯救威利,体贴的妻子琳达一次次地呼吁孩子们要怜爱父亲。两个儿子终于在母亲的激励下鼓起勇气下定决心想干出一番事业。小儿子哈皮想出一个去佛罗里达推销体育用品的好主意,由洛曼兄弟自家独立经营,比夫则去见以前的老板奥利弗,希望能够借到事业起步的周转资金。听到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威利激动地颤抖起来,仿佛看到多年的梦想一朝就要实现。受此鼓舞,威利也下定决心,向公司申请希望调回本部上班。为了进一步商议创业具体事宜并预祝未来理想的实现,父子三人约定晚上在弗兰克餐厅会面。而就在他们见面时,双方带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原本拟定的发财计划也就此化为泡影。威利大失所望,与儿子发生激烈争吵。儿子们也厌烦不已,趁威利上厕所的时候,借机挽着女友溜了。
      此时的威利,悲痛欲绝、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感觉自己走到了峭壁的悬崖边,无力驾驭生活的方向。严酷的现实已经让他感到周围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身边的一切都是失败人生的见证。威利不甘如此,想要做点什么,意图种下金秋丰收的种子。他心中暗暗计划,决定选择自杀,这是一个能够获得两万元保险赔偿的好主意。也许是即将要逝去,威利对周围倍感珍惜。在那漆黑的夜晚,他满怀留恋地走过房子的每个角落,看看此处的水管,瞧瞧那边的风扇,回忆过往的酸甜,缅怀今生的成败。此时的威利是豁达的,可以笑谈风云的。以前的功过是非,现在均似风轻云淡。因为他即将触及梦想的彼岸,只需稍稍压一压脚尖,松一松方向盘,他完全可以看到未来的场景:成功的喜悦飘溢四方,丰硕的果实挂满枝头,自己的梦想在儿子身上绽放。要走了,没时间了,“要开船了”,威利微笑地回了回首,毅然地踏上了那条预知的不归路。威利欣慰地死去,带走了痛苦的生命,留下了“实实在在,用手摸的着”的希望。
      二 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奉为经典,他们深信,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经过努力奋斗,只要勤奋、勇气、诚实和自信,人人都能步入成功的殿堂,人人都能获得更好的生活。“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成功人士梦寐的摇篮。但是,20世纪之后,美国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商业化气氛变得浓重,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转变,以“民主、自由、平等”为原则的个人理想主义逐渐被投机钻营、急功近利的实利思想所替代,很多人心中的“美国梦”正在破碎。
      威利·洛曼就是“美国梦”的坚定信奉者。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生活在底层的威利不安于命运对他的现有安排,他坚信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只要自己努力奋进,必然会取得成功,定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梦想的生活唾手可得。偶像戴夫·辛格曼的成功就是威利前进的方向:出身寒微,却可以通过人格力量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他也希望大儿子比夫、小儿子哈皮能够出人头地,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梦想在儿子们身上得到延续和实现。可是,时代已经变了,戴夫·辛格曼成功模式没有了可取之处,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仅存的是冷冰冰的利益关系。这个无情无义的世界,他所渴望的一切统统没有实现,泡影般破灭了。尽管威利的成功哲学一次次被现实世界无情粉碎,可怜的威利还是至死不渝地信奉这一人生真理。   三 梦想破灭后威利·洛曼的抉择
      在梦想的王国中,年华是易逝的。在时光悄无生息地流淌三十四个春秋后,威利老了,他的思想已无法再集中,他渴望能调到市里工作。可是,现实再一次地愚弄了他,老板霍华德将他如“扔桔子皮”般无情地扔掉,一脚踢开了。儿子们也弃他不顾,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离他而去了,留下的仅仅是模糊的背影和低声的嘲弄。威利动摇了,他的世界模糊了,他的梦破碎了,他醒来了。他开始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多年一直追逐的梦,审视自己信奉一生的价值观,内心苦苦在挣扎。慢慢地,他失去的越来越多,荣耀、金钱、工作、亲情、尊严……所有的东西随着年华的流逝渐渐变得脆弱,变得残酷,如同一把把磨砺许久的刀子,毕露的锋芒,冰冷的尖刃,穿过肌肤,直刺胸膛。威利害怕了,他无助地回望了一眼空荡荡的背后,他确实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位年迈的勇士,早已失去昔日的无畏,再也找不回热血的勇气。
