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体验与探索音乐为主的欣赏教学新策略——以琴歌《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为例

    时间:2022-12-09 19:5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缪裴言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以分析、讲解音乐为主的传统欣赏教学方法,代之以体验、探索音乐为主的新方法,这种变化可以从近期的各类观摩展示课、各种刊物和网络上的课例中看出,可谓欣赏教学法及教学研究的一大进步。至于一线欣赏教学情况,自然还有尚待改进的空间和需要研究的课题,正如本刊前载张娴老师的文章所指出的:使用“讲授音乐”“接受式学习”的传统欣赏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较低,应该使用感性体验和发展探究能力的方法。①

    欣赏教学是以分析、讲解为主,还是以体验、探索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通过研究、比较这两种教学策略,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欣赏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通过音乐课程培育音乐文化素养的目标。本文简述了这两种欣赏教学策略的要点,比较二者的优缺点,着重介绍以体验音乐、探索音乐为主的新策略,并分析其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然后尝试将其应用于具体课例设计中,为研究改进欣赏教学提供参考。

    本文称之为“传统”的欣赏教学方法,仅是为了便于比较、说明两种方法。所谓“教学策略”,也可以理解为教学方法,是指按照某种指导思想而采取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步骤等,以区别某种具体的方法。

    以体验音乐、探索音乐为主的欣赏教学策略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和《音乐欣赏教学法》等论著中均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中的有关论述摘录如下:(1)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必须给学生们提供优秀且能激发美感的音乐,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欣赏教学的中心点是“听”,要紧密围绕聆听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2)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采用生动活泼的、综合性强的音乐实践活动,如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调动各种感官,发挥“通感”作用,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如唱一唱或用乐器演奏欣赏曲的音乐主题或片段,熟悉、背记音乐主题,随音乐做各种动作等。(3)注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用描绘性音乐、情节性音乐作为引导想象和联想的桥梁。用比较的方法对音乐的表现手段、情绪、形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评价,鼓励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4) 教师的讲解和提示要精简、生动,注意讲解提示的时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②《全国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中有关欣赏教学方法的论述大体相同。③

    《音乐欣赏教学法》中的有关论述摘录如下:(1)边聆听音乐,边做动作。如一边听音乐一边拍手、走步、踏步,做模仿指挥、乐器演奏动作等,随音乐的强弱、快慢及乐曲构成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等。(2) 通过多种方式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探索音乐使用了哪些音乐要素、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和风格等,以此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首先是语言,此外还有图画、文字、动作和表演等。比如给乐曲标出相应的标题,为乐曲配备相应的画面,为情节性、描绘性乐曲做戏剧化表演。(3)将聆听音乐与其他音乐学习相联系。把欣赏教学与歌唱、演奏、创作结合起来,如用歌唱或乐器演奏熟悉乐曲的主题;
    如在欣赏中结合创作了解曲式知识。(4)结合音乐进行适当的解说。解说是为了激发聆听的愿望和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要选择解说的时机;
    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音乐经验、基础和接受能力。④高萩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中有关欣赏教学方法的论述与此大体相同。⑤

    以上所阐述的欣赏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要点可概括为:(1)欣赏教学以体验音乐美感为中心。保持各项活动的音乐性。(2)欣赏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如律动、演唱、演奏、创作等)相结合,发挥“通感”“联觉”效应。(3)创造性地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启发想象与联想,引导主动探索。(4)结合聆听做必要的、适度的讲解。即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讲解音乐相关知识。

