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农耕文明时代(下)》教材插图图文不匹配列举及归类】 英语教材插图作用

    时间:2019-02-04 03:17: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有一些图文不匹配的插图。所涉插图图文不匹配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对图文不匹配的类型作简单归纳,大致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与插图标题不匹配
      图4-17这幅插图插图有太多的“孙子”等汉字字样(有几处是繁体字)。如果说这里的“孙子”字样是中文的话,那么何需翻译呢?后来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一个佐证。
      插图4-17中,第二排左起第一、二本是《孙子兵法演义》(中文版)上、下卷的封面。《孙子兵法演义》是韩国著名作家郑飞石从现代企业家斗智斗勇的需要出发,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故事全面阐述《孙子兵法》的丰富思想,为韩国的企业家量身定做的著名畅销书。《孙子兵法演义》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中文版。
      从插图中著作的封面看是中文版,作者郑飞石,陈和章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剪辑来下卷的封面(见左图)[1],以供读者查阅。
      由此可见,姑且不论《孙子兵法演义》是郑飞石对《孙子兵法》的翻译,还是根据《孙子兵法》的再创作,仅插图4-17的标题“译成多种文字”就与内容并不匹配,说句玩笑话,陈和章翻译的《孙子兵法演义》(韩・郑飞石著)是出口转“内销”的作品。当然,其他作品的封页有待进一步查证。
      二、与课本文字不匹配
      在“古代科技的典范”一框中,图4-91《金刚经》插图内容与标题都需调整,以便与课本正文相匹配。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知“隋唐时期,人们受刻制印章等的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广泛应用”这个知识点,特地配上图4-91。
      插图所示的《金刚经》,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共7个印张,是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2](见图:敦煌发现的《金刚经最后一印张》)。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通过比对,我发现图4-91是截取《金刚经》卷首扉画“释迦牟尼佛孤独园说法”与最后一印张的部分经文拼凑而成的。我认为不妨把卷首与卷尾两张合在一起,标题统一改为“图4-91《金刚经》(局部)”才合情合理。如果在旁边注明“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就更理想了。毕竟,课本是学生读物,不应人为制造阅读障碍。这样,学生对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点(隋唐时期)才会印象更深刻。
      三、与内容真实不匹配
      在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图4-26汉武帝有两处编辑失真。一为汉武帝似乎缺了两只手;二为错把右脚上的下裳褶裥当作“舄”上的饰物了(教材图4-26中汉武帝右舄上端黄色部分),使两只“舄”不一致。我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七上)中也有汉武帝像,细加比对,原来是图4-26少绘了两个托袖的近侍。这个版本的汉武帝画像是1959年李砚云参照阎立本《历代帝王像》绘制的,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3]。至于“舄”上的失真,两个版本都一样。关于“下裳褶裥与舄”(见上图),我们可以参考周锡保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便一目了然。[4]
      
      参考文献:
      [1]http://book.省略/13250/111711609.
      [2]http://www.省略/note/22683519.
      [3]http://www.省略/czls/js/tbjx/jsys/7s.
      [4]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3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农耕 插图 列举 归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