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行业发展展望

    时间:2023-06-07 20:30: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荣玥芳,廖诚

    (1.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2.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95)

    1.1 我国建筑垃圾概念

    我国的建筑垃圾是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类垃圾等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有渣土、废混凝土、废砖瓦、废钢筋、废木材、废塑料等。土类建筑垃圾可作为制砖和道路工程等的原料,安全处置优先;
    废混凝土、砖瓦等宜作为再生建材用原料,资源化优先;
    废金属、木材、塑料等宜作为原料直接利用或再生,资源化优先。

    1.2 总体状况

    1.2.1 产生情况背景

    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产生总量为15.5 亿—24 亿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70%,是城市中单一品种排放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垃圾。粗略统计,2018 年我国建筑垃圾产量约为17.04 亿吨,同比增长6.97%,2020 年我国建筑垃圾产量已突破20 亿吨。

    1.2.2 处理处置行业的总体状况

    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包括简易填埋、综合处理、现场资源化等。简易填埋是中型城市采用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近几年在小型城市的应用呈上升趋势。综合处理模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区域基本落实,并进行了简单的源头分类。现场资源化模式应用在极少数经济发达区域,并且规模较小。由于监管力度不同,非法倾倒现象目前在县城及乡镇还比较普遍,在地市级城市也大量存在,在大中型城市已经少见。

    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等地针对建筑垃圾处理处置的相关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了相关的财税和金融政策,以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筑单位和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并在试点项目上进行推广应用。但是现行的利用方式非常简单,以堆填材料和道路园林铺装为主,极少使用在结构构件等部分。

    1.3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行业发展现状

    1.3.1 建筑垃圾产量与日俱增,资源化处置企业不断兴起

    我国建筑垃圾的主要来源是拆除和新建,主要成分为渣土。2015 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超过15 亿吨。至2025 年左右,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可能达到峰值。

    1.3.2 处置方式多样,资源化利用比例低

    建筑垃圾的处置有多种方式,如堆山造景、直接堆放、填坑造地、资源化利用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垃圾堆填和处理厂约1000 座。建筑垃圾消纳场(填埋场)约800 座,规范的建筑垃圾处理厂238 座,其中资源化利用厂67 座,占规范的建筑垃圾处理厂的比例仅为28%。

    1.3.3 资源化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建筑垃圾的源头收集分类程度不高,混合收集后再分拣的现象突出,导致大量建筑垃圾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再生产品品质难以提高,处理成本增加。在工艺设备方面,缺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专业工业设计和技术研发单位,以及处置工艺与装备的实用性研发和设计、全面的应用技术与产业化示范。例如,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基本沿用机制沙石的生产工艺和装备,缺乏高附加值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成套工艺设备,影响产品质量,效率较低。

    在管理体制上,建筑垃圾的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在地方上涉及住建、城管、发改、财政、生态环境、规划、土地等多个部门,而且各城市的主管部门不一,多头管理问题突出,缺少有效的管理协调体系。

    1.3.4 产业政策不断深化,但仍有待完善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和文件,推动了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快速发展。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无废城市”的概念,鼓励资源再生利用和经济循环发展,提高综合处置能力,尽可能使最终填埋量最小化。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更改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填埋处置等内容,并增加了产量、规模、特性分析及厂址选择等相关内容。2020 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增加了建筑垃圾相关内容,并明确指出建筑垃圾产生后应如何进行处置。

    自2015 年河南、吉林等地相继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后,各地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落地。

    近期,建筑垃圾处理处置相关标准陆续实施,如《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T 134—2009)、《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 25176—2010)、《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25177—2010)、《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 240—2011)、《再生骨料地面砖和透水砖》(CJ/T 400—2012)、《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JC/T 2281—2014)。标准的实施为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法规,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标准体系逐渐完善。

    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相关标准。2014 年,北京市出台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DB11/T 1077—2014);
    2015 年,上海市出台了《建筑垃圾车技术及运输管理要求》(DB31/T 398—2015),对建筑垃圾运输车的运行速度、车厢密闭性及定位系统等做出了规定;
    2015 年,安徽省出台了《建筑垃圾运输车技术条件》(DB34/T 2417—2015)。

