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导师工作室支持下的虚拟教研主题研讨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5-31 19:25: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罗磊 刘清堂

    (1.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9;
    2.华中师范大学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湖北 武汉 430079)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研方式的时空转换,全国各地的普通高等院校积极探索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序开展在线教学虚拟教研活动,加强师生日常沟通,支持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完成学位论文。很多高校围绕学生毕业设计开展新的尝试,如在线指导、线上研讨、云答辩等[1],“居家研学”成为了特殊时期的典型学习形态。然而,传统学位论文指导形式存在重复性高、共性问题多、指导效率低等问题[2],再加上在线教研师生双方时空分离,信息沟通不畅,论文设计、研究和指导等环节脱节,使得学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认知、社交、教学存在感降低,情感交流困难,影响了创新意识、批判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培养,论文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虚拟教研破除了师生之间单纯的面对面的教研形式的局限,为了让虚拟教研活动不再流于形式,切实提高教研效能,探索导师工作室支持下的虚拟教研主题研讨模式(TS-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me Seminar Mode,简称TS-VTARTSM)是广大普通院校师生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提出了TSVTARTSM,搭建实时交互、资源共享、协作学习的研讨环境,支持师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并开展典型的应用实践,检验该模式对学生学位论文设计支持度、感知度等有效性,以期建立智能时代师生教研的沟通桥梁,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导师工作室

    工作室最早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教学模式[3]。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西方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机制,在国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导师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主,将教学、课程实验、课题研究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导师为主导,从研究方案的制定到实践创作,师生协同分析完成各类项目和研究课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4]。

    导师工作室为虚拟教研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组织形式。导师工作室以远程指导学生有序开展课题研究为目的,聚集多名导师、毕业生以及其他成员组成的研讨共同体,是增强师生、生生情感的重要环境。导师是工作室的学术核心力量,是学生科研的支持者、指导者。其他成员通过资源共享、协作探讨为毕业生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协助者、咨询者。团队成员研究方向不同,研究背景、经验等方面多层次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为团队提供了审视研究问题的多重视角。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能够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情境。再者,民主对话机制能够调动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学生“居家研学”期间的教学存在感。

    (二)虚拟教研

    虚拟教研是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教研新形态,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研活动中存在的教研资料来源少、主题缺乏灵活性、时空限制、交流互动少等问题,形成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多种类型人员(教学研究者、教研员、教师及学生)参与的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跨时空、跨地域远程教学研究活动[5]。虚拟教研具有名师引领、问题聚焦、平台支撑、共建共享、成果累积、水平提升的特点[6]。

    依托互联网等技术,虚拟教研能够突破时空局限,协同更多的教研主体,聚合更丰富的教研资源,采用更便捷的教研技术,获取更丰富的教研数据。然而,在线教研,并不是简单地把教研活动搬上网这么简单,而是会遇到很多实际操作的难题。例如,如何切实高效地开展日常在线教研活动,又如何持续迭代促进在线教研不断优化内生动力。方法重于技术,组织虚拟教研活动可集合群体智慧,灵活组织主题研讨等各项教研活动,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科研培养管理方式。

    (三)学位论文指导模式

    学位论文是综合考查研究生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环节,凝聚着科研能力和成果,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位论文指导管理模式从线下发展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基于网络的学位论文远程管理,缓解了就业和完成学位论文难以集中统一地点进行的矛盾[7]。徐慧娟构建了混合式教学下的毕业论文指导管理模式[8];
    程伟总结了由导师、在读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组成的互动教学团队指导学位论文的经验[9];
    王卫平将翻转教学模式应用于毕业论文指导当中,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整合平台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10]。学位论文指导逐渐从线下走向线上线下相结合,从一对一、一对多走向了团队化指导,但已有研究尚无完整的线上指导模式可供参考,虚拟教研主题研讨模式或成为一个新的突破点。

    综上所述,常态化的在线教研为学生有效完成毕业设计带来了非常大的认知和交互挑战,创新主题研讨模式,以虚拟教研平台为依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凝聚导师工作室的研究力量,助力学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和研究团队科研能力的提升,这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探究社区理论

    探究社区理论关注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三个要素[11]。以导师工作室为单位组织主题研讨活动,创建的是一种和谐、信任和合作的在线主题研讨学术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存在感;
    学生精心准备主题研讨内容,汇报研讨,促进有意义的对话,增强教学存在感;
    完整的主题研讨活动,可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反思和对话协商,增强认知存在感。

