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从跨文化角度解读福斯特的意大利小说] 英文意大利斜体26字母

    时间:2019-02-12 03:19: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选取的两部小说中的英国与意大利、中产阶级与下层阶级、男性与女性等的关系分析福斯特笔下的英国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福斯特作为英国中产阶级一员提出的通过另一个民族、阶级、文化背景观照本民族、本阶级命运,拯救英国中产阶级那颗“发育不良的心”。
      关键词:跨文化 意大利小说 发育不良的心
      
      E・M・福斯特是英国小说处于转变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传统与革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他的创作中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其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以意大利文化为参照系,被称为“意大利小说”。
      在这两部小说中,福斯特的主要针砭对象是以家庭桎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代表的英国维多利亚文化,这种
      文化往往以善与恶、灵与肉的绝对分离为特征。
      
      一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的书名取意于十八世纪英国诗人蒲柏的诗句“天使涉足的地方,蠢人却闯了进来”,其寓意十分明显。蠢人指的就是傲慢自大的英国中产阶级。书中赫里顿太太代表的是英国文化沙文主义的源泉,这种源泉体现为英国小镇具有排斥性的势利道德。这种势利道德发端于英国的启蒙运动,当时英国人认为自己是“推动世界历史进步的角色”,对“他者”采取“仁慈的居高临下的态度”。①这种态度在赫里顿太太身上首先表现为荣耀感:“荣耀是惟一实在的东西。显得不如别人慈善是她所不能忍受的。”在赫里顿太太居住的索斯顿镇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保全这种虚荣暗自较劲:人们“一生都用来为自己并不关心的事情做点小牺牲,讨自己并不爱的人的欢心”。竞赛的获胜者便可以对失败者采取“仁慈的居高临下的态度”。赫里顿太太寡居的儿媳莉丽亚就饱尝了这种势利态度的辛酸,远嫁意大利的动机之一便是逃离这种折磨。
      赫里顿太太较为老成,她的以势利道德为基础的文化沙文主义更多还是通过她的子女的折射表现出来的。她的女儿哈莉特“从未到过意大利,但奇怪的是,她对意大利充满恶毒的敌意”。儿子菲利普是英国改良派的代表,对异国文化表面上持开明态度,对英国小镇压抑的平庸气氛不满,曾一度倡导意大利简明质朴的生活态度。然而当他听到赫利顿太太说莉丽亚嫁给意大利人给家庭蒙羞的议论时却感同身受:“他感觉很痛苦。三年来他一直在为意大利唱赞歌,但却从未想过要有个意大利亲戚。”
      莉丽亚是小说中惟一乐于而且真正与意大利结合的英国人。然而在她摆脱索斯顿令人窒息的势利道德从而寻求自由的动机中,仍混杂着难以剔除的文化沙文主义。她不敢设想有英国血统的孩子在意大利蒙特利亚诺镇接受教育,她以为英国人自然比意大利人高一等,期待基诺会对她的低就感恩戴德并恭顺于她。莉丽亚所追求的自由实际上寄生在对基诺潜意识的种族文化歧视之上,她获得自由的前提是让基诺臣服于自己。在这一点上,莉丽亚有点像从英国逃往美洲的清教徒殖民者,以摆脱自己所受的压迫为动机,将更残酷的压迫强加到美洲的土著居民和后来的非洲黑奴头上。只是她并没有像英国殖民者那样成功,而是在失败的哀叹中死于分娩。
      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里,福斯特从英国道德规范的势利性入手探寻某些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根源;同样,他也试图从克服这种道德的势利性入手,寻求消除这些障碍的途径。这种寻求隐现在菲利普和卡罗琳两个人的转变中。对于这两个人物来说,克服道德规范的势利观念在于修正非善即恶的伦理观念。菲利普对意大利的态度一度是非善即恶伦理观的典型表现,先是推崇至极,后是恨之入骨。通过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菲利普朦胧地意识到了自己道德视野的局限。正当菲利普对意大利彻底否定之时,他应邀到意大利小镇剧院看戏,在那里他看到了意大利人不拘泥于陈规陋习、生活充满活力的另一面。他后来对卡罗琳说:“在英国是一回事,在意大利则是另一回事。在英国我们计划来计划去,自恃道德高尚傲视一切,在这里才发现我们出了多大洋相,这里一切都顺乎自然。”卡罗琳对意大利极端化的态度变化与菲利普大致相同,按照她的伦理观,这座意大利小镇一会儿是极善,一会儿是“罪恶之城”。然而当她看出基诺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她非善即恶的道德观受到了巨大挑战:“坏人也能有爱心,这一可怕的现实赤裸裸地站在她的面前,她的道德观感到困窘了……她明白了比是与非意义更重大的事情。”福斯特就伦理道德方面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解决方案似乎就是以亦善亦恶的道德观取代非善即恶的道德观,从而实现对人对己一分为二的认识,消除势利的道德基础,建立平等交往的基础。
      
