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国种业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成效与展望

    时间:2023-01-18 20:05: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解沛,宋子涵,熊明民*

    (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北京 100081;
    2.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种业是农业的命脉,是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大力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种业人呕心沥血,创造了无数傲人的成绩,留下了种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种业发展历程,梳理了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提出了种业科技发展方向,以期为新时期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种业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作物品种改良和推广基础十分薄弱,畜禽种业以地方品种利用为主,几乎全部是自繁自养,种业发展极为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支持下,我国种业得到快速发展,掀开了中华民族种业发展的新篇章。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的发展历程,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3 个时间为节点,将我国种业发展分为以下3个阶段。

    1.1 种业起步发展期(1949—1977年)

    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1950 年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制定《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要求开展群众性选种活动,以农场为中心建立选种网进行品种改良,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五年良种普及计划”[1]。在该政策的主导下,迎来了我国种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四自一辅”阶段,实行“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方针,在全国建立起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动体系。“四自一辅”方针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农作物和畜产品生产用种问题,农畜产品生产供给水平大幅提升。

    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工作,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抗病虫害能力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逐渐开始成立专业化的育种科研组织,针对性引入国外高产品种进行畜禽改良。但我国种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生产用种呈现出“多、乱、杂”的特点,未实现良种的专业化生产[2]。

    1.2 种业快速发展期(1978—2011年)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农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种子产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为加强和健全种子工作,我国1978 年开始实行“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方针[3],使得种业技术指导和种子质量得到提高,在充分发挥良种增产作用的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中国种业也逐渐从农民自己留种向专业化生产种子过渡,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00 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标志着我国种业进入法制化轨道,对促进种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4]。该法鼓励科研单位建立种子公司,打破行政区划垄断经营种子,将竞争性机制引进种子行业;
    实行“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加工为突破口,籽粒种子实行包装、标牌上市,种子产业(市场)化之路初见端倪。此后,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和条例,使我国种业市场监管和品种保护制度逐步完善。2006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首次从法律层面,对我国畜禽品种和遗传种质资源相关工作进行全面规定,为我国畜禽种业持续、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5]。2011年4月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种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地位,并对现代种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6]。

    这一时期,种业市场化发展逐步规范,育种技术不断进步,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作物和畜禽新品种。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种业市场逐步统一,有力保障了企业的相关权利,种业市场规模迅速增加,基本保障了我国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探索实现了种子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种子“育、繁、推”体系初步形成,为种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7]。

    1.3 种业现代发展期(2012年至今)

    新时期种业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引领现代种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量质齐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特别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解决好种子问题”作为年度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单独列出,提出要“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8]。先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指引和规范中国种业发展的基本法律与时代进一步接轨。出台《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和《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加大种业扶持力度,加快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种子企业做大做强。2017 年修订《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9],使品种审定更加多元化,标志着育种由增数量向保安全和提品质转变。2019 年,农业农村部实施白羽肉鸡育种联合攻关项目,着手推动白羽肉鸡育种工作。为提高我国畜禽种业原始创新,农业农村部于2019 年正式启动畜禽良种联合攻关计划,并在2021 年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 年)》,作为种业创新的两大重要抓手,将全面提升我国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推动我国畜禽种业再上新台阶[10]。2021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这一时期,我国分批启动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马铃薯、油菜、花生等特色作物联合育种攻关,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先后启动实施《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 年)》《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和白羽肉鸡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项目,推动我国畜禽种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2.1 种业保障粮食和农产品稳产保供

    2.1.1 起步发展期,种业保障我国粮食和农产品基本供应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3亿t上升到1977年的2.82亿t,增加了1.5倍,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49年的209 kg,增长到1977 年的298 kg。肉类产量从1949 年的220万t增至1978年的856万t[11],增加了2.9倍,人均肉类占有量从1949 年的4.1 kg,增长到1978 年的9 kg,但仍远低于29.45 kg 世界的人均水平。种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供应,但食物安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保障。