    2.活动理论

    基于活动理论模型的主体、客体、共同体三个核心要素和工具、规则、分工三个次要要素,本研究构建的TS-VTARTSM关注“导师-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学生”共同体在线交互活动,关注他们在主题研讨活动中合作的相互关系、使用的媒介工具、活动目的以及客体等。

    (二)模式要素

    为了充分发挥导师工作室的支持作用和虚拟教研带来的情景体验作用,设计并完善虚拟教研主题研讨活动非常重要。在导师工作室的支持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导师主导和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学习共同体支持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导师工作室支持下的虚拟教研主题研讨模式要素

    1.研讨学习共同体

    主题研讨中的学习共同体包括学生、导师和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学生是主题研讨活动中的主体,学位论文是主题研讨活动中的客体,学生是完成学位论文设计的责任人,按要求参加主题研讨活动,完成学术研讨任务。导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位论文主题研讨活动在导师的引领下开展,导师负责督促并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在主题研讨中协助导师支持学生解决毕业论文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2.研讨主题选择

    主题来源于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导师可根据学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安排主题研讨活动。学生遇到的问题因科研能力水平差异而具有多样化,研讨主题的选择要尽可能地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表1(见下页)列出了不同阶段主题研讨活动可开展的主题。

    表1 不同阶段主题研讨活动可开展的主题

    确定选题阶段,学生首先应当依据自身科研经验,请导师在选题理论水平、应用价值、工作量、技术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量来确定选题。制定方案阶段,学生要广泛阅读理解选题所属领域的前沿文献资料,归纳整理,系统分析研究发展情况,凝练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研究问题,逐步明确、梳理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并实施。论文撰写阶段,学生要多和他人及时交流,尤其是论述的逻辑性、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实验结论的可靠性等问题,针对性地探讨解决方案,完成论文的谋篇布局,形成完整的论文。论文答辩要重难点突出、彰显研究特色,恰当地展现研究。

    3.研讨工具

    研讨工具是学生和导师、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之间进行认知交互的重要媒介。互联网为虚拟教研提供了多样且便捷的交互工具[12],例如,群体交互常用的视音频会议系统有QQ群、腾讯会议等,个体间交互可使用E-mail、微信等交互软件,这些工具为虚拟教研提供了技术支持。研讨共同体之间可以通过留言、文件传输、视频等交互功能进行交流,进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

    4.研讨规则

    研讨规则是研讨过程中每一位成员必须遵守的约定和规范行为的标准,规则的制定有助于约束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主题研讨活动,并促进协作交流。规则是学生科研行为的参考,也是虚拟教研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

    5.任务分工

    TS-VTARTSM中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与职责。导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科研经历,能从总体上把控学生的学位论文水平,精准地指导;
    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在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研究方向上具有多样性,合理的分工能够让他们从知识、方法、技能等多角度为毕业生提供指导意见和建议。

    6.研讨环境及氛围

    基于网络的远程在线交互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广大“居家研学”的师生提供了安全、便捷的交互途径。“居家研学”环境不如在学校、实验室的学习氛围浓厚,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在该模式情境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督促,及时交流鼓励,远程共享学习资源,进行协作学习。

    (三)模式构建

    主题研讨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依据确定的主题来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从而传授课程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13]。基本操作流程包括确定研讨主题、圈定研讨问题、整合专家资源、组织实施研讨和自我总结交流共五个环节[14]。以主题研讨为核心环节开展科研指导活动,针对性地解决研究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探究社区理论和活动理论构建的TSVTARTSM如图2所示。该模式系统地阐述了在导师工作室的支持下,虚拟教研主题研讨的协同指导机制。TS-VTARTSM在虚拟教研平台的支持下,专家引领,聚焦研讨问题,于主题研讨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累积科研成果,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图2 导师工作室支持下的虚拟教研主题研讨模式

    导师工作室支持的虚拟教研主题研讨活动是围绕特定研讨主题展开。首先,导师组确定主题;
    其次,学生进行主题分析与准备后进行汇报、阐述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情况;
    最后,进入研讨环节,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分析并指出其中的问题,导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回应讨论,通过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解决研究问题。主题研讨内容包含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分享、学生汇报实例的讨论、研讨结束后的总结反思,促使学生再理解研究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学位论文研究框架,实现主题研讨的目标。

