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的冲突轮回①与命运危机

    时间:2023-06-21 18:3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李维屏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

    在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s)时代留下的文学遗产中,最著名、最有价值的莫过于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贝奥武甫》(Beowulf,800 A.D.)。尽管这部长达3182行的英雄史诗的作者至今依然无从考证,但它在英国和欧洲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现代读者而言,古英语版《贝奥武甫》无疑是一部“天书”,像一条守在英国古代文学殿堂门前令人望而却步的巨大恐龙。概括地说,这是一部文学地位很高、名声很大,但问津者却很少的英雄史诗。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古英语撰写的史诗,它在几乎所有的英国文学史著作和教材中都会有一番重点介绍或详细分析。引人注目的是,《贝奥武甫》虽创作于英国,但其故事却发生在瑞典和丹麦,其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均源自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文化。因此,这部内容庞杂、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体现了跨民族和跨文化特征,同时蕴涵了极为丰富的关于古代欧洲大陆的知识与信息,为现代学者研究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部落生活与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资源。在国内外批评界经过长期的沉淀之后,如今这部史诗的文学意义和研究价值日益显现,相关论著层出不穷,研究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学术观点也瑕瑜互见。时至今日,西方学者不仅从审美角度深入探讨了《贝奥武甫》的主题、人物、结构和叙事等基本文学要素,而且还从神话典故、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文献史料和语言考古等层面对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专题研究。然而,大多数学者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即《贝奥武甫》以古代氏族共同体(tribal community)为文学想象的客体,通过描写主人公为捍卫部落族群的生命财产奋力抵抗超自然恶魔的英勇事迹,深刻反映了古代族群的“命运”意识和“共同体”理念,从而不仅为英国文学中的命运共同体表征开了先河,也为历代英国作家提供了一个绵亘不绝而又内涵丰富的创作题材。更重要的是,以现代目光来看,这部史诗的价值与其说在于成功描写了一个惊险离奇的神话故事和令人崇敬的英雄人物,倒不如说在于折射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部落族群挥之不去的噩梦,即旷日持久的冲突轮回和命运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奥武甫》是一部书写血肉征杀、厄运笼罩和英雄毁灭的作品。“这部史诗中一个核心主题是社会秩序所遭受的威胁,包括侵犯、报仇和战争,这些都是这种英雄社会固有的且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却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生存。”(1)Craig Williamson,Beowulf and Other Old English Poems,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11,p.28.事实上,《贝奥武甫》在生动描写主人公与妖怪前后三次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的同时,不仅深刻反映了氏族社会无休止的冲突与危机,而且也是一首哀叹氏族共同体行将衰亡的悲凉挽歌。本文在强调文学审美主体性的同时,深入探讨《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的性质与特征,并借鉴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视角揭示其丰富内涵与美学价值。

    长期以来,《贝奥武甫》对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社会的生存威胁和主人公先后三次与恶魔奋勇抗争的描写引起了许多文学批评家的关注,通常被视为这部史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史诗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丹麦国王赫罗斯加(Hrothgar)的宴会厅(Heorot)连续十二年遭受妖怪格兰代尔(Grendel)的袭击和耶阿特族(Geat)勇士贝奥武甫自告奋勇前来消灭妖魔格兰代尔及其母亲的故事。第二部分叙述贝奥武甫返回祖国继承耶阿特族王位之后如何治理国家以及晚年为保卫家园毅然迎战火龙并最终与妖魔同归于尽的英勇事迹。迄今为止,尽管不少文章对《贝奥武甫》中主人公三次奋勇迎战妖魔的动机与场景剖析得入木三分,但往往因受到文本审美范畴与视角的限制而未能深刻揭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社会的先天缺陷及其动荡不安的本质。众所周知,文学既是对特定时期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也是对社会群体及其个体境遇和命运的真实写照。毫无疑问,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贝奥武甫》亦是如此。“这部史诗的统领性主题是‘共同体’,包括它的性质、偶然的解体和维系它的必要条件。”(2)Craig Williamson,Beowulf and Other Old English Poems,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11,p.29.事实上,这部遐迩闻名的英雄史诗不仅对古代氏族社会的形成机制、生存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的表征构成了认识论评价体系,而且还折射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社会的顽瘴痼疾,即族群旷日持久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

