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4-03-12 08:0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新词。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我能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从有关词句中体会一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5篇,供大家参考。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5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新词。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从有关词句中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知识链接:

    1、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3年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援助朝鲜人民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15个仆从国的军队,公然发动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并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经过近三年的顽强抗战,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2、毛岸英简介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

    预习任务:

    1、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划出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描写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说说文中有那些描写人物的好方法,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我来闯关:

    1、金日成首相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因为

    2、毛泽东虽然深爱自己的长子,最终还是

    3、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句的意思。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读读有关记叙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文章,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中国近代史。

    2、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导入课文。

    1、出示少年时所作的诗:▲幻灯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zhǐ)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由读。

    2、你读明白,当时有怎么样的志向?

    提名说——学成名,

    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任何地方都可以埋自己的尸骨,这是何等的豪情呀。

    (这首诗是少年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理解了这首诗,再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更加豪情万丈!

    3、很善于用诗词表情自己的宽阔的胸襟和内心丰富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如此,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作为诗人和的风采。不过,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的情感世界。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彭、拟”等8个生字,会写“泽、彭”等11个字,会写“拟定、锻炼”等10个词语。

    2、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毛泽东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

    (2)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

    (3)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但是最终,他还是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同意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三、了解背景,交流资料。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生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毛主席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五、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了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但是,他作为一位领导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还有后续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二、掌握内容,感受细节。

    1、感受丧子之痛。

    (1)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想,踏上朝鲜战场才一个多月,年仅28岁的毛岸英就牺牲了。

    ①读电报,感受战争的残酷。(配上战场的枪炮声)

    读了电报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②再读电报,感受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请大家再读电报,想想毛岸英牺牲的这个消息对毛主席来说简直就是什么?指名回答。(噩耗、晴天霹雳)

    (2)请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在重点词句下加上小圈,然后多读几遍,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教师设置语境,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用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就像一个月那么长”“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啊!”)

    ②“‘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教师通过“轻一点!是喃喃!”“声音有点大了,应该是轻声呼喊!”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4)小结引读。

    ①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

    ②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

    ③更何况毛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

    ④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⑤此时此刻,老人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他的眼睛模糊了,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⑥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

    2、体会抉择之痛。

    (1)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不止如此,秘书带来的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文,让这颗滴血的心更痛了。

    出示电文的主要内容,轻声地读。这封电文的到来,说明毛主席面临着什么?

    (2)面对这封电文,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出来?指名回答。(犹豫、痛苦)

    (3)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

    ②“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体会到主席矛盾、痛苦的心情了吗?用你的朗读再现主席当时的心境吧。

    (5)小结引读。

    ①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他决定——

    ②岸英从小受尽苦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他决定——

    ③岸英是杨开慧烈士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

    (通过个别指导朗读,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结引读,一步步把气氛烘托出来,让学生走进毛主席的内心,细细体会伟人的悲痛。)

    (6)但是,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    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         。

    (教师在说过渡语时,出示上句,与学生互动。)

    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毛主席提不起,更放不下。

    (7)出示“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你闭上眼,走近他,贴近他这颗滴血的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这个夜晚。

    学生进行练笔,播放音乐《神秘的花园》来烘托气氛。出示练笔的开头:“窗外的风更大了……”

    学生完成练笔后,点名反馈。

    (此处安排这个练笔,让学生更加贴近主席的内心世界,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

    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出示填空:

    作为主席,他多么想(   ),多么想(   );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   ),不能(   )。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   )的!

    三、朗读诗句,总结全文。

    1、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

    毛泽东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句诗!

    (再次引读,让学生在再三读诗句的同时,明白诗句中蕴含着伟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痛失爱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深厚的、深沉的、凝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通过读的方式,感受人物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二、介绍作者

    梁-,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五、品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大瀑布的葬礼》。

    板书设计

    青景观引入参天杨柳绿色波浪粼粼波光

    山大环境———险恶

    不背景状况小环境———艰苦生命的意义

    老村干部补充介绍—了不起的奇迹人生的价值

    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课后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毛泽东的宽阔胸襟和父亲毛泽东的慈父情怀。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毛泽东和毛岸英的图片、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图片(毛泽东):让学生谈谈对毛泽东的了解。

    2、出示图片(毛泽东与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了解毛泽东与毛岸英的关系。

    3、提出问题:谁知道毛岸英是在什么战役中牺牲的?

    4、由“抗战”话题导入,介绍文章背景。(课件展示图片)(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5、齐读课题。

    (1)这是一句诗,谁知道下一句是什么?(生:何须马革裹尸还)

    (2)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出示学习要求。

    3、学生自主学习。

    三、品读文本,了解感情变化

    1、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爷爷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爷爷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②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深爱他的儿子。此时毛泽东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板书:无比悲痛)

    (2)人死不能复生,沉浸在悲痛中的毛泽东主席又要面对怎样的抉择?

    ①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②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板书:凡人情怀)

    ③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爷爷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毛爷爷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爷爷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中的一位,毛爷爷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4)当毛爷爷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第二天早上,毛爷爷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板书:伟人胸怀)

    ②电文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爷爷那宽阔的胸怀的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板书:平凡伟大)

    四、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铁骨铮铮,与青山同在,骄傲的儿子!一位感情饱满,有血有肉,真实的父亲!一位旷达心胸,无私襟怀,伟大的领袖!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小练笔:

    请同学们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想想这一夜毛泽东是怎样度过的,写写他的动作、神态、心理。

    2、观看感人至深的电视剧《毛岸英》。

    推荐访问:忠骨 青山 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等奖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理念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和新课标解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案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免费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过程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