    这种欣赏教学策略从儿童的发展需求、生理及心理特点和学习音乐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出发,吸收借鉴国外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如奥尔夫教学法等,注重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欣赏教学方法的一种重大变革。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的欣赏教学策略,我们不妨将两种欣赏教学法加以比较。传统欣赏教学法在20 世纪80 年代前的音乐教学法著作中有详细的论述。比如,《中学音乐教学法》指出欣赏教学的过程为:(1)简介作曲家和作品。即运用讲述法或故事法使学生对作曲家、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和形式特点等有概括性的了解。(2)初听。即指导学生注意标题提示的内容和体裁形式,指出音乐主题旋律,提出初听的要求,听后谈谈感想等。(3)讨论。即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段等给予概括性分析和归纳总结。(4)复听。即指导学生注意标题提示的内容范围,抓住音乐主题及其变化发展,去感受、想象和联想,体会和理解音乐形象和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小学音乐教学法》指出欣赏教学的步骤为:(1)整体性教学阶段。即运用谈话方式,以及故事、图画等直观性、趣味性方法提示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欣赏范围,引导学生完整聆听整首乐曲。(2)分析性教学阶段。即根据教学要求对重点内容、选段进行反复欣赏,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并通过反复细听,分辨和掌握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表演形式等,掌握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采用视觉、听觉、动作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音乐。(3)综合性教学阶段。即把分析所得的感性、理性知识综合起来,再一次完整地欣赏作品,感受一个更清晰的音乐形象,从而能深刻地理解作品。⑥

    上述两本代表性的教学法著作所阐述的欣赏教学方法,其要点可概括为:采用“完整听——分解听——再完整听”模式;
    讲述内容偏重对音乐表现手段及作品的作者、背景、情感、风格及思想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
    主要依靠讲述背景和聆听音乐的方式,虽然也主张运用讨论、抓住主题,视觉、听觉与动作相结合,以及启发想象和联想等方式,但这些只是附带提到的,未给予足够重视。传统欣赏教学方法的长处是注重聆听和分析音乐,讲解的方法也便捷、易行,但主要的不足在于缺少多种形式的音乐体验活动和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传统欣赏教学方法源于专业的“音乐作品分析”,这种方法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却并不完全适合儿童的音乐学习。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欣赏教学新策略,并与传统欣赏教学策略进行比较,笔者对几个相关问题作进一步分析。

    (一)欣赏与身体动作相结合

    传统欣赏方法主张“安静地”聆听,新策略则让欣赏“动起来”。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接受音乐应首先从节奏开始,跟随音乐节奏做动作能够让儿童走进音乐。尽管体态律动为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内容,但新策略显然吸收了体态律动的学习方法。

    将欣赏与动作相结合(“边听边动”)并非简单地跟着音乐做动作,重要的是引导儿童聆听音乐,通过精心设计的、多种多样的动作来感受、表达音乐的各种要素和表现手段。其中,动作设计的关键在于有利于聆听。欣赏与动作相结合虽多用于低年级,但也适用于其他各个学段。

    (二)欣赏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相结合

    将单纯或主要依赖“聆听”(听音乐和听讲述),转变为“唱、奏、动、说”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这是欣赏教学策略的一大转变。可以通过演唱、演奏乐曲的主题(或片段)来熟悉乐曲的“精华”,以此作为欣赏乐曲的基础和入门“线索”。传统的音乐欣赏方法虽然也主张抓住主题,但往往重视不足、仓促而过,新策略则要求熟悉主题甚至力求能够背唱主题。

    为了便于演唱、演奏主题,必要时可将乐谱加以“调整”(如简化、移调等),并采用有效的唱、奏练习方法,如听唱、视唱、随曲轻唱、随曲律动等。欣赏除了与唱、奏相结合外,还可以与创作、艺术表演等相结合,这些都要根据乐曲、学生、课时等情况精心设计。

    (三)欣赏教学与探索音乐

    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是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以“讲解”为主,或以“探索”为主,是两种欣赏教学策略的重要区别。探索音乐就是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大多按照“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采用“预先告知”的方法,学生局限于“固定框框”感受、理解音乐,特别是对标题音乐往往只按照“标题、提示”想象情景。实际上,音乐所“描绘”的形象是很模糊的,学生对它的想象和表达都有着很大的空间,那种“固定”“先入为主”的引导,限制了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性的表达。

    与此相反,比如在不提示乐曲情绪的情况下,让学生在聆听后描述对音乐的感受,并进行讨论、比较,经过这些探索过程之后再对乐曲进行分析、讲解;
    再如欣赏一首标题音乐前不提示曲名,聆听后“为乐曲命名”、“猜曲名”或“选择画面”,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创意并解释理由。显然,这样“倒过来”欣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探索精神。至于表达方式,一般只限于问答、讨论,可根据乐曲、学生和课时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如比较、选择或绘画、动作等。