    《贝奥武甫》是英国文学史上首部全面反映古代族群生存威胁和流血冲突的英雄史诗。读者不难发现,这部民族史诗描写的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深陷困境的王国和部落。这些大小不一的氏族共同体主要由血缘、地缘、利益和精神关系构成。部落成员往往与祖先一脉相传,集体劳作,分享财产。这种社群结合方式代表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特征。英国著名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认为,共同体大都体现了“一种共同的身份与特征,一些互相交织的直接关系”。(3)J.Hillis Miller,Communities in Fic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9,p.1.然而,读者不难发现,尽管这些氏族共同体经常遭受野兽和自然灾害等诸多威胁,但来自异邦敌对势力的骚扰和侵犯的威胁则远远超过了野兽或自然灾害的侵害。在《贝奥武甫》中,异邦的骚扰和侵犯不仅使部落族群常年处于焦虑和紧张气氛之中,而且还不时引发氏族部落之间残酷的流血冲突。换言之,无休止的相互威胁和弱肉强食构成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共同体始终无法回避的可悲现实。在匿名诗人的笔下,随着战事的恶化和伤亡的加剧,弱势族群逐渐消失,而强势部落则人丁兴旺,土地扩张,生产发展,军事实力持续壮大。其中两个王国无可争议地成为赢家,一个是由赫罗斯加统治的丹麦王国,而另一个则是由贝奥武甫统领的位于瑞典南部的耶阿特王国(Geatland)。然而不幸的是,尽管这两个王国在众多部落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相对强势的地位,但它们却遭到了超自然妖怪的严重袭击与破坏,不仅无法摆脱威胁这一顽瘴痼疾,而且也同样成为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的受害者。正如丹麦国王赫罗斯加对贝奥武甫所说,“我的勇士,死亡会突如其来。我统治丹麦人已有半个世纪,尽量使百姓免受武力的威胁,能在天下这片土地上安然无恙。我一直以为再也没有敌人能够冒犯我,但厄运还是降临了。当仇敌格兰代尔闯进我的领地时,痛苦便将欢乐彻底赶走了”。(4)Craig Williamson,Beowulf and Other Old English Poems,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11,pp.37-122,lines 1769-1776.本文此后有关这部作品的诗句行数将在引文后的括号中标明。显然,外来威胁是导致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共同体冲突轮回与生存危机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应当指出,在《贝奥武甫》中,氏族部落为应对异邦威胁而采取的种种策略和措施大都枉费心力,徒劳无功。尽管有的族群企图通过与异邦结盟或嫁娶联姻等方式以换取和平,但他们获得的只是暂时的息兵休战,却无法彻底摆脱遭受外来威胁的厄运。“将王族女儿嫁给敌国的国王或王子的做法往往无济于事,尽管其目的是通过嫁娶联姻取代敌对关系。”(5)M.H.Abram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vol.1,New York:W.W.Norton,2000,p.27.例如,希索巴德(Heathobards)王国的国王因其父亲被丹麦人所杀而一直在伺机复仇,从而使即便实力相对雄厚的丹麦国王赫罗斯加也忧心忡忡,于是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芙莉娃露(Freawaru)与敌国王子英格尔德(Ingeld)订婚以换取和平。正如贝奥武甫所说:“芙莉娃露已经与英格尔德订婚,他是甫罗达的儿子,希索巴德的王子,他们是丹麦的敌人。赫罗斯加的和平计划是希望将女儿作为礼物,解决双方的对抗与冲突。但即便新娘美丽优雅,带着长矛的屠杀也会悄然重启,而王子们则会暴尸疆场。”(Beowulf:lines 2025-2031)显然,贝奥武甫所言不仅表明虎视眈眈的希索巴德人有朝一日必定会替死去的父王报仇雪恨,而且也充分揭示了一个铁的事实:盎格鲁-撒克逊社会的混乱与风险积重难返,部落冲突已成为威胁社群生存的顽瘴痼疾,任何企图改变无休止的血肉征战和互相残杀的想法和行为都是枉费心力,必然徒劳无功。