      二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与《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妙,书名也颇具意味。封闭的房间象征着小说主人公窒息的生活,房间里的人看不见外面的风景,也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露西・霍尼彻奇住在英国小镇一所叫风角的房子里,她和表姐夏绿蒂・巴特利特前往意大利旅游,在意大利的贝尔托利尼公寓遇到了主动把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换给她们的英国人艾默森父子俩。父子俩身份不高但纯朴自然、毫不做作、大胆直率,虽然公寓里的英国人都不喜欢他们,但他们给露西很大的启发,露西也对他们颇有好感。与他们相比,露西的恋人塞西尔・维斯很有教养,很有绅士风度,言谈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他内心空虚、因循守旧、懦弱乏味。虽然最初露西迫于家庭和各方面无形的压力勉强和塞西尔订了婚,但后来还是在艾默森先生真诚的劝说下、在乔治・艾默森真挚而炽烈的感情的激励下摆脱了一切束缚,解除了与塞西尔的婚约,与乔治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部作品里,虽然情节冲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英国人,但是场景却一度设在意大利,英国文化与意大利文化的对比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框架。在国际场景的衬托下,读者会觉得爱默生先生的举止颇像天真的美国人,这部小说似乎在描写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小说开头,典型美国式的天真和直截了当的行为方式与典型英国的矜持和循规蹈矩的行为规范拉开了冲突的序幕:爱默生先生在意大利一家旅馆的餐厅里听到英国游客露西和巴特莉特小姐抱怨没能住到可以眺望风景的房间,便主动搭腔,要将自己和儿子视野开阔的房间让给她们。按照英国行为规范,未经介绍便同女士讲话只有下等人做得出来,巴特莉特小姐因此颇感惊恐困窘。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是英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且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即使社会低层也对此尊崇不已。这样一种向上看齐的风气强化了英国社会生活中的等级观念,“在伦敦的公开场合,人们很少与旁人交谈,惟恐稍不注意,与地位较自己为低的人交谈而失去自己的身份”。
      露西的经历反映了她跨越英国文化传统,接受意大利文化的过程。露西代表了福斯特对异质文化的向往。她本是一个生活在压抑和监视中的中产阶级女性,她喜欢上一个与自己身份迥异的年轻人。在意大利的所见所闻改变了她的信念,开阔了她的视野。在异质文化的冲击下,她渐渐意识到潜伏在她身上的对美、爱和真实的向往,并最终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奔向开阔的未来。
      
