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主动健康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供需矛盾纾解研究

    时间:2023-06-12 08:25: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胡启良,袁莉萍(湖北经济学院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2020年新冠疫情既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是人类发展中“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各种矛盾失衡的反映,也是对学校体育在内的各行各业“控制-管理-治理”的综合考验[1]。在这期间学校体育在线教学攻坚克难,克服时空不便,积极普及健身知识、加强居家科学锻炼,在服务学生体质健康的进程中重塑了体育教育地位,体现了社会责任担当,也唤醒了同学们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2]。针对被动式的居家体育锻炼、风险防范暴露出的问题和“互联网+”新业态给学校体育供需带来的新矛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透露,“后疫情时代我国的课程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前的状态,应形成包括思想、理念、内容、方法、技术、评价、范式等全方位的教学质量改革”[3]。随着复学复课逐步恢复,体育线下教学逐步回归,从我国学校体育进行的在线教学、居家锻炼、健康教育、体质健康、科学健身等供需矛盾的新特征出发,充分发挥体育的本质功能,采用转危为机方法论,培养学生主动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习惯非常必要。

    (一)研究对象

    我国学校体育供给与需求矛盾的协同与纾解。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主动健康”“需求与供给”和“体育发展矛盾”等主题词进行检索,参考相关成果五十余篇。

    2.专家访谈法:向从事学校体育研究的学者、专家进行走访、交流,探究疫情前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需求供给的现状及纾解路径。

    3.实地调查法:在湖北省分城分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30余所,调查学校体育供需矛盾,结合健康校园建设实际,深入分析原因。

    (一)学校体育发展矛盾的梳理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普世规律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论述引发了我们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70年的沧桑变迁,既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规的制定史、“以人为本”等价值观念的转化史、“健康第一”等教学指导思想的演化史,更是学校体育法规、价值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内外部矛盾的斗争史。从建国初期保家卫国背景下的“体能与技能”“普及与提高”的矛盾,到20世纪80年代新旧学校体育制度过渡背景下“体质与竞技”“少数与多数”的矛盾,再到90年代经济体制转换背景下“强化与淡化”“教学与训练”的矛盾,再到21世纪全民健身背景下“育体与育人”“主导与主体”的矛盾,纵观新中国学校体育70年矛盾不断变换的发展历程,我国学者认为学校体育主要矛盾是“体质论与竞技论”“强化运动技术与淡化运动技术”“育体与育人”[4]。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推动、困扰、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地向前发展[5]。

    (二)学校体育发展供需矛盾的时代诉求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体育在线教学担载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预防疫病感染的核心使命,其供需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制度、教学媒介(学习通)、居家锻炼方法和健康管理。学校体育中的“供”主要指国家政策的支持、学校制度的落实、网络教学资源的配备等,“需”主要指媒介的网络管理、教师健康实践的传递、学生健康抗疫的需求等。长期以来认为“需求不足”围绕需求侧进行改革的学校体育,防控期间由于学生强烈的健康需求与场地器材、练习空间供给的不协调,造成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问题已从“需求不足”变为“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供需主体、环境、方式、内容等方面的矛盾冲突[6]。

    1.学校体育需求侧的迫切要求

    学校体育需求主体和环境:服务健康校园。健康校园建设要求学校体育发挥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能。《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学生健康促进行动”,要求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6月2日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所说,“为了防控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不惜付出很高的代价,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7]。健康校园建设学校体育不仅是“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更承载着师生的科学锻炼和健康生活的理性需求。

    学校体育需求内容诉求:健康储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需求已转变为广大师生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这期间围绕提高体育核心素养、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而出现的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互联网+”新业态与居家科学锻炼提高免疫力抗疫之间的矛盾等,决定着学校体育发展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价值认知。这就要求学校体育要以全体师生的健康需求为目标,关注需求主体健身场所和环境的变化,通过有组织的科学锻炼增强体质、储备健康,即通过居家科学锻炼、家庭体育,增强身体机能,达到强身健体和阻击疫情的目的。

    学校体育需求途径和方式:生活化、实用化。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学校体育从尊重关怀生命的角度遵循“停学不停课”的政策精神以居家在线教育为主要授课手段是正确的。疫情期间,大数据及网络技术创造了新的居家运动形式,改变了学校体育的锻炼和观赏模式,发现了学校体育改革进程中在健康教育、终身体育、家庭体育、个人体育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当生命遭受巨大威胁时,大家遵守不被重视的戴口罩、不聚集、不扎堆、心态好、常洗手、勤通风、多运动、保营养等健康知识、健康行为,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实践。居住空间成了在线体育教学主要场所虽是无奈之举,但它以家庭为单位,把日常生活、体育锻炼、在线学习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学校体育、家庭体育融合抗击疫情的良好“家风”,给人们运动健康意识的提升提供了契机。