      鲁迅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威利·洛曼的梦醒得太早了,如同在黎明前的黑夜中惊醒的路人,茫然不知身处何地,心向何方;威利的梦醒来得又太迟了,步入暮年的他丧失了转身重来的朝气。双眼朦胧地望着满地的斑驳,他深深地意识到已经在这条死巷中苦苦徘徊了好多年,四周的墙壁死死挤压着他的躯体,他已撞得头破血流,孤单的身躯在黄昏的夕阳残照下,越发得萧瑟佝偻。此刻的威利无疑是最痛苦的,从洋溢着幸福的梦中坠落到冰冷残酷的现实,巨大的反差让威利·洛曼产生无法超越强烈的失落感,使他陷入无休止的困境,迷失在自己编织的美好拟态环境中,期待着明天,看不到现在。当发现没有可以抵押的明天,他颤抖的心反而平静了许多,最终做出了抉择。前方已没了路,后退又不被容许,威利选择另一种生存——将灵魂永刻世人心中,用死亡作为最后的筹码,换取大家的一点认可,证明自己无悔的选择。然而,由于美国一直标榜失败者没有活下去的权利,所以在这里,“美国梦”早已失去了本有的意义;在没有取得成功,就只能走向灭亡的社会中,威利以死亡为代价做出的努力,注定又是一场镜中花,水中月,得不到期望的结果。
      于是,悲剧产生了。威利·洛曼的悲剧性并不仅在于他的自杀,还在于他沉重的一生。威利的一生背负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长期处于残酷现实与美好梦想的落差和孤独中。麻木的生活让他极度渴望被文明社会剥夺了的人生欢乐,寻回被时代放逐的精神理想,苦苦找寻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威利没能看到,在残酷的现实编织的摇篮中,他的梦想,如同没有根基的浮萍,又似亦幻亦真的空中楼阁,想的到,抓不到。
      威利死了,带着一丝残存的尊严。生前设想的宏伟场面成为画饼,戴夫·辛格曼式盛况空前的殡葬已是妄谈,整个葬礼冷冷清清,没有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的老友,缅因州、佛蒙特州的老相识的身影也未曾出现,唯有西方一抹残阳,照在绿茵茵的坟场,格外凄凉。远处一只乌鸦飞起,滑过寂静空旷的墓地,留下一阵聒噪,甚是响亮。妻子、儿子和邻居查理环列四周,哽咽无语,默默地注视着那座孤单的墓坟,回忆着他辛酸的过往。
      其实,威利是有可能生存下去的,命运并非没有给威利留下一扇活下去的窗子,他的邻居查理情愿借给他钱,还主动为他提供一份一周能挣五十元、还不用跑码头的工作。只是,威利的追求不仅是在物质生活方面,他还要了解人生的意义和人生存的价值。阿瑟·米勒说:“威利有很多有力的理想。如果他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像度日子一样的人生会使他空虚,他就会在老态龙钟时的某个下午满足地死于给汽车打蜡。事实是他有价值。这些价值不能实现的这一事实驱使他疯狂。”因此,威利可以找查理借钱交保险费,却不能接受他提供的工作。那是背弃理想的妥协,那是逃避挑战的畏怯。从某种意义上说,威利的梦也是渴望实现人生目标、生活理想的所有人的梦。当现实已经远离了理想主义时代,生存的压力已经使得任何超越性的精神都成为奢侈之物时,梦想的价值也就变了味道。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威利追求的价值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他的梦想也就成为一种脱离商业化时代的错误。面对物欲化的现实,适者生存的古老法则也许是生命无法回避的选择,重寻一种传统的价值理想亦或是一种生存的姿态可能会更好地诠释生活。只是,威利固执地不愿妥协,不愿背弃理想苟息残喘。一个将灵魂献给梦想的人,不会卑微地活着,要么辉煌的生,要么悄然的死。
      在拥有纯粹的商品经济的美国,在劳动力也是商品的社会,在物欲横流的经济大潮中,在金钱至上的国度,威利·洛曼的梦想是抓不到的,是飘渺遥不可及的,是有点自欺欺人的。可是即便如此,威利还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威利拥有一个梦想,并用一生为之不竭奋斗。社会、老板、亲人可以剥夺威利追逐梦想的机会,阻碍他朝拜梦想国度的步伐,但是他们无法征服威利那颗追逐梦想的勇敢的心。
      参考文献:
      [1] 阿瑟·米勒,英若诚译:《Death of a Salesman》,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2] 郭岩、张颖:《旧梦终结新梦诞生——探析〈推销员之死〉的悲剧魅力》,《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第2期。
      [3] 孙敏:《在现实与梦幻中挣扎——评〈推销员之死〉的心理外化手法》,《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4] 吴学丽:《梦想破灭中的生存困境——析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理论学刊》,2008年第4期。
      作者简介:王芳,女,1978—,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生与死 梦碎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