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史料缺少的历史名人纪录片创作探索——浅谈《蜀守冰》的创作难点和解决方案

    时间:2022-12-08 19:0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何喻洁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纪录片中心)

    2017年,四川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当年即评出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等首批10位历史名人。接下来的几年里,四川围绕评选出来的历史名人,开展了学术研究、文化传习、品牌打造、文艺创作、文创产业等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文艺精品创作规划方案》的要求中,除了撰写每位名人的传记、专著外,还要摄制相关的历史名人纪录片。

    笔者曾经拍摄过一部讲述都江堰岁修的纪录片,所以有幸作为总导演参与了历史名人李冰的纪录片《蜀守冰》的制作(见图1)。

    图1 纪录片《蜀守冰》海报

    当这个项目正式启动后,我们开始前调,在尝试去寻找李冰的相关信息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一般以人物为主体的纪录片,要么是以人物的生平故事为线索,要么是以那个人物所处的年代进行编年体来展开叙述,但是史书里有关李冰的记载太少了,只有《史记·河渠书》中有20来字的记载,然后就是《华阳国志》中有一些描述,再者就是传说故事甚至神话了。这个人物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生,如何走上仕途,为何来到四川……什么信息都没有!这就断了我们讲述他生平故事的路子,因为作为历史名人的纪录片肯定要讲求史学价值的,拿不出依据,拍得再好看,情节再跌宕起伏,都过不了专家审片 那一关。

    这可以说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大的难题:如何去表现一个历史记载非常模糊的人物?

    我们当时还是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转换思路,既然无法用历史人物自己的生平来讲述一个“过去进行时态”的故事,那么我们干脆就表现“拨开历史迷雾”的这个“探寻”的过程,讲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记得在做策划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做的《杜甫》刚刚上线播出,简直和我们的设计思路不谋而合:由一个讲述者,带领观众去寻找历史人物留下来的一个个碎片,最终拼凑起这个历史人物相对清晰的面貌。

    为此,我们没有按照历史事件的线性发生顺序,而是按照现代观众对四川和都江堰了解的逻辑顺序设计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信息节点。拿开篇来举个例子,我们的逻辑关联:(1)从古蜀人来到成都平原繁衍生息开始,引出这片土地就是后世的“天府之国”;
    (2)但“天府之国”不是天然形成的,它之前是什么情况?(3)古蜀文明的研究者在宝墩遗址讲述古蜀文明被洪水冲毁;
    (4)“水患”是生活在这里的古蜀先民的敌人;
    (5)然而灭亡蜀国的最终并不是洪水,而是秦国;
    (6)秦国又是如何处理这里的“水患”的呢?(7)都江堰和李冰出场。

    这个设计思路的基础是通过探寻围绕在李冰身边的一个个疑问,挖掘他周围一些看似无关又有所联系的历史细节。如:他生活的时代环境、他可能的仕途、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历史事件等。关于李冰,能够作出定论的东西确实太少,所以我们想更多地说一些跟他有关的、能够确定的内容,通过让背景更加清晰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来呈现一个不为人知的李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英文片名叫作“Something About Li Bing”。当然,这些“跟李冰有关、能够确定的历史内容”的确定,也必须经过一次次讨论,得到相关历史专家的学术肯定才行。所以,我们的整个拍摄过程总是在不断地进行“发现线索—确认线索—展开拍摄”或者“重新寻找线索”这样的学术修正(见图2)。

    图2 整个拍摄过程不断进行学术上的修正

    那么第二个难题就出来了:谁来做这个讲述者?