    2.学校体育供给侧的现实困境

    学校体育供给主体: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积极赋能。体育教学的供给主体包括教育有关部门、学校负责人、教务处以及体育教师,他们围绕“体质”“教育”“居家”统一思想,服务学生生命健康、协同一致地推进体育在线教学有序进行。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学校体育最大的连接点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要求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在线教学工作,实现“学、教、练、训、赛”的居家举行。各学校、体育界和教师面对居家锻炼的严峻挑战,高度重视,积极开发MOOC等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完善“示范-讲解-练习”教学过程,尽可能地发挥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把居家教学锻炼对学校体育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学校体育供给内容:健康教育理论为主、体能素质实践为辅。在政府的倡导下,居家健身活动内容和锻炼形式史无前例的丰富。疫情在限制组织化学校体育开展的同时,却为居家体育家庭化“脱域”驱动提供了可能,为推广居家健身方法、提升体育教育意识水平提供了契机。为了克服场地、器材的影响,尽可能地保证在线体育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各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特点确定了健康教育理论和健康实践指导等授课内容。健康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居家健身运动防疫、抗疫、战疫的相关指导、体育健康与健身锻炼的方法、体育礼仪、各运动项目理论、技战术及裁判规则等。正如季浏教授所说,强化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弥补正常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课时的不足。健康实践指导主要包括:自家庭院基本的身体素质练习、趣味的健身动作、武术、八段锦等传统养生教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科研团队研究表明,上述运动实践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是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辅助手段[8]。

    学校体育供给方式及环境:多元的供给方式、难以保证期待的效果。学校体育居家在线教学,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等在特殊空间的重构治理,它们相互作用与协同,影响着在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供给方式指供给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的指引下,学校体育在线教学突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远程、网络教育(转播、录播和直播)成为新的教学形式,实现了体育时空弱连接的节点化生活方式。居家体育、家庭体育与庭院运动成为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互联网教育中的即时在线教育成为常用的方式。学校体育通过居家在线学习,科普健身知识,提高健身素养,引导广大学生加强运动,提高生理机能,阻击疫情传播。但体育中的“精讲多练”“示范纠错”“身体力行”“团结协作”等教学范式与指导很难实现虚拟与远程教学,运动量、强度和练习时间的混乱很难提升学生体能、专项技能和身体基本素质,难以保证增强体质预防感染的实际效果[1]。

    (三)主动健康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供需矛盾纾解策略

    学生强烈的体育健康需求与在线教育资源供给的乏力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学校体育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健康生活需要。学校体育服务学生健康应从“体质论与竞技论”“强化运动技术与淡化运动技术”“育体与育人”三对矛盾入手,深化学校体育供需治理改革,有序推进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实践的主动实施。

    1.以学生健康储备整体处理“体质论与竞技论”矛盾,转“要我练”为“我要练”

    体质论与竞技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是学生体质与竞技水平孰轻孰重的争论。新时期“竞技论与体质论”主要矛盾表现为学生运动竞赛成绩大幅提升与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尴尬。那么学校体育的开展到底能否“增强体质”呢?相关研究表明,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身体适应能力,而体能包括由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构成的身体素质和由走、跑、跳、投等构成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体能)直接相关,而对体格与身体适应能力影响不大。学校体育有强化学生“体能”之部分功效,与增强学生体质之间没有本质的因果关系,影响人体质的因素众多,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子[9]。

    学校体育在线教学“居家锻炼”由辅助手段转化为主要授课手段,是国家行政强制管理和师生基于隔离与安全健康需要基础上实现的。主要围绕健康、运动原理规则、体育欣赏等理论和体能实践为主,理论教育由于设计、直播方式单一,师生互动少,积极性很难调动;
    实践教学由于场地器材限制、师生“脱场”,主要是通过线上媒介示范讲解等视听觉等感觉通道,让学生对运动项目技战术、素质技术的理论有更深的认识[8],这种在线虚拟和远程的赛博空间,可以加强体能实践、激发学生的竞技意思和拼搏精神,但由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范式及居家锻炼缺乏规范性[1],导致“工具至上”“技术至上”的理念无法实施,动作质量、练习时间、运动量和强度很难精确掌握,不适宜强调身体训练的运动技术动作学习[10]。

    被动的在线教学很难满足“竞技论与体质论”的需求,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时间学生的健康教育诉求,这种需求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体育参与。尽管体育在线教学很丰富、家庭健身很普遍,基本还是在校体育中的“要我练”,锻炼意识、技能学习、持续时间、锻炼气氛少等是不争的事实,与终生体育过程中的“我要练”“我能练”还相差甚远。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因此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通过体医融合、健康认知、体能提升、环境适应,实现广大学生的身体功能增强,实现体质与竞技的双平衡。

    2.以身体习得的本质特性服务“强化与淡化运动技术”矛盾,转“言传身教”为“身体力行”

