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博物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26 22:2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涂超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当前,随着AI 技术、云计算、云网融合和5G 通信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博物馆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提供了无限可能,数字经济已然成为经济繁荣的新引擎,成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各地开始组建“大数据管理局”,如广东省、湖北省、山东省等,数字化发展开始步入高潮期。2022年,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启幕,这次会议以“创新驱动新变革,数字引领新格局”为主题,完美阐释了新时代数字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2021年,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荣也曾表示,数字文博是未来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数字化是文物线下展览的趋势。虽然数字技术在数字博物馆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如数字化人才缺乏,数字服务系统不完善,商业合作程度不深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带动博物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值得研究。

    Atelier des Lumières 是由法国私人艺术机构Culturespaces 筹建的巴黎第一家数字艺术博物馆,每年这里会不定期举办艺术名家作品的艺术特展,如梵高、克里姆特、席勒等名家作品展览。该博物馆修建在巴黎一处废弃200 多年的铸造厂中,馆内共使用了140 台投影机、一整套系统空间音响,名作重新经过拼接设计后,搭配空间的排布高质量投放,投影在墙面、地面和天花板上,构成一幅巨大的“画作”,用先进技术打造触手可及的艺术梦境,而且会随着背景音效不断变换场景。

    虚幻的场景化设计可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在日本有一座森大厦数码艺术博物馆,在这个拥有1 万平方米的立体体验空间中,由520 台电脑、470 台投影,以及大量传感器来驱动[1],传感器遍布各个角落,所以这些互动艺术品看不出有明确的分隔边界,当体验者站在其中时,投影也会因游客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参观者也与这些互动性艺术品“融和”在一起,给人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如在“森林之灯”的场景中,有数百盏灯挂在不同高度,当体验者靠近时会自动打开,并不断改变颜色。2008年,开馆第一年,共接待了来自全球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30 万名访客。

    ARTE MUSEUM ISLAND(JEJU)是韩国最大的沉浸式多媒体数字艺术博物馆,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和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为主要赞助商,该馆于2020年9月开业,它是由废弃的音响制造厂改造而成,占地空间约1 400 平方米,建筑物最高可达10 m。展馆内通过光与声的结合,投影映射技术和传感交互技术为依托,以不同自然空间和内容为素材,为游客呈现10 个全新的、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艺术展览空间。围绕“永恒的自然”主题创作的媒体艺术品,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感官的声音和优雅的香味等五感体验,提供给游客完美的深度体验[2]。开馆两年间,已接待近百万名游客。

    综合上述内容,国外数字博物馆对数字资源(包括光电、图像、声音等)进行数据收集、存储、加工、传播等手段,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全息投影、传感交互等)营造逼真、生动的画面呈现效果,目的是向游客展现数字化技术的成熟运用,满足人们在观赏过程中所带来的沉浸感体验感。

    近3年受疫情防控及各地相关政策的影响,居民大都以城市周边游,近郊游为主,如家庭野外聚餐,踏青访友等休闲方式出游,这种方式正成为旅游业态发展的新趋势。以2022年“五一”假期为例,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6 亿人次,同比减少30 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6.8 亿元,同比减少43 个百分点,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3]。在这种背景下,博物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的新动力,以“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博物馆”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代表的优秀范例已成为该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探索。

    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博物馆是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来传播、弘扬中国文化,精心打造的数字场馆项目[4]。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位于端门城楼展厅,是古代建筑、馆藏文物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数字展厅。具有以下特点:(1)设备体验多样化。馆内有近8 万件书法可以临摹,智能机器可以为游客临摹的作品打分,会根据分数说出“太棒了”“惨不忍睹”等评语。数字技术人员不仅制作了数字绘画,让专家给每只鸟都配了真实的叫声,游客用手点击以后“鸟”可以飞、吃食,增强了文物与游客间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数字部门还研发了数字屏风设备,人们可以穿起一件件古代服装,拉近了游客与历史文化接触的距离感。(2)文化产品网游化。腾讯与故宫联合开发的《故宫:口袋宫匠》一款网络建筑文化游戏,通过游戏让玩家了解故宫建筑文化,了解中国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差异,以及中国殿脊神兽的文化和由来。在游戏的游玩过程中,让玩家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3)服务系统人性化。除了给游客介绍游览路线服务外,可以通过导游“福大人”,询问洗手间的位置,以及附近的咖啡馆、茶馆位置等实时信息的提供,创造出更温馨的接待环境。

    近年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采用数字化技术助推馆藏文物的活化利用,注重数字化建设,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效果,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三峡数字博物馆项目。呈现出以下特点:(1)馆藏文物立体化。博物馆用专业相机将馆藏文物进行720 度的拍摄,捕捉全方位视角的图像信息,并搬到了移动互联网上,游客可以通过鼠标从各个角度随意放大和缩小文物,以便能够欣赏文物的全貌。(2)文创作品娱乐化。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发的“高山流水”小程序游戏,让游客对古琴的历史、结构和形制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并且通过古琴“手动组装”和“弹琴”等互动体验,促使古代文化的内涵的传播,使人们的精神文化得到满足,提升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3)历史认知深度化。游客戴上相应设备可看到动态的数字影像,虚拟导览员“小渔”会带着人们去感受从秦朝到晚清时期老重庆城门、街巷的烟火气,这种深度的体验方式提升了游客与老重庆市井文化的“融入感”,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体验。

    疫情防控以来,大多数博物馆广泛运用了“传统渠道+数字渠道”相结合的新型展览方式,在文物展现的方式上更加灵活,形成了文物展示数字化,宣传渠道多样化,消费群体年轻化,体验过程沉浸化的态势。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内数字博物馆可复制推广的借鉴案例还很少,虽然全国数字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但一些博物馆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程度等方面做的不是很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降低了人们的体验度。

