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创设生活情境,让教学“接地气”

    时间:2022-09-29 20:0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能让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活情境创设与教学的关系,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原则和方法。其实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教学的系统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可以按照系统性原则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作为较浅层的知识内容,引出更深一层的学习任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融入语文的学习氛围中,既完善了语文教学设计,又考虑到了学生对学习的感受与反馈,提升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情境 教学设计 应用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2.020

    小学阶段,学生初步接触语文科目,并开始学习散文、记叙文、新闻等多种文体的课文。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理解感悟能力、学习积极性不同,导致部分学生在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创设生活情境,将课本所学同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联系现实,投入实践,得到自己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对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生活情境的创设与教学

    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内核就是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二者之间有同一性,是同时存在和发生的。学习者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式,教育工作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发挥其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实质上是在进行教学做合一的工作。将行为(生活、实践经历)作为指导,在行动思想的引领下开展学习任务,才能产生新的价值。创设生活情境强调了知识的体系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将其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脱离出来,在身边的人、事、物中,借助学到的语文知识收获新的、独有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能学会如何与学生更好地沟通,教学相长,一举多得。

    二、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一)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原则

    1.有效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学,创设生活情境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才能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因此,生活情境的创设不应过于泛生活化,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可以让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具形象化、可实现化特征,引导学生的学习情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增强学生吸取知识的效果,促使学生主动地加入课堂活动中来。

    2.系统性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能仅仅学习到独立的知识内容,更要在学习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人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凭借的是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完成分析、综合、概括的过程。语文科目的学习,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关键的字词、句子和段落进行理解,再将各部分内容综合起来理解。

    3.建构性原则。建构原则指的是让学生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知识系统的自我建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将学生明确为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同教育建构主义的观点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调动起学习者自身的认知、感悟能力。

    4.探究性原则。小学语文的生活情境教学环境构建中,坚持探究性原则,就是指教师不能只是死板地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传授理论知识,要拓宽思路,利用语文这一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拓宽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范围,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让学习能够回归生本。在新技术的发展背景下,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探究和发散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

    1.教学目标生活化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学目标中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其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主要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其语文学科能力。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重点要做的是塑造学生人格与品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对关键的字词、语句进行揣度分析,但教学的过程都不会脱离文章的中心,任何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都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后,理解感悟作者借文章传达出的情感、主题思想,并以此作为教学中的升华点。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要求学生单纯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成绩,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共情,学会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到思想内容。在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设定下,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与能力,还获得了相同程度的情感体验。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語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表明在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语文素养指的是能适应生活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语文综合素质。综合素养中的语言能力维度,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有利于促使教师在教材课文准备时,可以深入研究文章之中蕴含的历史和社会人文背景,可以将文本的解读做到有逻辑性、内容性。学习能力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再对课文进行对话的朗读,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融入学习环境,提升其在实际中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下教师引导学生不局限于课本内的知识,通过课本内知识的总体教学,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联想,让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与日常的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在文化品格方面,有利于让学生的心理情感受到文字的影响,逐渐向文章中提到的优秀道德品质学习。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生活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解析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艺术美的感染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

    2.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首要呈现在学生眼前的知识范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围绕着教材而展开。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同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选取中,应坚持从文本教材出发点,逐渐延伸、联系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备课时,教师应保证熟悉文本,并从教材内容的浅层描写中,发现更深层次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挖掘其中宝贵的人文内容,让教学的设计过程包含更多生活化的内容。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过程不可一味地按照教材要求进行,而是在关注教材要求的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与心理接纳程度,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精神层面需求,又能够以此为基础激发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带动更多的学生由过去被动听讲、吸收知识,变为积极主动接受知识,提升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想象教材中的生活画面,起到拓展教材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说新闻》这一课时,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初次接触到新闻文体的学习,平时在生活中仅仅是听过、读过新闻。以此为前提,直接给出新闻文体的定义,让学生在初步接触定义、直接接受教师的讲读,对部分学生而言不易理解,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此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分享自己一般会通过何种渠道来了解时事新闻。学生可能会提出有线电视、网络电视、手机软件、报刊等途径。教师以“通过报纸还是网络收听新闻更好”的论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这样就能让“新闻”这一对小学生新奇的文体,无形之中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由生活经验对新闻产生熟悉之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占课堂主导地位,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为了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在讲解新闻的定义等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模仿新闻播音员来播报新闻,随后提问学生听到新闻的感受,或是播报新闻的感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后,学会总结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此外,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对本堂课中新闻的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迅速回忆起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摆脱了以往的死记硬背问题。

    3.教学过程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所倡导的导入内容和方式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自然而然地发挥导入部分的启发诱导作用。例如,在讲解《草莓》这一节时,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可以现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作为课堂导入。在看到本文题目《草莓》之后,可以联想到哪些事物,并尝试猜测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有学生会回答联想到草莓的培育者,有学生会联想到草莓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外在特征,可能也有学生会想到草莓的生活习性等。此时教师可以告知学生一个生活小常识,就是草莓在大棚外一般是在4到5月份大量产出的。让学生从4到5月份可以联想到什么。有学生回答4到5月份会让自己想到天气晴朗等日子自由自在的感觉。教师便可顺理成章地引出“青春”“时间”的概念,课文中描写草莓的颜色特征时,用了“火红火红”一词,将草莓拟人化,借草莓的美好表现了青春的热情与美好。为学生创设了青春的时间情境,将学生的整体感知由水果引申到对青春的理解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课文对草莓的描写,挖掘到了课文更深层的主题。教师让学生了解到青春的活力与美好之外,也要让学生知道时间是在无形中缓缓推移的,美好的青春是极为宝贵的。因此我们要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虚度光阴。结合以上的教学设计,教师就可以在课上以浅层内容的导入为基础,深入浅出,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课文情境中,对课文主题有更深入透彻的理解。又例如,在讲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走在放学的路上时,在道路地上看到了满地的梧桐落叶,道路两旁则伫立着一排排笔直的梧桐树。正如文中所描写的“水泥道像是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作者将地上的落叶比作棕红色的小雨靴、棕红色的小鸟,可以让学生也想象一下可以将地上的落叶比喻成什么事物。由此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不脱离教学工作的指导下,学校和社会要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教师遵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科目的学习氛围中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实践、探究能力。让孩子在小学的这个人生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以及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为小学生培养自己的个人爱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海涛《生活情境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17期。

    [2] 黄剑青《浅谈在生活情境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互动软件》2021年第4期。

    [3] 李嘉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年第11期。

    [4] 宁廷芬《浅谈小學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文渊(高中版)》2018年第11期。

    [5] 黄蓓《生活情境教学法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探讨》,《中外交流》2021年第4期。

    [6] 圣霞《情境教学与弹性课堂组织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探究——以“生活化”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为例》,《考试周刊》2019年第82期。

    [7] 王秀润《“生活化情境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程度的实验研究——基于晋江市Y小学的个案研究》,《科教导刊》2016年第26期。

    [8] 汤艺群《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都市家教》2015年第12期。

    [9] 王莉《小学语文项目学习中情境教学的运用策略》,《天津教育》2020年第11期。

    [10] 李万奎《谈如何让创新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中国校外教育》2020年第5期。

    (厉笑语,1991年生,女,江苏灌云人,大学本科,任职于灌云县龙苴中心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接地气生活化创设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2年2期)2022-05-05创设未来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2021年4期)2021-01-13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博览群书·教育(2017年2期)2017-05-16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环球时报(2016-03-03)2016-03-03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09年5期)2009-05-21

    推荐访问:创设 接地 情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