    我们一开始的设计思路是整个片子不需要解说配音,完全靠讲述者推进。BBC的《杜甫》找的是甘道夫的演员,这是一个非常讨巧又形而上的方式,把中国古诗文和西方受众之间的隔阂用一个具体形象进行了连接,比给诗词配其他画面高明很多。《蜀守冰》的讲述者也需要一个这样的角色,我们很认真地进行了筛选,当时定下了几个标准:首先,这位讲述者不能是研究李冰或者都江堰的专家,如果他对这个领域本身就非常了解,就很难有“探寻”的真实感受,也会陷入自己的专业领域越做越小;
    其次,这位讲述者应该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或者文化人物,其研究的方向可以找得到与李冰或者都江堰相互勾连的点,否则无法建立起他或者她来进行讲述的理由。当时我们的首选人物是许知远,但是预算不支持……然后先后找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准备从都江堰改变区域人类生活状态和文化的角度切入)、四川大学研究环境和人类关系的外籍教授(讨论一个人造工程对环境的改变和对人类的影响)、成都市任命的法国籍河长(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河水城市成都并寻找其源头的故事)……做了很多套可以执行的方案,一个片子从策划到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很多工作其实是看不到的。

    最后,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外籍教授无法入境,然后国际关系也有些变化,如果选择外籍嘉宾的话需要几个月的报备周期。我们在前期的策划阶段已经花了好几个月,时间紧迫,最后不得不放弃讲述者这个思路,回归到了旁白解说这个形式上,用画外音的形式来替代讲述者的功能。当然这样就少了一个讲述者的自我角度和专业属性,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第三个困难,就是贯穿我们整个摄制期间的疫 情了。

    疫情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受各地管控政策的影响。摄制组很难跨区出行,外地专家的采访时间一改再改,甚至北京的几位专家是在我们已经开始后期制作之后才去拍摄的。二是对情景再现拍摄的影响。对于讲述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来说,情景再现作为一种对历史场景和故事的表现手段,在全片中占有相当比重。由于李冰修筑都江堰的历史发生在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与其相关情景再现的拍摄只有在秦汉风格的特定场景才能完成,而当时国内几个大的影视城全部都处于封锁停工状态。我们几经波折联系到了贵州都匀的秦汉影视城,那里虽然可以进场拍摄,但是场工、演员、设备保障相关人员都已经各自回家了,相当于是一座只有场景的“空城”。我们和执行团队硬是咬牙从成都带演员,自己拉着摄像机、灯光、轨道、摇臂开车十多小时过去,临时演员也是专门从贵阳拉到都匀,服装、道具等从横店发快递过来……相当于整个情景再现的内容基本上是自己动手制作出来的。不过整个影视城里只有我们一个组的时候,拍摄所受的限制就小了,所以临时加拍了之前没有设计的大街上秦兵押送蜀国叛乱者的戏(见图3)。

    图3 疫情期间空旷的影视城里进行情景再现的拍摄

    在克服了以上诸多困难后,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来说,一定要秉持认真对待历史的态度,因此我们非常严谨地与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一直保持密切沟通。得益于四川李冰研究学会里各位专家的支持,我们对历史文献之外各种有关李冰的纷繁传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区分,如对于李冰的身世争议、李冰和“李二郎”的传说、“川主”的争议、竹笼杩槎是不是李冰发明的、“火烧水激”的方法是否真实等,我们从中选择了争议较小的一些内容,尽量用可以拿出定论或者学界认识相对一致的话题来讲述。

    传说故事和历史实事的讲述,对于史料缺少的历史名人纪录片创作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在片中特意进行了分别处理:

    首先,作为纪录片,我们是要保证观看的趣味性的,否则就是一个严谨但枯燥的学术论文了。所以,不管历史故事还是传说故事,我们都是尽量通过专家、学者的口述,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呈现(见图4)。故事和故事之间通过逻辑关系进行勾连,全片就是这样由一个个关于李冰的小故事、小版块串联而成。在每个小版块中,则通过不同的人物或专家学者的摆拍采访、置景来营造特定的“讲述历史” 氛围。

    图4 摄制组在不同的造景中采访了大量的历史学者

    其次,对有据可查的或者被学界公认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故事,我们尽量用实拍的情景再现形式进行呈现,如司马错论伐蜀、李冰发现盐泉、李冰就任蜀守等,用真实的影像来强化这种历史事件的真实感(见图5);
    而带有传说性质的故事,则用手绘动画、皮影戏、合成特效等手段进行虚化处理,如李冰化作犀牛斗恶龙、羽化飞仙等场景,从视觉呈现上就对历史史实和传说故事的真实感进行不同程度的表现和营造,达到区分的效果。

