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种群的特征”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3-05-30 17:00: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赵广宇 刘 霞

    (1石室中学 四川成都 610041 2第十八中学 四川成都 610072)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代表性的生物学事实,引导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概念[1]。笔者在“种群的特征”教学中,尝试以资料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生物学事实,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资料,归纳、概括得出相关的生物学概念,达到自主构建生物学概念的目的。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知“种群”的定义及其在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但对种群概念的认知还停留在种群遗传学水平,对种群生态学的内容仍是陌生的。尽管学生学习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相关概念没有难度,以接受学习的方式能掌握定义。但为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并深刻理解种群及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从生态学的角度认识种群的概念,并以种群密度为核心,建立种群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真正理解“种群”概念的生态学内涵,深刻理解“种群”作为生命系统的结构单位,以及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价值。

    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着眼于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基本特征,阐明“种群”概念的内涵,区别“个体”与“种群”在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本质差异。

    2)基于相关实证材料,运用归纳、推理、概括等思维方法,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性。

    3)通过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结构图,运用建模的思维方法得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证种群数量的规律性变化,探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4)基于对种群数量变化的认识,在生物与环境的层面形成“稳态与平衡观”,增强生态与环保意识。

    3.1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内容

    教师呈现资料1:呆萌、可爱的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物种,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其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因为数量稀少,被世界和我国列为濒危物种。经过我国几十年的努力,大熊猫的数量逐渐增加,据调查,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 864只。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下降至“易危”[2]。2019年,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00只。

    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降低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大熊猫的数量。教师引入教学内容: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研究,需要从群体角度探究其数量及变化趋势。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为种群及种群特征。

    3.2 学习种群概念,探索种群特征

    教师提问:种群的定义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回答出: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并说明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教师提问:个体与种群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有何联系与区别?提示学生从生命的基本特征角度分析个体与种群的区别。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个体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繁殖、生长、遗传等特征;
    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数量,以及繁殖率和基因库。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得出:个体是自然界能独立存在的基本的生命单位,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从个体到种群,其特征发生了质的变化,种群所具有的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例如,个体有生、死,而种群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2)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3]。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是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3.3 探索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构建种群数量特征概念

    3.3.1 确立种群数量的量标,了解统计种群数量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统计种群的数量?部分学生认为资料1和我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是统计的准确数目。有学生根据经验认为,诸如苍蝇、蚊子等动物,数量多、移动快,很难统计其准确的数目。

    教师由此提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并出示资料2:2017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成功调查了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生物的种群数量[4]。执教者作为志愿者协助科学家采集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粪便,科学家通过分析其中的DNA分子,查明在2003—2004年,这一地区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为66只[5]。

    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阅读教材,学习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1)采用航拍等方法统计全部动物的数量;
    2)取样调查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粪堆法、捕捉法等估算法。不同的生物种群,统计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差异。

    以熟悉的生物为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种群密度的特点:不同的生物,例如,草原上昆虫、田鼠和狼等,在同一空间内的数量级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同一生物种群,例如,苍蝇、蚊子等昆虫,在不同的时间范畴(例如,不同季节),数量也有较大差异。

    3.3.2 分析人口调查资料,探寻数量变化内因

    教师指出:种群密度反映了特定时间范畴的数量,而种群数量研究除了“统计种群数量或密度外,还需要研究数量变动规律、种群数量的调节机制、种群的分布和空间结构特点”[6]。

    现代人口调查就是最完善的种群数量统计。资料3:我国国家统计局在2021年5月11日公布了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1)人口总量增长,增速有所放缓。全国人口共141 178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最新预测表明,人口总量将在2025—2030年间达到峰值。

    2)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人口流动更趋活跃。2020年流动人口近3.8亿人,10年间增长了将近70%。从流向上分析,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3)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男性人口为72 334万人,占51.24%;
    女性人口为68 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

    4)少儿人口比重回升,老龄化进一步加剧。0~14岁人口为25 338万人,占17.95%;
    15~59岁人口为89 438万人,占63.35%;
    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7]。

    教师提出问题:我国人口调查量标除人口数量外,还有哪些内容?有何生态学意义?学生依据材料能直接回答出:调查内容有人口增长率、性别比例、年龄段比例、人口迁移状况等。不能答出相关量标的概念、生态学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资料,依据数据1得出: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是影响种群密度最重要的因素。

    教师进一步补充蜜蜂的“自然分蜂”现象,并结合数据2,帮助学生建立“迁入、迁出”的概念:迁入(出)率是指从其他区域迁入(出)到这个种群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的数量比。进而分析、推理得出:迁入率与迁出率也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在城市人口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出生和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使种群减少。

    依据数据3,引导学生分析性别比例对出生率的影响。依据数据4得出:不同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代表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决定种群现在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也能影响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教师补充:种群年龄组成包括衰退型、增长型、稳定型3种类型,通过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组成,得出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结论。

    完成数量特征学习后,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种群的空间特征,了解种群空间分布的类型。

    3.4 构建种群数量特征的知识结构图,深刻领悟种群概念内涵

    3.4.1 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图,领悟知识逻辑关系

    教师要求学生围绕“种群概念”,建立以种群特征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图(图1)。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图时,出现下列问题:1)只体现种群的数量特征;
    2)无法准确呈现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例证进一步说明“种群”的概念,帮助学生从生态学的角度理解“种群”概念的内涵:种群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由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彼此可互配进行繁殖,是物种存在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进化的单位。种群包括3个特征,其中数量特征是主要研究内容。

    3.4.2 理论联系实际,加深概念理解

    教师展示资料4:调查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发现,该大熊猫种群的年龄组成如表1。请据此预测该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8]。

    表1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年龄组成

    学生分析得出4种不同的结论:1)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
    2)短期增长,长期稳定;
    3)不确定,因为大熊猫的繁殖率低;
    4)由于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有可能降低。

    教师强调: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不仅是种群的数量特征,还有外界因素,综合作用于种群,影响着种群数量变化。并组织学生讨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降级”是否合理?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大熊猫种群数量仍然很少,繁殖率低,其生存受到众多外界条件的影响,保护之路依然艰难,不宜降级。进而总结得出:研究种群密度,有利于人类了解种群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例如,进行濒危动物的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渔业上合理捕获量的确定等。

    本节教学设计特点总结如下:1)围绕“种群”概念,以种群数量特征为主线,将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等学习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已有“种群”概念的基础上,全面理解种群的概念与特征,领悟种群在整个生命系统中的地位。2)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模型构建等方式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概念。3)以我国人口调查、珍稀动物大熊猫保护主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发展科学思维。

    猜你喜欢 大熊猫种群数量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我们都爱大熊猫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1年7期)2021-11-20寻找大熊猫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20年8期)2020-03-04遗憾的大熊猫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9年5期)2019-06-14统一数量再比较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3期)2019-04-22“最大持续产量”原理分析生物学教学(2018年3期)2018-08-08大熊猫也消暑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中学生物学(2018年8期)2018-03-01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7年2期)2017-01-20头发的数量小猕猴智力画刊(2016年6期)2016-05-14

    推荐访问:种群 教学设计 特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