    引人注目的是,《贝奥武甫》的冲突轮回主题在主人公与妖魔的三次殊死搏斗中得到了生动的影射。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奥武甫与恶魔的斗争既是善与恶的较量,也是一种对氏族社会生存威胁与冲突轮回的象征性演示和集体意识的拟人化表征。就此而言,《贝奥武甫》通过描写人类与超自然邪恶力量之间的斗争破天荒地折射出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毫无疑问,以妖怪面目现身的格兰代尔母子和火龙是人类最凶恶的敌人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社会秩序的最大破坏者。如果说格兰代尔连续12年对丹麦王国的袭击,其母亲的疯狂报复以及后来火龙对耶阿特王国的发难均暗示了来自共同体外部无休止的威胁与破坏,那么主人公三次奋勇迎战恶魔的场面则象征着部落之间流血冲突的不可避免和循环往复。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似乎想通过贝奥武甫与恶魔三次惊心动魄的血拼来影射部落族群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诗人巧妙地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将子虚乌有的妖怪取名为“格兰代尔”,而且将替他复仇的女妖称作其“母亲”,暗指人世间冲突与厮杀的普遍性与常态化。不仅如此,为了强调袭击者的诡谲形象,渲染“威胁”的恐怖气氛,诗人对恶魔的拟人化描写充分体现了神秘主义色彩。“当格兰代尔靠近宴会厅时,观众和贝奥武甫都不知道它是何物,也看不清它的模样。诗人细心地营造了一种妖魔袭击的可怕印象,但却回避对其面貌的清晰描写,而是强调了其不可捉摸的特征。”(6)Michael Lapidge,Beowulf:A Prose Translation,trans.E.Talbot Donaldson,ed.Nicholas Howe,New York:W.W.W.Norton,2002,p.148.显然,诗人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拟人化手法不仅营造了恶魔袭击时的阴森恐怖气氛,而且也影射了时刻笼罩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部落的威胁与冲突的阴影。“《贝奥武甫》的作者试图通过对格兰代尔的描写塑造一种引发噩梦的动物。在20世纪的心理学家看来,根据弗洛伊德和琼斯的学说,我们噩梦中的魔鬼仅仅是我们将冲动与焦虑以具体化、拟人化方式投射于外部世界的动物而已。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古人竟然能将客观现实与妖怪形象联系起来。”(7)Michael Lapidge,Beowulf:A Prose Translation,trans.E.Talbot Donaldson,ed.Nicholas Howe,New York:W.W.W.Norton,2002,p.149.事实上,《贝奥武甫》的作者在用主人公与恶魔之间三次殊死搏斗来影射部落族群之间轮番冲突的同时,巧妙地采取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妖怪作为人类噩梦中常见的形象,其创作意图与现代心理学家的观点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心理学家们通过精神现象与外部世界的区别曾令人信服地解释过这种形象投射的原因。”(8)Michael Lapidge,Beowulf:A Prose Translation,trans.E.Talbot Donaldson,ed.Nicholas Howe,New York:W.W.W.Norton,2002,p.149.毋庸置疑,妖魔在这部史诗中具有象征意义,格兰代尔母子以及火龙均体现了人类的性格特征,代表了导致部落族群之间无休止冲突的邪恶势力。就此而言,《贝奥武甫》创造性地为英国文学中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及其象征意义的发掘开了先河。