    TS-VTARTSM是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构建的,研讨过程强调情境的真实性、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的建构性。其中,情境的真实性是围绕具体研究问题展开研讨;
    学习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导师组成员围绕毕业设计中的问题,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
    知识的建构性体现在为协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案,所有成员发散性思维,积极互动,形成了高效的知识对话,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研讨工具、研讨规则和任务分工为开展学位论文主题研讨提供了支持。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学生参与学位论文主题研讨活动的操作流程

    参考导师工作室成员的建议,撰写多个研究方案并提交给导师遴选;
    进行第一次主题研讨,在线汇报研究方案,供他人分析、讨论;
    研讨结束后,结合研讨意见和建议,反思并修订方案,提交给导师;
    第二次主题研讨,在线汇报研究方案,听取指导意见;
    第二次主题研讨结束后再反思完善研究方案,尝试开展实践研究;
    第三次主题研讨,在线汇报方案及实践研究情况。

    2.导师参加学位论文主题研讨活动的操作流程

    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研讨主题;
    协调时间安排制订研讨计划,发布主题研讨通知;
    根据主题筛选学生初步提交的研究方案;
    在第一次主题研讨中点评学生的研究方案,重点在其可行性和准备工作是否充足;
    协助学生打磨研究方案;
    在第二次主题研讨中,针对学生研究方案存在的问题提供指导意见;
    协助学生精细打磨研究方案;
    在第三次主题研讨中,听取学生汇报,讨论并提供指导意见,确认方案可行。

    3.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参加学位论文主题研讨活动的操作流程

    充分利用各方的科研经验,协助学生初步设计研究方案;
    参加第一次线上主题研讨,发现并指出研究方案中的问题,互相反馈,交流经验;
    协助、支持修订研究方案;
    参与第二次线上主题研讨活动,发现并指出问题;
    协助完善研究方案;
    第三次线上主题研讨,观摩、学习。

    (一)“文献综述”主题研讨活动设计及数据分析

    1.研讨主题

    TS-VTARTSM是基于当下学生研学现状和需求构建的。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的初始阶段,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不知如何精准查找所需文献资料,文献阅读不深入,且容易只“综”不“述”、只“述”不“评”,缺乏对文献的深度思考和分析,故难以把握研究主题的内涵及现有研究问题,直接影响后续学位论文的质量。故本研究选择“如何撰写研究综述”的主题研讨活动为典型案例,探究该模式的实践路径和效果。

    2.研究对象

    参与此次主题研讨活动的导师有4名、毕业生14名,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37名,共55人。面向学生和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发放调查问卷51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问卷回收率88.2%。

    3.主题研讨活动过程设计

    如图3(见下页)所示,“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主题研讨活动包括:撰写并提交研究综述;
    汇报共享,第一次研讨;
    打磨研究综述;
    汇报共享,第二次研讨;
    总结反思修订方案;
    行动研究,论证方案共6个环节。

    图3 “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主题研讨活动流程

    (1)撰写并提交研究综述

    前期导师筛选确定研讨主题和计划后,学生在团队成员的支持和协助下初步撰写完研究综述,将汇报材料及“问题清单”打包上传至QQ群文件中,供导师们和其他工作室成员浏览、查看。

    (2)汇报共享,第一次研讨

    14名学生依次通过QQ视频会议在线汇报学位论文设计选题、研究综述、后续研究思路以及困惑。导师和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综合学生研究进展情况,依次进行点评研讨。全程做好会议记录并录制视频。在研讨中发现学生研究综述中存在有“研究综述没有紧扣主题”“简单罗列堆砌文献”“研究综述只述不评”等问题,导师强调了研究综述在学生学位论文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指出了主要的特征和形式,针对性地讨论问题解决方案。

    (3)打磨研究综述

    结合第一次主题研讨中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与团队成员分组协同打磨研究综述,形成反思笔记。反思此次研讨活动的经验与收获,包括:发现了自己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综述也进一步明确了研究问题,能够更好地梳理研究思路;
    总结了撰写研究综述的步骤、方法以及常见“雷区”等。

    (4)汇报共享,第二次研讨

    导师组和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再次听取汇报,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商讨问题解决方案。导师组对各位学生此次的汇报进行小结。