    2.1 缺乏数字化人才,游客体验感差

    随着“数字+旅游”新业态开始破土而出,总体上看,国内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可推广的样板并不多,如在苏州博物馆官网中,有“古代山水画DIY”“明式家具拼装”等小游戏,但在游戏的设计上仅限于使画面动起来,过程中无任何文物的解说,呈现给游客的历史氛围感不强,无法满足人们的期望;
    再如,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张家港博物馆的官网中,虽使用了VR 技术建立了虚拟展厅,但存在展板中文字介绍字体不清晰、游客体验感较差、以及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

    2.2 数字化宣传方式简单,商业合作程度不深

    数字博物馆是以文物为内容核心,数字化技术作为支撑,目的是让文物“活”起来,但现在有些博物馆在与数字化企业合作时,宣传方式过于简单,如沈阳故宫数字博物馆官网中的宫殿建筑介绍部分,有近40 栋古宫殿建筑的图片,对于建筑物是何人所用,建筑物的功能是什么,文化价值又是什么,均没有相关内容加以提示,甚至无法让游客去领略建筑物内部的布局,完全没有明确图片所要传达的信息,给观众的视觉等感官刺激不强。不难看出,商业化合作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观者的游览满意度。

    2.3 缺乏对馆藏文物的认知,数字服务系统待完善

    一些地方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展示只是告诉观众那是什么,缺乏对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深度分析,给人们呈现的只是浮光掠影感觉,如在安徽博物院官网中,数字文物的展示只注重技术的酷炫,缺失对文物文化内涵的体现,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功能大打折扣,脱离了数字博物馆运营的本质,降低了观众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获得感。数字服务系统的不完善,有碍于博物馆对游客基本信息和行为偏好的准确掌握,对日后开展活动效果评估和处理咨询反馈信息等方面有一定影响[5]。

    2.4 语言设计可选项不多,多语种培训需加强

    在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中,多语言的设计是体现景点人性化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数字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博物馆的“围墙”被打破,世界各地的游客可足不出户只要动动指尖,通过线上的博物馆小程序就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据发现,目前,国内可提供多语言服务的在线博物馆并不多,语种选择的匮乏不利于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博物馆不仅应在线上增设语种的选择,还应该对线下馆内人员加强外语的相关培训。

    3.1 引进数字化人才,提高数字运营水平

    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研究属于不同的领域,这就产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懂人文研究的人不一定通晓技术,懂技术的人不一定熟知人文研究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最紧缺的是技术手段,尤其是技术人员,所以需要博物馆积极引进数字化人才[6]。在图像的采集录入方面,应使用高清摄像头和高分辨率扫描仪来完成,最终以数字化的三维甚至多维的视觉表现形式显现。同时,要与数字企业共同合作开发数字化系统平台,提升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和运营水平,如2016年7月,腾讯与故宫博物院一起在故宫端门数字馆举办了“腾讯NEXT IDEA×故宫”发布会,宣布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3.2 提升文物呈现的多样性,深化商业合作模式

    借助数字化转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提升文物呈现的多样性,是博物馆与数字企业合作的共同目的。如由中国矿业大学牵头组队,搭建起了100 多万字的“汉画像石”数字化资料库,通过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馆藏的2 000年前的汉画像石“活”了起来。“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2018年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携手研发了《清明上河图》3.0 版本。画卷中的814 个人物和29 条大船使画面“站”了起来,让历史久远的文物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当代人们的生活、审美和需求有效对接。整个展演内容令观众沉浸在文化科技的新奇中,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体验,感受千年前中华古代艺术之美。

    3.3 准确认知馆藏文物的内涵,完善数字服务系统

    数字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主题类型,如艺术类、历史类等,围绕主题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场馆。数字技术的应用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敦煌博物院紧紧围绕敦煌石窟壁画的内容进行数字产品研发,既能提升观众参观的积极性、互动性,又能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场馆建立完善的数字服务系统,通过游客的行为分析和体验反馈,最大程度地发挥后台数据的价值,为博物馆活动的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持。如故宫博物院在人性化服务方面做得尤为突出,注重满足游客对故宫四季景色更替和夏冬两季的最佳路线观览需求,重视与观众的交流和用户体验,并及时处理观众的问题和建议。

    3.4 增设语言的可选项,加强多语种培训

    科技的发展大大弱化了传统交通工具的束缚,数字化的优势愈加突显。在面对游客群体越来越国际化的过程中,增设语言的可选项是数字博物馆最基础的附带条件,这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提升。如在杭州临安区博物馆的微信小程序中,馆内每一件文物都可提供中、英、日三种语言的讲解功能,加大了外国游客对文物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深度了解。另外,加强工作人员的多语种培训,不论是作为线上设计的研发成员还是线下的服务人员,都可以参与其中,体现其价值。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数字博物馆的发展现状,然后对国内博物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 个方面的发展对策:加强引进数字化人才的力度,提高数字化运营水平;
    深化商业合作模式,提升文物呈现的多样性;
    准确认知馆藏文物的内涵,完善数字服务系统;
    增设语言的可选项,加强多语种的培训,最终实现博物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文化产业文物博物馆文物的栖息之地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博物馆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文物的逝去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文物超有料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9年5期)2019-09-10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露天博物馆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5年11期)2016-01-27文物掉包案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4年8期)2014-08-28文化产业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文化产业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中国工程咨询(2012年8期)2012-02-14

    推荐访问:数字化 文化产业 转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