    一系列政策标准的出台为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目前行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真正落地的项目并不多。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政策仍不完善是原因之一。国家政策多停留在方向性指导方面,难以指导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具体推进;
    各地的部分配套政策与行业实际情况脱节,行业企业希望更多可落地、可操作的政策出台。

    1.3.5 市场认可度较低,“吃不饱”现象普遍

    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普遍存在“收运难”和“吃不饱”的现象。虽然某些地方政府明确要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将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审批至资源化利用企业,但政策落实时由于牵涉各方利益,没有形成规范管理。相邻地区的建筑垃圾清运车为了节省运费等,通常选择到最近的垃圾消纳场倾倒。

    1.3.6 设施建设较多,有待规范化

    建筑垃圾的处理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规范处理设施多、风险大和资源化利用比例低等问题。从设施的处置方式来看,处置方式有露天堆放、填坑、堆山造景、资源化利用等,其中填坑仍是最主要的处置方式。

    从2015 年开始,统计范围内共有153 座建筑垃圾处理设施投运,总规模约55 亿吨。新投运设施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从统计数据来看,统计范围内有64%的规范化处理设施为2015 年后新投运设施,建筑垃圾处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1 加强源头控制

    “减量化”应该与“资源化”同步,倡导以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为基础的“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结合新技术进行源头减量,推广预制构件,以减少现场施工带来的建筑垃圾。摒弃粗暴式拆除方法,创新建筑的拆除方式。另外,需要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建立完善的建筑垃圾分类制度。从施工工艺上提高对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率。

    2.2 推动技术革新

    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技术研究和创新,研发建筑垃圾的高效处理工艺和设备,研发以建筑垃圾为原材料的建筑材料的制备工艺和设备。

    建立互联网建筑垃圾处置平台,实现不同地区资源共享。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选择合理的建筑垃圾收运路线。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平台实时监管建筑垃圾的产生、运输和处置等环节,公众也可以通过此平台实时了解我国建筑垃圾的产生和处置情况。

    2.3 提升产品质量

    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建筑垃圾再生制品原料的品质,提高再生建筑材料的市场竞争力。完善再生建筑材料标准体系建设,形成统一的质量保证体系。

    2.4 促进产业融合

    国家和建筑行业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支持开展对建筑垃圾综合治理与利用的深入研究。(1)在设计、施工方面要考虑将来材料的拆除和资源再利用。既要考虑装配式建筑如何方便安装,也要考虑将来如何拆除,如何尽可能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2)需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理念,并结合国内外技术前沿,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建筑垃圾甚至是工业固体废物的全过程减量化。

    2.5 拓宽应用范围

    在建筑设计环节,要考虑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长短,避免出现短期建筑物,从而减少建筑垃圾产量。在建筑施工环节提倡多使用环保、节能、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对无法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的消耗。进一步拓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产品的市场空间,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有效融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以达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发展目标。

    2.6 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增强管理效果

    进一步提高建筑垃圾处置责任主体的处罚成本,联合公安机关严厉查处个人和企业偷倒行为,在提高对违法者处罚标准的同时扩大责任范围,让建筑垃圾的产生企业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可对运输作业进行全程监管,及时发现违规倾倒现象,并可以实现违规道路遗撒的追溯,方便有关部门及时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2.7 创新产业发展动力,推动综合利用

    (1)创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模式即根据不同的技术,开发有推广价值的综合利用途径;
    (2)鼓励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达到创新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目的;
    (3)创新协同利用机制鼓励所有产业协同利用,打通部门间、行业间、地区间的堵点和难点,形成产业间深入融合,进一步推进跨区域协同利用;
    (4)创新管理方法,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逐步实现“互联网+建筑垃圾”的管理方式,在此过程中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信息服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资源化垃圾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中国化肥信息(2022年9期)2022-11-23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石材(2022年2期)2022-05-25CO2资源化回收技术分析科学家(2022年5期)2022-05-13垃圾去哪了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2期)2021-09-05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分析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年13期)2020-03-17NO TIME TO WASTE汉语世界(2020年1期)2020-02-14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垃圾处理要多少钱?小学科学(学生版)(2019年10期)2019-11-16倒垃圾小太阳画报(2018年10期)2018-05-14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年4期)2018-01-22

    推荐访问:处置 行业发展 展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