    (四)欣赏教学的联觉效应

    欣赏教学的新策略不仅依赖听觉,还要调动多种感官(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等)参与,发挥“通感”作用。联觉效应除了将聆听与“动、唱、奏”等结合之外,还要将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最理想的视听结合方式莫过于观赏音乐现场演出,因此,如有条件应创造参加音乐会的机会。教学中也要尽量运用各种现代化视听设备,如现代音像技术能展现最优秀、高品质的近乎现场的影像;
    电脑多媒体技术能充分发挥音频、视频、动画、文字相配的完美效果,为我们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欣赏手段。但是音乐毕竟是听觉艺术,因此,现代化视听技术必须恰当应用,不能替代或者干扰聆听,过度依赖视听设备未必能获得预期效果。常规的音响及画面、照片、谱例、图表同样能够达到高效的欣赏效果。

    (五)欣赏教学的适度讲解

    结合聆听和各项活动对音乐进行讲解当然是必要的,因为通过讲述可以使学生认知音乐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知识等。但是讲述务必简练、清晰、生动,务必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实际教学中,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不“超标”),恰当使用“教参”(不照搬)、把握好讲解的“度”是较难拿捏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依笔者所见,讲解过多、过繁,仍是当前欣赏教学的普遍偏向。

    (六)欣赏教学的核心是享受音乐美感

    欣赏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享受音乐美感,这是检验欣赏教学成效的最高标准。欣赏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觉得“音乐好听、喜欢”,真正被音乐感动、受到感染。这种对音乐的感性体验是学生理性认知、理解音乐的基础。新策略比传统策略更能体现让学生“享受、喜爱音乐”,这与儿童欣赏音乐的特殊性相关。

    欣赏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最好听的、最喜欢的、最适合的音乐;
    注意激发聆听音乐的兴趣;
    采用的“听、动、唱、奏、讲”的具体做法,应紧紧围绕音乐“本身”,突出活动的音乐性,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并在此基础之上适度地学习音乐相关文化知识。

    《阳关三叠》是引导学生学习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经典素材,已被编入多个版本的音乐教科书(包括高中和初中)中。按照以体验与探索音乐为主的欣赏教学策略,笔者尝试设计了琴歌《阳关三叠》欣赏课例,并对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与讨论。这个教学设计仅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不局限于某个年级,其中的目标和环节都可以增减。

    (一)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一首优秀的琴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经典古琴名曲。琴歌是指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当下常作为艺术歌曲演唱。原曲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在唐代时就广为流传,表达了深沉、真挚的离别情绪,后被编为古琴曲,曲调优美、典雅、抒情,琴歌和琴曲都有多种版本流传至今。全曲分三段,各段略有变化,每段上半阕按王维原诗成曲,呈起、承、转、合句式;
    下半阕曲调起伏,呈长短句式。乐曲为五声音阶商调式。《阳关三叠》现今有很多不同的演唱、演奏形式。

    (二)教学目标

    1.辨别古琴音色,认知古琴和琴歌。

    2.体会琴歌《阳关三叠》的情绪和韵味,认知歌曲的结构。

    3.熟记歌曲主要段落,认知五声音阶。

    4.喜爱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理解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的意义。

    (三)教学环节

    1.听辨古琴音色,认知古琴和古琴音乐

    (1) 听辨古琴音色。聆听三四种乐器(如古琴、筝、琵琶或扬琴)的演奏片段,并“说出演奏乐器的名称”。抑或聆听器乐合奏《阳关三叠》片段,“说出你听到了哪些乐器?”可采用竞猜、排序等游戏性方式。聆听后“描述古琴的音色特点”。

    (2)简介古琴、琴歌。用多媒体或挂图,简介古琴和琴曲、琴歌及其文化价值。

    (3)体验古琴。最好使用古琴实物,师生亲自尝试弹奏一下。

    该环节作为导入环节,重点在于辨别、感受古琴音色,了解古琴知识。从古琴音色导入,能够让学生了解古琴和古琴音乐,使听辨、讨论都带有探索性。相关知识介绍务必简明扼要,切忌烦琐。最理想的状态是,教师演奏古琴,学生尝试弹一下。此外,导入环节应力求贴近音乐本体,笔者看到有的教师会“创设别离情境”,以别离故事、诗词引入,缺少音乐性;
    有的教师则设计从流行歌曲填词《在水一方》引入,兴趣偏离主题,当慎用。