    显然,《贝奥武甫》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早反映氏族共同体困境的史诗,同时也是一部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征方面具有开创意义和示范作用的经典作品。以“冲突轮回”这一顽瘴痼疾为焦点,对氏族社会的混乱与危机加以生动表现,无疑是这部英雄史诗在千年文学史上不断经典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贝奥武甫》中,与氏族共同体的冲突轮回如影随形的是部落族群挥之不去的命运危机噩梦。这种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部落族群特有的噩梦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得到了生动的展示。首先,诗人在作品中营造了渲染这一主题的气氛,以强化人物的危机意识。在一个时刻都会发生威胁、冲突和死亡的时代,氏族共同体中包括国王和武士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焦躁与不安,一种对随时可能突然遭遇厄运或死亡的恐惧感。“遭遇突袭、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急速死亡的潜在性或必然性的阴影笼罩着《贝奥武甫》,人们仿佛始终在一个报复与反报复的巨网中挣扎,逃避已经毫无希望。这便是这首诗给予读者最深刻的印象,即一种强烈的末日感(a sense of doom)。”(9)M.H.Abram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vol 1,New York:W.W.Norton,2000,p.27.毋庸置疑,代表巨大破坏力的三个恶魔相继出现,既是导致氏族共同体灾难的重要因素,也是部落族群命运危机的象征和挥之不去的噩梦。根据现代心理学观点,“噩梦的显著特征通常是一个妖怪以动物或非人类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睡梦中并造成一种恐惧感”。(10)Michael Lapidge,Beowulf:A Prose Translation,trans.E.Talbot Donaldson,ed.Nicholas Howe,New York:W.W.W.Norton,2002,p.148.就此而言,《贝奥武甫》用以渲染氏族共同体的危机意识和“末日感”的创作手法不但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而且也生动反映了备受生存威胁的古代部落族群错综复杂的精神世界。换言之,这部产生于中世纪黑暗时代的英国文学开山之作的艺术形式的确具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其美学价值也似乎超出了现代大多数批评家的想象。

    其次,《贝奥武甫》中命运危机主题在诗歌的框架结构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读者不难发现,这部英雄史诗以贝奥武甫的舅父耶阿特国王希尔德(Scyld)的葬礼开局,并以主人公贝奥武甫的葬礼而结束。毫无疑问,这种从终点回到起点的谋篇布局体现了一种无始无终的闭环结构,象征着循环往复的命运危机和周而复始的英雄末路。不仅如此,这种以葬礼为开局和结尾的框架结构同两位民族英雄的生死彼此呼应,有机结合。诗歌开篇,诗人回忆了耶阿特国王希尔德“与命运博弈”的悲壮经历(he wrestled with fate,Beowulf:line 8)。尽管他在保卫族人和抵御异邦侵略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令敌人闻风丧胆”(all his enemies drank terror,Beowulf:lines 6-7),但毕生却与战争相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危机的噩梦。在以庄重的笔触叙述了希尔德的丰功伟绩之后,诗人又以浓郁的色彩描写了这名威震四方的国王的海葬。他的遗体安放在一只由盔甲和刀剑装饰的木制灵船中,身上盖着一面象征着勇敢和威风的战旗,在黄金和珠宝的陪葬下,独自漂向远方。这既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部落族群悼念民族英雄的最高礼仪,也是几乎所有民族英雄无法摆脱的命运和最后归宿。在以挽歌式的语言将已故的希尔德描写成“一位好国王”(That was a good king,Beowulf:line 12)之后,诗人转而叙述起主人公贝奥武甫的出生:“希尔德获得了一个有出息的孩子(a boy of promise),他是朝廷和国家的年轻王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Beowulf:lines 13-15)诗人在作品开局点明了几乎所有部落族群面临的一个无法摆脱的困境,即命运危机的延续性,一代人去世,另一代人来到世上,但危机永远存在。部落的族人们似乎相信,“上帝见惯了无王之国遗传的痛苦、残暴、罪恶和需求,为他们送来了贝奥武甫”(Beowulf:lines 16-19)。显然,史诗开局希尔德国王的葬礼与结局时贝奥武甫的葬礼遥相呼应,预示了全诗的死亡、出生、再死亡的框架结构,也为氏族共同体周而复始的命运危机主题作了有效的铺垫。毫无疑问,这种以希尔德和贝奥武甫两代国王的葬礼为开局与结局的框架结构不仅体现了英国文学鼻祖令人称道的创作技巧,而且极大地渲染了这部史诗的危机意识与悲怆气氛。