    2.1.2 快速发展期,种业保障我国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应 在该时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种业体系,大大促进了粮食增产及蔬菜、畜禽产品供应。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粮食产量从1978 年的3.05 亿t 上升到2011 年的5.88亿t,蔬菜产量从1978年的1.79亿t增加至2011年的5.98 亿t,肉类产量从1980 年的1 205 万t 增至2011 年的8 023 万t,分别增加了0.9 倍、2.3 倍、5.7倍;
    年人均粮食、蔬菜、肉类产量从1978 年的316.6、186.2、8.9 kg增加至2011年的436.2、442.7、59.5 kg,分别增加37.8%、137.8%、568%。

    2.1.3 现代发展期,种业保障我国粮食和农产品量质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总产从2012 年的6.12 亿t 上升到2020 年的6.69 亿t;
    蔬菜产量从2012 年的6.16 亿t上升到2020 年的7.49 亿t;
    肉类生产结构持续优化,禽肉产量显著增长,2020 年达到0.24 亿t,牛羊肉产量稳步增长;
    优质、高效农产品比例不断提升,粮食、蔬菜、肉类产品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12]。

    2.2 科技支撑育种技术不断突破

    2.2.1 起步发展期,杂交育种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 作物单产及畜禽养殖效率实现第一次飞跃。其中最典型的有小麦抗病矮化育种、水稻矮化育种、三系配套籼型杂交水稻育种、蔬菜杂交育种等技术。1973 年,以袁隆平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于1975 年开始用于生产,至1977 年已推广超过3 000 万亩(200 万hm2),一般增产20%~30%,实现了杂交水稻历史性突破[13]。先后选育推广了抗锈高产小麦良种,摘掉了小麦是“低产作物”的帽子。畜禽杂交改良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我国逐渐开始成立专业化的育种科研组织,针对性引入国外高产品种进行畜禽改良。如1972 年成立了“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组”,以杂交群为基础,通过“公猪外来化、母猪本地化、商品猪杂交化”,推动兼用型猪新品种培育工作。1973 年以后,国家计划委员会(后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多批次引入肉牛品种进行牛种改良,在1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建立了肉牛生产基地,改良本地黄牛,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此时的羊品种选育主要以解决毛纺工业需要为目的,培育毛用、毛肉兼用细毛羊和半细毛羊,同时培育裘皮羊、地毯毛羊和脂肉性能好的粗毛羊以及一些地方良种。而鸡种业则主要以地方品种为主,1965 年上海开始建成红旗机械化鸡场,1975 年党中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机械化养鸡场,禽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4]。

    该时期,杂交育种技术推动了我国育成一批杂交新品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广场矮和珍珠矮等高产、矮秆、抗倒伏水稻品种,华北187和北京6号等抗病小麦品种,北京8 号和北京10 号等矮秆小麦品种,金皇后、英粒子、白马牙等玉米品种,矮脚早、鄂豆2号等大豆品种,京丰一号甘蓝、津研4号黄瓜等蔬菜品种,哈白猪、上海白猪、北京黑猪、新金猪、草原红牛、新疆褐牛等兼用型新品种[15]。同时,我国开展了新中国第一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当时我国作物资源家底,后续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普查,为现代种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2.2 快速发展期,育种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水稻两系和三系繁殖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通过远缘杂交创制了优良小麦抗性材料,取得作物分子聚合育种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引进了长白、大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世界著名瘦肉型猪种,加速了我国瘦肉型猪育种工作和杂交生产的展开;
    颁布了《全国牛的品种区域规划》,开启了黄牛改良的蓬勃发展阶段;
    1985 年,由中国、美国、泰国合资建立的北京家禽育种公司,开启了我国白羽肉鸡本土育种工作。

    该阶段,育成了一批优质、高产的作物和畜禽品种,为促进粮食增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育成了以超级稻为代表的一批抗病、抗逆、丰产的杂交作物;
    首次育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蛋鸡配套系京红1号、京粉1号和中国西门塔尔牛,打破了国外畜禽品种垄断。代表性品种包括龙粳31、汕优63、中浙优等水稻品种,小偃6 号等小麦品种,中单2 号等玉米品种,中黄4 号、中黄13 号等大豆品种,北京新三号大白菜、中甘21 号甘蓝、湘研3 号辣椒、中椒5 号甜椒、中农8 号黄瓜、中蔬4 号番茄等蔬菜品种,华农温氏配套系I 号猪、京红、京粉系列蛋鸡、矮脚黄羽肉鸡配套系、中国西门塔尔牛等畜禽品种。