      三
      
      作为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一位作家,福斯特深切感到英国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所面临的重重危机。福斯特基于对现代英国人的特征的观察和总结独创了“发育不良的心灵”的论断。他在一篇题为《英国人的性格》的文章中指出:这样的分离是英国人“发育不良的心”的基本病症;而“恰是这种发育不良的心致使英国人在国外身陷困境”。“发育不良的心灵”将矛头直指现代英国中产阶级,这些人虽然体格健壮,智力发达,但心灵发育不良,处于不完整状态,这体现在他们自私、狭隘、虚荣、缺乏想象力和激情等方面。这些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给当事人造成痛苦,给周围人造成伤害,更使得整个民族陷入一个压抑、沉闷、虚伪的怪圈。
      福斯特所处的时期正是维多利亚时代徐徐落下帷幕,而现代社会已呈喷薄欲出之势的时期。此时,现实主义仍在延续,而现代主义微露端倪,呈现出勃勃生机。作为这一转折时期中的重要作家,他既承袭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又运用象征主义、心理分析等现代主义方法对小说的形式和技巧进行了变革,这种传统与变革的兼容并蓄,使他的小说别具韵味。《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两部小说以意大利作为象征性的背景,使象征主义技巧成为一种模式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它就像一股潜流伴随着情节主流向前发展,使得小说变得更加深刻而富有哲理,意大利超越了单纯的地缘意义而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与压抑人性的英国本土文化不同,意大利文化对两位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苏醒起到了推动作用,意大利文化给予了露西“在世界上所能占有的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她自己的心灵”之勇。不论是《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的萨斯顿,还是《可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萨默街,都成了限制自由的英国狭隘道德规范的化身。在这里,莉里亚受制于婆婆赫里顿夫人,仰人鼻息;露西陷入她从小浸透其中、耳濡目染的英国中产阶级价值传统以及这个传统的维护者――未婚夫塞西尔和女伴夏绿蒂共同构建的无形之网中。然而当莉里亚和露西接触到自由宽松的意大利文化氛围后,传统和规范才有机会被抛弃,她们的爱情才最终得以萌发。
      1901年,福斯特到希腊旅行,并在意大利逗留了一段时间。在这两个地中海国家的见闻加深了他对古典文化的崇拜,他留恋希腊和意大利的古代文明的遗迹,陶醉在欧洲大陆的秀美、柔媚之中,在意大利农民身上,福斯特窥见了古典文化中延续至今的“意识的自发性”,而这种生动活泼的精神,在英国等级森严、道德刻板的社会里早已绝迹;同时地中海的景色风情也让他深深感到他所熟悉的英国中产阶级社会是那样的虚伪、无聊。福斯特一生处于不同文化间冲突的漩涡之中:英格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英国本土文化与欧洲大陆的意大利文化、欧洲文化与神秘的印度文化以及传统保守与自由倾向的冲突。福斯特经验的世界是一个不断扩大、异质的世界,这表现在他对“发育不良的心”的批判对象范围的逐渐扩大,表现在他的“联结”范畴的渐次扩大。然而福斯特的这种在双重文化氛围交错生活的独特经历,使得他在游离于异质文化之间的同时,也显露了他的双重文化身份和意识。意大利文化追求真实、感情、自我,崇尚自主自然,这些价值观都与当时英国文化片面注重“体面”与“尊严”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英国僵硬腐朽的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当然不可能轻易消除。所以解决的方法只有与外界的异质文化交流,接受异质文化如意大利文化的影响,这样才能摆脱传统的桎梏,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英]E・M・福斯特著.林林,薛力敏译.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北京:中国文联公司,1988年.
      [2][英]E・M・福斯特著.巫漪云译.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3]赵旭.浅谈福斯特小说的思想体系.科技资讯,2006,(2):P58.
      [4]李建波.跨文化障碍的系统研究:福斯特国际小说的文化解读.外国文学评论,2000,(4):P119-125.
      [5]罗玲娟.福斯特小说的文化解读.文学与艺术,2006,(9):P185-186.
      [6]张中载著.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3.
      [7]董洪川.走出现代人困境:“只有沟通”――试论福斯特小说创作中的人学蕴涵.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推荐访问:福斯特 意大利 解读 跨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