    此外,《贝奥武甫》叙事进程的“中断性”(the discontinuity of narration)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作品的命运危机主题。读者不难发现,这部史诗的叙事进程不但存在空间形象急速转换的现象,而且还不时出现长短不一的“中断”与间隔。“《贝奥武甫》包含了许多‘中断’现象。这些脱节部分使这部篇幅较短的诗歌拥有史诗的广度与深度。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脱节是从第一部分对贝奥武甫英雄事迹的描写突然转向第二部分关于他壮烈牺牲的故事。”(11)Dennis Cronan,“Narrative Disjunctions in Beowulf,”English Studies,vol.99,no.5(2018),p.459.引人注目的是,除了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历史中断半个世纪之外,史诗中还有许多时间长短不一的“中断”,如从妖怪格兰代尔首次袭击丹麦国王的宴会厅到贝奥武甫率领勇士从瑞典前来帮助除妖之间相隔十二年之久,此外还有一系列时空跳跃,人物的突然出现与消失,以及人物的性格、角色与作用的突然变化等等。应当指出,所有这些叙事进程中出人意料的“中断”现象并非诗人随心所欲的安排,而是蕴涵了一定的创作意图。“与其说这是败笔或结构上的缺陷,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接缝,旨在表示诗歌的重要变化。”(12)Dennis Cronan,“Narrative Disjunctions in Beowulf,”English Studies,vol.99,no.5(2018),p.461.事实上,在《贝奥武甫》中,叙事的“重要变化”往往涉及部落族群的危机或人物命运的变化,意味着灾难或死亡的突然降临。显然,《贝奥武甫》叙事进程的“中断性”对反映氏族共同体的命运危机意识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诗歌叙事进程的频繁中断或转换折射出古代族群所信奉的世事无常,命运难料的观念,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的厄运与死亡突如其来和猝不及防的残酷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奥武甫》独特的叙事形式,像其精心设计的框架结构一样,不仅充分体现了英国文学始祖的艺术匠心,而且对作品命运危机主题的表征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应当指出,在《贝奥武甫》中,与部落族群的命运危机密切相关的是英雄末路的悲剧。如果说命运危机是人们挥之不去的噩梦,那么英雄末路则是氏族共同体不愿面对却又无法否认的铁的事实。长期以来,令读者和批评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主人公贝奥武甫的形象与性格。毋庸置疑,这部史诗成功塑造了一个古代氏族社会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形象。贝奥武甫年轻时血气方刚,疾恶如仇,勇猛无比;
    而年迈时则稳重务实,具有责任感和博爱精神。诗人之所以将这样一个人物作为讴歌的对象,因为其人格与品德符合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部落族群公认的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奥武甫是氏族共同体强大的靠山与精神力量。“诗中描写了英雄与人民如何团结一致,这是氏族制度的本质所使然,因为在这种制度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感到个人和他自己的氏族或部落的关系是不可能分割的。”(13)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戴馏龄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7页。然而,这位即便是部落族群心中战无不胜的英雄最终也无法逃脱毁灭的厄运。尽管贝奥武甫不像他的先辈们那样过多卷入部落之间的浴血征战和互相残杀,但他却因命运所致先后三次与凶恶的超人类妖怪殊死搏斗,最终壮烈牺牲,成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雄末路悲剧的典型案例。