    2007 年,我国首次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分设猪、羊、家禽、牛马驼、蜜蜂和其他畜禽6 个专业委员会,开创性地完成国内畜禽遗传资源大范围普查[16]。2009 年,我国启动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成立育种协助组,启动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正式拉开畜禽系统选育的序幕[17]。

    2.2.3 现代发展期,分子育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这一时期重要作物和畜禽的基因组序列相继公开,一些作物的基因编辑技术体系陆续建立,分子生物学技术全面应用于种业,实现精准育种。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成绩瞩目,成功实现了无融合生殖杂交稻“从0到1”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在水稻育种基础研究和分子育种技术领域的领跑地位。超级稻、节水抗寒强筋小麦、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耐除草剂大豆培育成功。主要蔬菜作物完成全基因测序。2017 年,全国畜牧总站联合国内7 家单位建立了猪基因组选择平台,正式开启了国家层面的猪全基因组选择计划。目前,我国在动物基因克隆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猪、牛、羊等动物的基因组测序基本完成,中国荷斯坦牛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建立,牛、山羊等家畜的克隆效率也达到国际水平。

    该阶段,育种速度呈倍速增长,育成了一批优质或可机械化种植品种。例如两优培九、中嘉早17、南粳系列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中单808 和中单909耐密高产玉米品种,CR 京秋新3号大白菜、中甘628 甘蓝、中农16 号黄瓜、博辣红牛辣椒、金棚八号番茄等蔬菜品种,农大3 号小型蛋鸡、大午金凤、中畜草原白羽肉鸭和中畜白羽肉鸭配套系等畜禽品种,高产白羽肉鸡和肉牛新品种也即将通过国家审定。我国主粮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蔬菜品种自主率达到87%,畜禽品种自主率达到75%[18]。一系列重大成果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保障国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1 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

    组织国内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和国外优异种质资源引进,进一步拓宽现有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
    强化种质资源的深度鉴定,明确具有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优异等位变异,创制突破性和前瞻性新种质,显著提升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夯实资源基础。

    3.2 强化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研究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是推动种业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要深度解析高产、耐密、抗逆等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揭示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理,为生物育种夯实理论基础。通过加强种业基础研究,提出原创科学理论,作出原创科学发现,推动我国种业基础研究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3.3 强化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种业关键技术瓶颈,重点加强生物育种技术攻关,以自主创新、协同攻关、产业化应用为导向,围绕生物育种创新链一体化布局,加强农业生物育种重要性状形成机理等基础研究,攻克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智能设计育种等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加强生物技术重大品种创制与应用,建立生物安全评价体系与检测技术,推动生物育种科技平台建设,加快产出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我国生物育种自主创新力、持续发展力和国际竞争力。

    3.4 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重大新品种

    围绕农作物单产水平提升和资源趋紧限制产能提升等问题,在创制突破性育种新材料的基础上,培育高产高效、绿色优质专用、适宜轻简栽培的重大新品种,推动我国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围绕畜禽产品消费快速增长与生产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加快培育一批性能优良、产品优质、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品种,研发高效繁殖精准调控、营养代谢及调控、资源利用与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与装备,降低畜禽种源对外依存度,提升畜禽产业竞争力。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种业形势也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农作物种业正在经历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种业科技革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贸易摩擦和竞争加剧,既给我国种业带来“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国种业存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力度不够、创新基础薄弱、创新链发展不充分、科研产出与种业科技需求不匹配、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既面临国际竞争的外部压力,也存在自身发展新阶段的内在变革需求,挑战与机遇并存。

    近年来,我国种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品种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种业企业快速发展,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种业市场规模巨大,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种业代表了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种业竞争的核心在于种业科技的竞争。当前,我国种业要在种质资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生物育种、品种培育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全力突破,全面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

    猜你喜欢 种业畜禽品种 登海种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2年8期)2022-09-28登海种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2年7期)2022-09-27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云南畜牧兽医(2022年4期)2022-08-19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猪业科学(2021年6期)2021-08-12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

    推荐访问:中国 成效 展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