    图5 对于历史真实发生过的事件采用实拍的形式进行表现

    不过,关于传说故事和正史记载故事的关系,笔者认为它们其实不应该是对立关系,很多神话传说在历史中也是有迹可循的。我们采访的专家也有提到过,从历史学者的角度来说,对于传说故事,寻找其源头本身也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就比如片中表现过的李冰化身犀牛斗恶龙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的《风俗通义》,这可以看成是李冰被“神化”的最早记录,而这个故事的产生,也就源于李冰修筑都江堰驯服岷江后老百姓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其实关于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的过程,相关的电视作品和纪录片是比较多的,我们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决定没有在再现这个历史场景上花费太多篇幅。但是,就像上文提到的,我们的叙述时空不是去再现一个“过去进行时态”的故事,而是从现代时空去探寻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的认知是从现在的观众视角去想象:如果“我”是李冰,“我”来主持修筑都江堰,会面对哪些难题?由此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如此大规模的工程,人力问题如何解决?开凿玉垒山的“火烧水激”法是否真实有效?使用的工具是铜器还是铁器?在湍急的岷江干流上施工,采用了什么样的水工技术?总结起来就是,在人力、工程技术、工具、水工技术等方面都面临着难题,这些难题是不管时代如何发展都会面对的。那么21世纪的我们用现在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是什么?2300年前的李冰在比我们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又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对这些答案的揭示,能够让观众对李冰的处事方式和聪明才智有一些了解。

    像李冰这样的历史人物还有一个特点:他与某个知名度非常高的历史事件或成就捆绑得太过紧密,以至于很多时候人物本身被掩盖在这个事物的光芒之中。给这样的历史人物制作纪录片的时候就很容易走到误区里:讲李冰的片子结果通篇都在花大力气讲都江堰,李冰这个人物反而立不起来。现实中其实也是这样的,省外的很多观众表示之前真的只知道都江堰,并不清楚它的建造者李冰。所以我们在摄制之初就对都江堰的表现程度、方式做了规划和设计,即对于都江堰的基础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直接去讲都江堰本身,而是把它与现代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作类比:如果用现代拦河筑坝的工程方式,应该如何设计?会产生多大的工程量?与李冰设计的都江堰在使用效果上有什么样的差异?用这种方式可以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到2300年前的李冰修筑都江堰是一件多么困难和伟大的事情。

    随着对李冰这个人物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笔者对这个项目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笔者认为李冰和都江堰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一直被低估。而通过这次创作,可以让其重新回归大家的视线。

    一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像苏东坡、李白等人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但这些更多是形而上的精神传承。而李冰不同,他留下的是持续2300年都在发挥功能的都江堰,它在源源不断地为四川甚至是整个中华文明提供着稳定可靠的物质支撑,甚至可以说苏东坡、李白等四川历史名人是靠喝都江堰的水长大的。而从都江堰中衍生出来的“水文化”也在丰富着我们的精神财富,更不要说“变堵为疏 因势利导”这个治水思路如今已经演化成为“治世”的思想。这可能超出了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的最初目标,但他一定乐见这样的结果。

    猜你喜欢 讲述者李冰都江堰 上篇 庆国之盛世中国火炬(2022年10期)2022-10-17拜水都江堰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彩铅画《锦鲤》垂钓(2021年6期)2021-06-28李冰与都江堰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19年9期)2019-10-08讲述者湖南文学(2019年7期)2019-07-30党建共建引领新时代的“讲述者”党的生活(江苏)(2018年6期)2018-11-23渭南市博物馆:华夏文明的“讲述者”中国报道(2015年12期)2015-09-10都江堰安澜桥读者(乡土人文版)(2013年8期)2013-04-25

    推荐访问:创作 史料 纪录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