    应当指出,主人公贝奥武甫的命运危机与英雄末路悲剧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伦三岛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王国割据、部落冲突中勇士命运的真实写照。作为英国文学中的首位“史诗英雄”(epic hero),贝奥武甫的故事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这部早在公元六世纪便由吟游诗人以口头形式在民间传播,到十世纪已在英伦三岛流传的英雄史诗为英格兰民族身份与文化建构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这部史诗的丹麦、瑞典以及日耳曼地理文化背景使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奥武甫的悲剧深刻反映了当时英国乃至欧洲大陆社会混乱无序和危机四伏的严酷现实。他既是当时欧洲星罗棋布的氏族共同体崇拜的偶像,也是氏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及其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身。然而,这样一位理想化的时代英雄却不得不与命运抗衡,一再砥锋挺锷,迎战恶魔,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英雄末路的悲剧。就此而言,贝奥武甫的悲剧不仅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共同体勇士命运的缩影,而且也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动荡与战乱的必然结果,其最终的毁灭无疑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贝奥武甫是一个被安插在希尔德命运轮中的虚构人物……可以说,他是被拔高后在诗歌中扮演这一角色的。”(14)Dennis Cronan,“Narrative Disjunctions in Beowulf,”English Studies,vol.99,no.5 (2018),p.462.

    在《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的命运危机主题以主人公的坎坷命运为核心,以其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为线索,最终以其不幸却又必然的毁灭为结局,体现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诗人仿佛向读者暗示,在氏族社会面临严重威胁的时代,命运危机与英雄末路如影随形,密切相关。《贝奥武甫》中命运危机主题的巧妙设计与生动表征折射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美学意蕴,同时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命运共同体的诗歌,《贝奥武甫》蕴涵了丰富的知识与文化资源,无疑为学者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阐释空间。长期以来,国外学者对这部英雄史诗中的神话典故、史料考证、文化地理和语言翻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发表了不少重要学术观点与研究成果。在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层出不穷和研究范式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坚持文学审美主体性的基础上,对《贝奥武甫》中的冲突轮回和命运危机主题进行多学科阐释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众所周知,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表征,因此氏族社会的生活场域并不会被人为的学科壁垒所分隔。事实上,在现代学科不断交叉与融合的大背景下,《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的生存困境既可以采用文学批评话语加以剖析,也可以放在其他学科语境中考察,通过现代多学科视角加以阐释。从某种意义上说,借鉴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种与社会主体困境密切相关的理论视角阐释《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无疑有助于全面揭示其核心主题的内涵、性质与特征。