    “强化与淡化运动技术”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身体习得中负荷、量的坚守”问题,主要矛盾表现为运动中是以掌握技术技能为主还是快乐锻炼为主。学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体育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等部分。通过“知识与技能传习”(运动负荷、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11])影响“体能”是学校体育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运动技术的掌握是身体习得的感悟与实践过程,强化与淡化运动技术实际上是身体实践是育体还是育心偏重的过程。新课改前“强化运动技术论”致使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布满了“竞技运动项目”,由于“运动技术要精细化教学”“学时少、内容多”导致“体育教学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的教学弊病,也有“体质论”者认为这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新课改后“弱化运动技术论”以“随意化、碎片化”的“运动技能”教授为己任,出出汗只要学生高兴的、缺乏系统的“快乐体育与训练”应运而生,为满足学生对运动项目选择和兴趣要求,“选项课”教学对于过往死板的体育教学带来不少活力,导致学生经过10余年的体育学习而未有1项掌握熟练、体验魅力和长期坚持的运动技能,学校体育难以成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体育之殇[12]。

    学校体育通过线上媒介示范讲解等视听觉等感觉通道,传授运动项目技战术、素质技术的基本理论,是对体育教师“知识与技能传习”的考验。这种“隔空、缺场、脱域”虚拟的赛博空间,创设的教学情境,只“言传”不“身教”即只有“讲解-示范”没有“练习-纠错-再练习”方法与环节,师生之间没有“在场”的空间交流平台,违背了“言传身教”的体育教学本质和完整的“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的教学过程,体育中的“精讲多练”“示范纠错”“身体力行”“团结协作”等教学范式与指导很难实现,难以满足学生顺利掌握技术技能的体育需求,也将直接影响教学、健身和竞赛的效能[8]。

    新课程改革应根据居家在线教学暴露出来重兴趣轻意识、重成绩轻参与的短板,重新寻找解决“强化运动技术与淡化运动技术”的矛盾方法——身教、践行运动技术教学。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性质、课型、要求、年龄特征实施不同含量的运动技术分类教学(“精学类、简学类、体验类、锻炼类”[13])。主动健康背景下通过科学的身体练习(互联网+体医融合等)解决“运动技术教学能否增强体质”问题,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兴趣+体育生活方式)解决“强化体能”“传承文化”等功能。只有尊重体育、教育规律,体育教学“掌握运动技能”之目标即可达成,学校体育教育强化学生“体能”之功效可自然实现。

    3.以体育思政协同“育体与育人”矛盾,转“运动锻炼”为“体教融合”

    学校体育“育体与育人”的矛盾主要是以“育体”为中心还是以“育人”为中心的争论。其实“体质论”“竞技论”和“强化技术论”主要以“育体”为中心,“淡化技术论”主要以“育心”为中心,这些都忽略了体育最基本的“育人”功能。学校体育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体育活动中学生身体变化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是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人的认知、情绪、交际、抑郁等心理状态,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动机、意志等,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育体”的同时也“育心”,共同实现“育人”的功能,学校体育以特有的运动教育服饰实现身与心、灵与肉的和谐统一[14]。体育在线教学,以新媒体虚拟隔空互动二维视觉呈现效果,“身体缺场、看而少练”的教学状态,使体育锻炼处于身心二元对立,割裂了师生之间的主导主体性,违背了“认知-示范-实践-纠错-再实践”体育习得过程,难以构建一个“活生生”的师生交流平台[10]。但体育教师根据体育在线教学的具体实际,推出融生命教育、疾病预防、心理健康、健身意识、卫生习惯等于一体的健康教育知识,弥补了正常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课时的不足[12];
    同时适当增加技战术、项目规则和锻炼方法的理论教学内容,选择场域要求低、普遍感兴趣、易于操作、锻炼效果较好的体能教学实践,通过不断调整运动技术、体能动作、健康教育的供给内容满足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需求。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挖掘体育课程思想政治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质,即身体素质、体格、体形、运动能力等,更要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培育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体育核心素养,不断推进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改革发展工作。后疫情时代要把学校体育纳入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战略、大教育、大健康的格局中去定位、思考和改革。学校体育既是教育,更是文化,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学校体育的“育人”思想和灵魂。体育连着体能、体能连着运动力、运动力连着免疫力、免疫力连着防御力,广大师生通过医体医心提高健康储备,就能汇成健康家庭、健康校园和健康中国[15]。

    理性认识疫情期间学校体育供需“善治”矛盾,反思总结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暴露出的短板,在深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抓住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健身休闲热潮,化危机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精神,按照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的具体要求,把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教书育人作为学校体育的核心内容,平衡现实体育需求和有效供给,让每个学生有参与体育的权利,使体育生活方式成为供需主体促进身心健康、缓解学习生活压力的首选。

    猜你喜欢 居家体质运动 中医“体质”问答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中医“体质”问答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中医“体质”回答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28天吃出易瘦体质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staycation居家假期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不正经运动范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微生高的往事小学生时代·综合版(2017年6期)2017-07-05古代都做什么运动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4年9期)2014-09-16

    推荐访问:供需 矛盾 主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