    2.学唱琴歌《阳关三叠》(第一段)

    (1)体味原诗意境。展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诗和释文,指导学生朗读或吟诵原诗,讨论原诗表达的意境。

    原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释文:清晨细雨使渭城格外明净,客舍柳枝被洗刷一新。请你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

    (2)学唱《阳关三叠》第一段(含上、下阕)。出示歌谱,最好学生人手一份,或用“大歌篇”或屏幕投影(如用线谱改用F 或C 调记谱,可加记释文)。

    谱例1

    对照歌谱听范唱(教师演唱或录音),灵活运用“视唱与听唱”“唱谱与唱词”进行教唱,注意唱出琴曲的韵味、节奏和重音。期间可做几次“随古琴唱”,即听古琴曲小声随唱曲谱或歌词,学唱过程使用“指谱法”⑦。

    (3)结合唱曲谱做“划旋律线”⑧动作,体验歌曲音乐特点。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上阕和下阕的分句和旋律进行。结合动作体验,比较上阕、下阕曲调的特点,说明上阕各句的起承转合关系,下阕各句的长短句关系,体验上阕、下阕的曲调起伏进行。在此基础上,简单说明曲调与歌词的关系及所表达的情绪。

    (4)用课堂乐器演奏《阳关三叠》主题(适用开展器乐教学班级)。最好用竖笛或口风琴。将琴曲曲谱稍加调整(如移调、简化,加注指法、换气记号等)以适应乐器演奏。注意器乐演奏的教学方法。

    该环节重点是唱好琴歌(第一段)。学生在小学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王维原诗,但仍须事先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认知程度施教。唱好琴曲第一段,要求他们不但能够背唱而且要唱出韵味,这是实现“高效”欣赏的基础,务求落实。为此,歌篇制作、教唱方法、结合身体动作、体验乐句特点等细节都要给予关注。如感到完整学唱琴歌第一段难度过大,也可只学唱第一段的上阕,下阕结合动作加以说明,重要的是一定要唱好并记住。

    3.感受、体会琴歌《阳关三叠》

    (1)聆听琴歌全曲。对照《阳关三叠》三段歌词和释文,完整聆听琴歌。最好人手一份纸质歌谱,或者用大歌谱或投影(歌谱写法参看上文中的谱例)。播放琴歌录音(必须用古琴伴奏版本),也可由教师随古琴曲演唱。聆听过程中,要求学生“指谱聆听”并“轻声随唱”(熟悉的部分)。

    (2) 分段叠加聆听、讨论。听前提出“指谱”“随唱”要求。聆听第一段后,提示听第二段时注意“比较两段的异同”,待连续聆听第一、第二段后,全员讨论。提示聆听第三段时注意“比较与前两段的异同”,然后连续聆听第一、第二、第三段后,进行讨论。在分段聆听讨论、逐步叠加的基础上,指出琴歌《阳关三叠》的结构特点,理解“三叠”的含义。上述即为“分段叠加”聆听⑨,如时间允许还可重复聆听其中个别段落。

    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聆听全曲。全曲较长(5 分钟以上),歌词比较深奥(含文言文和生僻字),既要体会歌曲的韵味意境、感受全曲音乐特点及构成,又要避免过多讲解,导致繁难、冗长,故采用对照歌篇“指谱聆听”“轻声随唱”的方法,以求高效聆听。所提供的歌篇无论是用“谱”还是用“词”,均视学生读谱能力而定,且要与音响一致,还要标示出分段、原诗和生僻字词的注音注释。

    此外,要尽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体会歌曲的韵味(优美、典雅、抒情)和意境(真挚、深沉、别离),分析歌曲结构(上下阕、三段叠加)。采用“分段叠加”聆听讨论模式。所谓“分段叠加”,即听完第一段后、重复听第一、第二段,之后再重复听第一、第二、第三段。这种改变惯常采用的“全曲——分段——再全曲”的模式,从音乐分析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分段叠加”模式更适合儿童聆听音乐。