    首先,从社会学视角看,《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所面临的旷日持久的威胁、冲突和命运危机真实反映了斯堪的纳维亚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贝奥武甫》的英雄故事流传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而其描写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则属于斯堪的纳维亚氏族社会处于全面解体和城邦制度端倪显现的时代。社会局势的混乱与动荡对部落族群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并经常引发部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血肉征战。概括地说,导致氏族部落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社会管理体制落后,部落决策简单粗暴,民生基础脆弱,族群生存缺乏安全保障,从而不断引发部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互相剥夺。英国著名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认为,这些建立在血缘、家族、土地和精神关系上的“共同体相对较小,并具有一种直接感和地缘感”。(15)J.Hillis Miller,Communities in Fic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9,p.1.为了壮大自己或防止被异族并吞,部落之间的弱肉强食便成为常态,从而不断造成男人暴尸疆场,女人终日流泪的人间悲剧。第二,“史诗《贝奥武甫》反映了氏族部落社会的价值观念”,(16)李赋宁:《英国文学论述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第7页。而这种观念恰恰成为冲突轮回和英雄末路的诱因。毋庸置疑,这部史诗描写的是“英雄时代”(the Heroic Age)武士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对武士们来说,最高的美德是忠诚和勇敢。忠于国王,也就是忠于集体……一个勇敢的战士,在最终被命运战胜之前,必须做出最英勇的事迹……成为永垂不朽的英雄。这些氏族部落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异教的,而非基督教的。”(17)李赋宁:《英国文学论述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第7—8页。显然,为族人英勇牺牲能获得永生的信念不仅成为武士的精神支柱,而且使部落冲突愈演愈烈。第三,氏族共同体固有的英雄膜拜和王者亲征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加剧了冲突轮回与英雄末路的恶化趋势。读者不难发现,在《贝奥武甫》中,国王和部落头领不仅是人们崇拜的英雄和精神领袖,而且往往也是亲自上阵迎敌的武士。显然,这种英雄膜拜和王者亲征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冲突的严重性,同时也接连不断地导致英雄末路的悲剧。例如,贝奥武甫的舅父耶阿特前国王许基拉克(Hygelac)及其儿子便是在与瑞典异邦的交战中相继阵亡的民族英雄。作为耶阿特王位的继承人和氏族的保卫者,贝奥武甫无疑是人们无比崇拜的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在部落族群面临危难之际,年近八旬的他依然“王者亲征”,在与火龙的殊死搏斗中献出了生命。显然,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共同体的普遍现象,其社会成因错综复杂,既有社会管理体制、部落决策方式和民生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氏族社会价值观念和武士精神追求的影响,又有氏族共同体的英雄膜拜与王者亲征的惯例所导致的人间悲剧。

    其次,从政治学角度看,《贝奥武甫》的故事情节折射出较为深刻的政治内涵。其中,主人公先后三次奋不顾身抵抗妖怪的情节不仅最为引人注目,而且也最具有政治色彩。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捍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他挺身而出抗击外来敌人,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动。作为“英雄时代整个日耳曼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贝奥武甫的降妖除怪行为就具有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18)李赋宁:《英国文学论述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第8页。同样,主人公在得知丹麦王国常年遭到妖怪侵袭的灾难之后毅然跨海相助的行动也颇具政治意义。尽管作品所描写的社会主体困境难免令读者哀叹时世艰辛,但诗人似乎不经意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小规模的国际命运共同体(a small-scal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奥武甫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政治远见的“世界主义者”(a cosmopolitan),其见义勇为的行动为丹麦王国与耶阿特王国缔结了友谊,形成了跨国联盟,从而构建了一个古代小型的国际命运共同体。正如主人公在丹麦国王赫罗斯加为他举办的庆功宴上所说,“你们需要时尽管告诉我贝奥武甫,我会回来的……如果你们遭到威胁,我就会领兵前来”(Beowulf:lines 1824-1826)。显然,《贝奥武甫》在一定程度上描写了笼罩在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阴影下的部落族群缔结友谊、加强合作的愿望与行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氏族共同体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政治需要。