    (5)总结反思修订方案

    通过两次的主题研讨,已经较为完全地修订完善了已有研究综述中的不足之处。研讨结束后再总结、反思,学生能够及时内化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在此过程中,需要判定研究综述是否已经达到要求,达标即可进行下一步,否则,再次进行汇报研讨、反思修订,迭代此过程直至达标。

    (6)行动研究,论证方案

    经过两次修订完善研究综述,学生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去验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综述的合理性。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导师组和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和实践支持,学生及时总结、内化实践经验,尝试探索研究下一步开展的方案,并及时做好规划。

    4.研究材料

    (1)线上调查问卷

    基于探究社区理论,参考已有主题研讨活动效果调查问卷形成了导师工作室支持的虚拟教研主题研讨活动效果调查问卷[1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和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对主题研讨支持体系(MD=3.96,t=0.535,p<0.05)(研讨规则MD=4.16,t=0.673;
    研讨主题MD=4.08,t=0.630;
    研讨工具MD=3.97,t=0.669;
    研讨环境MD=3.93,t=0.609;
    任务分工MD=3.89,t=0.804;
    研讨流程 MD=3.87,t=0.600)和在线研讨学习氛围(MD=3.96,t=0.535,p<0.05)(教学存在感MD=4.29,t=0.627;
    社会存在感MD=4.04,t=0.652;
    认知存在感MD=4.14,t=0.555)的满意度都很高。说明在本次主题研讨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学生和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角色作用,借助信息化工具,完成本次主题研讨的活动流程。基于该模式为学生“居家研学”创设了在线研讨学术氛围,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完善了知识体系;
    学生与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围绕学位论文的多次交互过程中,促进了协作学习的发生,并给了双方归属感。主题研讨帮助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形成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获得了关于学位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2)在线访谈

    研究团队访谈了2名导师和5名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他们对本次主题研讨模式活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导师组及时跟进、协助,及时指出学生在研究综述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引导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续设计研究实施方案筹划,有助于参与研讨活动的共同体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引路式”的指导方式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有序在线指导,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效率,缓解了“拖延症”。在线主题研讨实现了文献资源共享。

    谈及参与此次“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主题研讨活动的感受,学生A说道:“将自己写出来的研究综述拿出来让大家一起参谋,让我发现了自己在论文写作中的很多不足,文献资料查阅做好文献记录,防止遗漏;
    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学生B谈道:“外文文献资源很难获取,还好其他同学在QQ群中分享了一些相关资源。”

    (3)问题清单

    “问题清单”是召开主题研讨之前学生要提交的材料之一,主要呈现了以往问题解决记录,以及现阶段还存在哪些困惑等内容。

    (4)反思笔记

    学生在每次主题研讨之后撰写反思笔记,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重难点问题突破情况等,及时回顾总结,完善知识体系,提高了论文写作能力。

    (二)模型应用的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和在线访谈结果显示,参与此次导师工作室支持的虚拟教研主题研讨的学生对此次主题研讨活动整体上满意度比较高,尤其是主题研讨中的研讨规则和研讨主题、在线研讨学习氛围中的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说明该模式应用效果良好。学生在参与此次主题研讨的过程中,能通过虚拟教研工具、导师和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实时地交流、沟通,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的困难,并且能够在导师工作室内部形成知识共享网络,有助于促进有意义的对话和个人知识建构,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目前该模式在导师指导学生学位论文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借助信息技术为科研工作者创设虚拟教研情境是缓解科研压力的举措之一。本研究在导师工作室的视角下,基于探究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构建虚拟教研主题研讨模式,该模式应用于学生学位论文主题研讨中发现,参与虚拟教研的成员对主题研讨的支持体系和在线探讨学习氛围都很满意,达到了预期教研效果。期望本研究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建立智能时代师生教研的沟通桥梁。

    猜你喜欢 学位研讨综述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科教新报(2021年11期)2021-05-12朗智无界 盛享未来——与朗盛聚合物添加剂业务部的深入研讨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水上消防(2019年3期)2019-08-205G应用及发展综述电子制作(2019年10期)2019-06-17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机器学习综述电子制作(2019年24期)2019-02-23NBA新赛季综述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新城乡(2017年8期)2017-08-26

    推荐访问:支持下 教研 导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