    4.比较欣赏琴歌和合唱《阳关三叠》

    (1)评选出你最喜欢的《阳关三叠》演唱者。建议采用三位歌唱家演唱的《阳关三叠》录音:廖昌永(钢琴伴奏)、王秀芬(乐队伴奏)、龚琳娜(古琴伴唱)(可用第一段)。匿名聆听,模拟打分或按号排序,还可说出评选理由,统计评选结果,最后公布演唱家姓名。

    (2)欣赏混声合唱《阳关三叠》(王震亚编曲),观看视频或听录音。讨论“合唱分哪几个声部?注意各声部的表现效果”。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包含享受名家演唱、有趣的评选形式、自主选择比较,以求加深学习效果。如时间允许,还可以观看或聆听一两种其他形式的《阳关三叠》。重要的是要使用高质量、高清晰的音响影像。

    5.简要总结

    重复概述本课学习重点和音乐知识要点,强调弘扬民族音乐,传承传统文化(参见本文琴歌《阳关三叠》简介)。

    6.拓展实践活动

    “我们都来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音乐。”可以由音乐特长生(本年级或本校)和教师(根据条件)演唱或演奏《阳关三叠》片段,也可利用录音录像。

    7.结合欣赏曲进行创作活动(供选环节)

    结合《阳关三叠》乐谱,引导学生探索、认知五声音阶。用五声音阶,参考《阳关三叠》曲调做“曲调填空”⑩练习。发给学生练习用的纸制五线谱谱例,让学生在提供的乐谱空格中“创作自己的音乐”。展示学生的创作(投影或板书),让全体学生评议、选择较好的创作,试唱并修改成新曲。该环节供选择或在另外课时中进行。

    谱例2

    将欣赏与创作相结合是一种好做法,既培养了创造力,又加深了欣赏的感知、理解能力,同时体验了五声音阶。但是创作活动必须简易可行,并与欣赏曲紧密联系。曲调填空容易操作,难度可在乐谱上加以控制,还能让学生全员参与。有的创作设计要求为一首诗谱曲,创作难度过大;
    有的要求创作、表演“别离”情景剧,与音乐缺乏直接联系,建议慎用。

    以上设计⑪和讨论为笔者一孔之见,仅供参考,期望诸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更好的创造。

    注 释

    ① 张娴《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阳关三叠〉为例》,《中国音乐教育》2019 年第10 期。

    ② 参见缪裴言《音乐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之十一》,《中国音乐教育》2003 年第3 期。

    ③ 参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75——176 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109——110 页。

    ④ 参见〔日〕高萩保治著,缪力、缪裴言译《音乐欣赏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年版,第32——50 页。

    ⑤ 参见〔日〕高萩保治著,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年版,第85——95 页。

    ⑥ 参见王克、杜光主编《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年版,第60 —— 63 页;中等师范音乐教材编委会编《小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年版,第58——59 页。

    ⑦ 参见缪裴言、章连启、汪洋主编《中小学音乐教育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年版,第9——10 页。

    ⑧ 同注⑦,第95 页。

    ⑨ 同注④,第54 页。

    ⑩ 同注⑦,第92——93 页。

    ⑪ 该设计参考了张娴老师文章里的课例和网络上的几个《阳关三叠》课例。比如海南省海口一中冯元元《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指导教师凌素娟、林丽芳),广东省南雄市新城王锦辉中学黄清云《阳关三叠》教学设计等。

    猜你喜欢 古琴教学法音乐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教师博览·中旬刊(2022年5期)2022-05-29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校园英语·月末(2022年3期)2022-05-10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天津教育·下(2022年4期)2022-05-10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9-10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寻访千年古琴儿童故事画报(2018年10期)2018-10-24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民主(2017年5期)2017-06-05音乐东方艺术·大家(2016年6期)2016-09-05音乐数位时尚·环球生活(2009年8期)2009-11-19

    推荐访问:阳关 为例 教学设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