    此外,从经济学角度看,《贝奥武甫》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经济书写最突出的作品之一,而且也是最早反映氏族共同体的经济关系以及人类与妖怪因财富之争而导致死亡悲剧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奥武甫》为英国文学中的经济题材和财富书写开了先河。读者不难发现,金银财宝的形象在作品中贯穿始终,其价值与意义逐渐表露在人物和读者的眼前。在氏族共同体的运作过程中存在一种财富奖励机制,将金银财宝奖给那些为集体作出贡献的人。这是一种统治者用于激励下属服务政权的经济手段,是对有功之臣的一种经济回报。事实上,财富的价值及其激励作用在诗歌一开始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叙述少年贝奥武甫的教育与成长时,诗人指出了金钱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在父亲的关怀下,这个年轻人应学会赠予他人珍贵财物,赏赐黄金礼品,当他年迈时一旦战祸临头,就会有伙伴愿意为他效劳,他若慷慨大方就会使百姓拥戴。”(Beowulf:lines 20-25)显然,论功行赏既反映了氏族社会原始的经济关系,也是统治者用以解决冲突和化解危机必要的经济手段。在诗人笔下,“珍贵财物”和“黄金礼品”在国王领兵打仗、治理国家、奖励功臣、战争赔款以及赎回战俘等事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氏族社会财富激励机制的作用在表彰贝奥武甫为民除妖的丰功伟绩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当贝奥武甫消灭了恶魔格兰代尔母子凯旋时,丹麦国王赫罗斯加不仅大摆宴席为他庆功,而且还亲自赏给他大量金银财宝。同样,作为载誉归来的民族英雄,贝奥武甫也受到耶阿特国王许基拉克的赏赐。应当指出,对有功者行赏的财宝数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在执行赏赐仪式。在货币尚未形成与流通的氏族社会中,尽管黄金的经济价值无法衡量,但其价值往往会由领赏者的功劳、赏赐仪式的规格和行赏者的地位来决定。显然,这种具有“英雄色彩”的经济奖励仪式一旦由国王亲自主持,将会极大提升英雄的功劳和所赐财宝的价值。毋庸置疑,氏族共同体采用的这种“奖励荣誉的经济形式”(a form of honor economy)在冲突与危机笼罩下的“英雄时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财富最终成为贝奥武甫与火龙拼死争夺的对象,并导致了英雄的毁灭,为其悲壮的人生画上了句号。值得一提的是,贝奥武甫临终前留下遗嘱,将自己以生命为代价换取的山洞里那堆“古老的财富、黄金饰品和美丽的宝石”(Beowulf:lines 2748-2749)分给人民,“当我知道这些财富留给了我统治的人民和国家,我可以安息了”(Beowulf:lines 2751-2753)。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奥武甫》不仅反映了氏族共同体的经济关系、财富分配以及黄金在部落冲突与危机中的作用与价值,而且也为日后英国文学中的财富纠纷、劳资冲突、商业欺诈和谋财害命等经济书写开了先河。

    作为英雄史诗《贝奥武甫》的核心主题,氏族共同体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的表征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效促进了文本自身肌理的发展,而且也为现代多学科理论视角的阐释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显然,借鉴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理论视角考察《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其性质与特征,而且也能更加充分地揭示其内涵与美学价值。

    综上所述,《贝奥武甫》在生动描写主人公勇敢战胜恶魔为民除害的英雄事迹的同时,充分反映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共同体旷日持久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并深刻揭示了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的部落族群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尽管主人公与妖怪的三次浴血搏杀扣人心弦、令人兴奋,但整部作品却弥漫着危机、杀戮和死亡的气氛,并且充满了关于部落交战和血亲报仇的回忆和插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遐迩闻名的英国史诗反映了古代武士精神的终结和英雄时代的消逝。值得关注的是,在诗歌结尾处的国王葬礼上,一位披头散发的老妇人传达了外敌即将乘虚入侵耶阿特的消息。这无疑表明:贝奥武甫的壮烈牺牲并未使耶阿特王国摆脱冲突轮回和命运危机的噩梦,其百姓很快将遭到屠杀和奴役。《贝奥武甫》以主人公的葬礼和有关外敌入侵的消息为结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似乎在暗示:氏族部落之间的残酷厮杀还会延续,血淋淋的人间悲剧还将不断重演。显然,这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民族史诗在本质上既是一首描写社会混乱与灾难的长篇诗歌,也是一首哀叹灾难深重的氏族共同体行将衰亡的悲凉挽歌。

    猜你喜欢氏族史诗部落2013史诗之战NBA特刊(2018年17期)2018-11-24史诗表演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魅力中国(2017年39期)2017-09-22浅谈图腾崇拜大观(2017年6期)2017-07-17史诗中华奇石(2017年4期)2017-06-23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青年文学家(2017年17期)2017-06-21哼哈部落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12期)2017-05-05哼哈部落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7年2期)2017-02-21《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图书馆界(2016年5期)2016-11-18哼哈部落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9期)2016-11-17

    推荐访问:氏族 共同体 轮回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